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野性的呼喚》是杰克最著名的小說之一。它包含深刻的哲學思想、繁復的主題、充滿生活氣息的語言、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小說主要講述一只名叫巴克的狗從文明的人類社會回到原始的狼群生活的過程。本文主要從哲學的角度去分析作品的思想主題:筆者認為作者通過動物主人公巴克的經歷和思想活動表現(xiàn)人類社會內心的掙扎和碰撞,然后從巴克經過一系列的蛻變又回歸了自然來分析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生命的回歸,進而得出作者希望擺脫社會的桎梏,讓生命返樸歸真的美好愿望。
關鍵詞:杰克·倫敦 適者生存 生命的呼喚
引言
《野性的呼喚》一經問世便成為文學市場的暢銷書籍,并使他一舉成名。這部以動物為主人公的小說曾一度成為世界各國評論家們研究的熱點文本。有的批評家從兒童文學或動物寓言進行研究,有的從自然主義的角度切入作品,還有的從巴克形象身份寓意來解析隱含主題或探究倫敦隱含在小說中的人生哲學。本文將通過對《野性的呼喚》這部作品的研讀和對杰克·倫敦本人及其寫作背景的考察,筆者認為這部作品綜合反映了作者生命哲學的觀點。生命在這里不是一種實體,而主要被視為是一種活力,而這種活力又來自精神層面,因此,人的生命是從精神面、文化面去進行考察的。本文主要是從生命哲學的角度去解讀《野性的呼喚》中關于生命的復蘇和生命的回歸的問題,并深入關注作者的生命哲學思想,響應他對生命意識的呼喚。
一、適者生存
杰克·倫敦是美國文學史上一個傳奇人物,雖然死時年僅40歲,但他卻留給我們大量的作品和豐富復雜的思想。1876年1月12日,美國作家杰克-倫敦生于破產農民家庭,早年當過報童、工人、水手,到過日本。1896年曾去加拿大北部淘金,這為他的創(chuàng)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他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多年從事體力勞動,受盡了被剝削的痛苦。他一面勞動,一面刻苦學習、發(fā)奮讀書,靠驚人的毅力在創(chuàng)作上取得了成功。
在小說的開頭,巴克很顯然是文明社會的動物。這個社會具有文雅、井然有序等特點。在這個世界里,巴克是個寵物,而不是仆人。他并不為米勒先生干活或保護他,而只是主人的一個伙伴或玩伴,這里沒有爭斗和負擔,有的僅是奢華和滿足。自從巴克被賣到北方,他便逐漸的遠離文明,他的生命開始被人奴役。雖然幾易其主,但是他的仆役地位不曾改變,他的生命不再屬于自己了,他必須無條件的服從他的主人。在他的前三任主人那里,巴克服從的是棍棒規(guī)則。紅衫人用棍子將一條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則打印在巴克的心靈深處,而他自己又不斷的磨煉自己的牙齒,讓死亡已久的本能在他體內復活。在桑頓那里,他得到的是主人無私的愛,他的生命在這里是被主人的愛所奴役。他身上那些文明的東西慢慢又被喚醒,但是桑頓的死使他的重新文明化成為泡影。
巴克在殘酷的北方,為了生存不斷的學習新本領,為了擺脫棍棒他學會察言觀色。在動物的世界里巴克認識到:
“……沒有中間道路可選。他必須支配別人,或者被人支配。仁慈是一個弱點。仁慈不存在于原始生活之中。仁慈可被誤解為恐懼,一旦被誤解就會導致死亡。殺死敵手或者被敵手殺死,吃掉敵手或者被敵手吃掉,這就是規(guī)律…”。
在巴克的世界里他認識到如果不能支配別人那只能是自己被別人支配和奴役,這樣的規(guī)律在人類社會依然適用。但是,在人的面前,無論怎樣聰明的動物總是要處于被奴役、被支配的地位。小說的地理背景使適應環(huán)境、適者生存成為不可回避的現(xiàn)實。剛到北國,人或動物的生存,隨時都處在威脅之中。他從科利的悲劇中認識到,在這里談不到正大光明,如果你一旦跌倒下來,那你就完蛋了。這里既沒有和平,也沒有一點安全感。生命和肉體隨時隨刻都處在危殆之中。經常保持警惕是絕對必要的,因為這里的狗和人可不是城市里的狗和人,他們是野蠻的,無一例外,他們不懂任何規(guī)律,除了棍子和虎牙的規(guī)律。小說指出:在文明社會,道德的作用是顯著的,但是巴克真正的動物本性是不基于道德標準的。他遵守荒野的原則,也就是適者生存的原則,在這里武力是正義的唯一裁決者,巴克通過自身的努力底得了自己的王國。他是個靠自己的努力而成功的君主,面對著一個殘暴無情的世界,并主宰著這個世界。
二、生命的呼喚
