摘 要:方方的小說《出門尋死》講述普通家庭婦女何漢晴因不堪忍受家庭中的壓抑生活,由此想通過尋死來喚起家人對其的重視,也欲擺脫這一種生活。然而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陰差陽錯的巧合,主人公沒有死成,最終又無奈的回到了家中日復(fù)一日地繼續(xù)那種壓抑的生活,本文主要從何漢晴這一人物,來探討以她為代表的這樣一個群體女性的悲劇命運。
關(guān)鍵詞:人生 命運 宿命 悲劇
一、何漢晴的悲劇命運
描寫平民與凡俗人生的代表作家方方,在其小說《出門尋死》一書中。又一次為讀者深刻地刻畫了一位都市底層家庭婦女何漢晴這一人物形象。小說主要講述了普通家庭婦女何漢晴的生存狀態(tài)及卑微丑陋的人生境況。何漢晴,人到中年,俏媳婦也熬成了黃臉婆,沒有一技之長的她,還遭到了下崗之難,只好在家安分地做了個全職保姆:伺候公婆小姑,關(guān)心照顧丈夫、孩子。繁雜瑣事全由她一個挑了下來。但公婆等人非但不領(lǐng)情,還對她極盡挖苦諷刺。因此出門尋死成了她為自己掙上最后一口氣而賭上的絕招,以此向家人示威,經(jīng)過兩個晝夜的尋死之程。她陰差陽錯地竟沒有成功。最終她醒悟了:活著不容易,死也很難。于是她又回到了那個家日復(fù)一日的操持著那個家......
小說《出門尋死》仍濃厚地保存著方方的寫實風(fēng)格。關(guān)于武漢市民的生活描寫,武漢方言的靈活運用等方面,都很好地還原了武漢小市民的生活風(fēng)貌。
方方的小說在注重寫實的同時。其中也渲染著一種悲劇氣氛?!冻鲩T尋死》的主人公何漢晴的一生無疑是悲劇的:活著累,想死,卻死不得,卡在這一細(xì)縫之中的她。欲反抗,卻又反抗不成。如此無奈的悲劇的一生,帶著一種宿命的成分蘊含其中,使人逃脫不掉。方芳在回答山西記者問時曾言:“命運”二字是中性詞,但給我的感覺總是含著悲涼。正是作者對“命運”二字的獨特見解,同時,作者將自身的感情融入其中進(jìn)行創(chuàng)作,由此深刻地向讀者展示了何漢晴這一人物及其悲劇人生,引起我們對她及與她類似的眾多底層家庭婦女的命運的關(guān)注。
二、底層家庭婦女的宿命論
宿命之說由來已久。沙門問佛:以何求緣,得知宿命,會至其道?!端氖陆?jīng)》十三。佛家認(rèn)為,宿命,既是今生的命運,是由前世行為的善惡決定的。這是佛家的觀點。其實對此的理解為,宿命即是一切都早已被注定了的無可改變。這個注定的意思又并非簡單的規(guī)律性的東西。比如說:人總是要死的。它潛在的含義多少牽扯到神秘主義,如上帝的主宰之類的說法。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宿命論的影子非常之濃厚,如“富貴天注定之類”的,人有時得承認(rèn),宿命論帶給人的一種絕望。它無情地嘲諷了作為人的尊嚴(yán),更深沉地打擊了個人的奮斗價值。
小說中的主人公何漢晴,悲劇的一生,帶著一種宿命的色彩在其中。我們從中讀到的是,她的人生只能是這樣。早已經(jīng)注定下來無法改變了,這是一種令人窒息的感覺。以何漢晴為代表的底層家庭婦女,命運總是相似的:一所逼仄的房子,冷淡的家庭氛圍,眾多無可發(fā)泄的生活煩惱,苦悶的精神生活,及不停地辛勤勞碌一輩子,她們活在別人的世界里,為別人而活著,為各種家庭瑣事而活著。在她們苦悶的精神世界里,婆媳關(guān)系,姑嫂關(guān)系,夫妻關(guān)系,母子關(guān)系等等如此綜合復(fù)雜的關(guān)系網(wǎng)中,沒有令人欣慰的體諒,理解,沒有令人溫暖的體貼與關(guān)懷,有的只是這些關(guān)系對象們對她們的辛勞的理所當(dāng)然,熟視無睹甚至挑三揀四。底層的家庭婦女們,她們有著中國傳統(tǒng)婦女所具有的美德,賢惠,能干,孝順......,然而她們過的是一種無奈的生活,丑陋的人生境況,我們少有人關(guān)注到她們的處境,甚至連當(dāng)事人也少有意識到自身的處境。就算意識到了,她們也總把這一切歸咎于命運的安排無法改變:這一生也就只能如此了,嫁過來了還不都是為了這個家。主人公何漢晴雖然意識到自己生活的窘境,對自己的生活感到了絕望,企圖以死來使自己解脫出來,而至終她沒有成功。不成功的原因有作者安排的一系列的巧合事件,其實更重要的還是,主人公仍然被家庭所牽絆著,即被那一種家庭婦女身份模式化難以擺脫的結(jié)果。因而她連最后把性命都賭上了的一招都使出了,也未能改變她從壓抑的生活中解脫出來的命運。實則是一種莫大的悲哀。這一種宿名的悲劇,在小說的結(jié)尾:她屋里那一地的芝麻,她不彎腰一粒粒的撿,又有哪個會去撿?只是她這一彎腰下去,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再直起來呢?撿芝麻這一細(xì)節(jié)描寫中,深刻地突顯了出來。她回到了她的家,仍是扮演中辛勞持家的家庭婦女,她的生活仍是瑣碎的,好比地上的一顆顆芝麻,然而這瑣碎的生活卻只能由她一人將它們一一撿起,收拾好,正如撿起地上的芝麻,這就是個無奈的人生,由不得你過還是不過,生活就在那里等著你,這就是這一種宿命的無法改變之態(tài)。
縱觀眾多底層家庭婦女的一生,她們?nèi)说街心?,為家耗盡自身心血,壓抑的生活讓他們精神苦悶不已,在外部環(huán)境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內(nèi)心的壓抑,及外在的惡劣因素。內(nèi)外因共同作用之下,她們也就注定成了一個不能讓自己生命閃亮的悲劇人物,成為生活的犧牲品。作者方方,在刻畫何漢晴這一人物時,將這內(nèi)外因素把握準(zhǔn)確進(jìn)行描述,由此,一個人物的悲劇命運形象深刻的印在了讀者的腦海中。
三、如何看待這一種宿命論
宿命之說也并非全然地打敗了人的奮斗價值。古語有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事不謀不成,所謂多算則勝,少算則不勝,況乎無算乎?這就是“積極宿命論”魯迅先生也說到;所謂厄運,并非不可化解,只要你愿意出錢,總有辦法消災(zāi),或者你可以賄賂上帝,或者你可以欺騙它。這是魯迅先生對待宿命觀的一種化解觀點。所以宿命論,不排斥人的主觀努力,正因為如此,面對宿命論。人不僅不能消極沉淪,而應(yīng)該積極的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小說《出門尋死》一書,描述底層家庭婦女的悲劇人生,給予了作者對這一些女性的深厚同情,也延續(xù)了作者一貫的對底層女性人生境況的探索。雖然書中結(jié)尾處,關(guān)于何漢晴命運的決策,存著“勞累一生,直至死去才算真正的解脫”這一思想于其中,但作者畢竟未明確給出真正的解脫答案,而是給予我們思索的時間讓我們更多的人去關(guān)注這一群體的處境,探索真正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