一般認為美國的淘金熱始于1849年的美國的加洲地區(qū),自從有人聲稱在那里發(fā)現(xiàn)大量的黃金以后,大批的人涌入加洲去圓他們的黃金夢。1896年又有人在克朗代克發(fā)現(xiàn)了金礦,于是大量的人又涌向阿拉斯加,向往著能淘到金礦,發(fā)筆橫財。在這群人中就有《野性的呼喚》的作者杰克·倫敦。但是遺憾的是他不僅沒有淘到金砂,反而得了壞血病。但是一直做著作家夢的他在長途跋涉中,聽到很多故事和傳說,并作了筆記,這些經歷和見聞后來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最好素材。當時的大部分人都到處去找肥壯的狗去拉雪橇,《野性的呼喚》就是以人們涌向克朗代克淘金做背景的。
除了作品中反映出的生存的殘酷,另一方面作家也通過對巴克的一系列自然轉變傳達了生命回歸的觀念,將充滿冒險和野性的淘金生活以及在這種特殊環(huán)境中掙扎的雪橇狗的世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耙靶缘暮魡尽痹谖闹锌梢岳斫鉃椤吧恼賳尽?,或是“原始獸性的呼喚”,巴克為了生存一步步的蛻變,逐漸由一個嬌養(yǎng)的寵物變成充滿野性的野獸,回歸了荒野,加入到他的祖先的隊伍中去。
巴克的生命在被奴役的同時也在積極的尋求解脫,渴望回歸。他的生命的回歸的過程也是他野蠻化完成的過程。在北方的世界里,他為了生存一點點的蛻化,慢慢的回到了他祖先生活的環(huán)境中去,這在小說中有很明顯的語句表現(xiàn):
“但是他的野蠻化的完成,現(xiàn)在由他有能力逃避履行某種道義責任因而保全自己這一點證明了?!懒撕芫玫谋灸苡謴突盍恕!?/p>
“霎時,巴克意識到生死一搏的時刻到了。它們兜著圈子,豎著耳朵,互相嗥叫著,找尋出擊的時機。巴克感到眼前的情景很熟悉,它恍惚想起了一切——那白花花的森林,白皚皚的土地,白亮亮的月光和在一片白色中籠罩著可怕的寧靜……這一切對巴克并不陌生也不新奇。這是古老的場景,還是原本如此?!?/p>
由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巴克內心深處的那種原始的獸性在慢慢的復蘇,他開始回憶起祖先時代的一些場景了,他的內心的騷動越來越強烈。他經常會聽到一首古老的歌并被這歌攪的不安寧,巴克從這悲歌中感到一種不可思議的震撼。當他發(fā)出悲嘆和呻吟的時候,那里面所包含的生活的痛苦,也是他未被馴化的祖先嘗過的痛苦;他對于寒冷和黑暗的恐懼和神秘感,也是他祖先的恐懼和神秘感。
但是,桑頓的愛牽絆著他,他終于又回到了營地。主人的愛束縛著他,讓他無法遠行。巴克心理處于極度緊張的狀態(tài),不得不在對主人的忠誠和作為野獸的命運這兩者之間苦苦掙。如果說唯一能使巴克不變成野獸的原因是他對桑頓的愛,那么桑頓的死使巴克能完完全全地融入荒野的世界。
在巴克回歸了自然以后,在作者又給我們譜寫了一曲動人的自由生命之歌,那便是巴克追逐雪兔的一幕,在這里,巴克的生命充滿了力量和生氣,而文章的意境也十分優(yōu)美?!八簧臎坝可娴某毕笥?;每一塊肌肉,每一根關節(jié),每一條肌腱,都被那陣完美無缺的快樂支配了。那快樂是建立在除死亡以外的一切事情之上的,它散發(fā)出光芒,滋生壯大,在動態(tài)中體現(xiàn)出來,在繁星下歡悅飛奔,在靜止的死亡面具上舞蹈?!边@里我們可以看見,自然界中的生命追逐是自然、和諧的,體現(xiàn)了一種自然界的秩序和健康的進步精神,令人為生命的激揚而感動。回歸以后的巴克雖然成了一只野獸,但是他還沒有忘記桑頓的愛,每年的夏季他都回到桑頓死去的地方去吊唁死者,這樣的一種愛也在形式上減輕了故事的血腥味。雖然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是一群動物,但作者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動物來揭示人性,因此小說的人稱都是用“他”和“他們”來稱呼,目的就在于通過動物世界中的弱肉強食和生存斗爭來揭示當時美國社會爾虞我詐、弱肉強食適者才能生存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在這個社會里,競爭無處不在,完全是一個達爾文式的野生世界的寫照。在這種情形下,對金錢財富、社會地位等利益的崇拜和不擇手段的追逐就引發(fā)了異化的人性和道德的淪喪,因此有學者認為,“杰克·倫敦短暫的、熱烈的職業(yè)生涯被一個簡單的追求主導著,即找尋一種與自然和諧的生存方式?!卑涂司褪亲髡叩幕恚诎涂松砩衔覀兛梢钥吹阶髡邔ι臍w屬感的思考,對“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狀態(tài)的展示,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樂觀而宿命、積極而遁世的充滿矛盾的倫敦。但是我們必須承認,作者和巴克一樣在努力,希望擺脫生命的桎梏,回歸天真自然的本性,重獲生命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