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我校2006~2010級留學生狀況,基礎化學教材選用和教學原則闡述,介紹了留學生基礎化學成績評定的方法,詳細分析了五個年級和五個國家留學生基礎化學成績的分布情況,總結了基礎化學教學中的一些困惑。
基礎化學留學生教學分析2006年4月成立了溫州醫(yī)學院國際教育學院,9月便成建制招收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的醫(yī)學專業(yè)學歷留學生。2007年起被國家教育部列入獲準招收本科臨床醫(yī)學專業(yè)(英語授課)留學生的高等學校名單。2008年8月,我校在省教育廳留學生教育工作的專項檢查中被評為“浙江省高校外國留學生教育工作優(yōu)秀單位”。2009年7月,榮獲“全國高校外國留學生教育工作優(yōu)秀單位”。溫州醫(yī)學院現(xiàn)已成為浙江省規(guī)模最大的對外醫(yī)學教學機構之一,現(xiàn)設有臨床醫(yī)學(MBBS)和口腔醫(yī)學(BDS)兩個本科專業(yè)(授予學士學位),采用全英語授課,面向全球招生,現(xiàn)有450多名來自亞、非、歐、美、澳等五大洲30個國家的學歷留學生。
國際教育學院以培養(yǎng)高素質的國際醫(yī)學人才為目標,堅持高起點、高要求、高質量的辦學原則,切實提高留學生的教學質量。根據(jù)《來華留學生醫(yī)學本科教育(英語授課)質量控制標準暫行規(guī)定》中第二章培養(yǎng)標準第八條醫(yī)學本科畢業(yè)留學生應具備如下知識:掌握與醫(yī)學相關的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基礎知識,并能應用于未來的學習和醫(yī)學實踐。第三章課程計劃中第十三條,課程計劃應包括中國文化教育課程和自然科學課程,即包括中國概況、漢語、醫(yī)學漢語、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體育等,要求各門課程考試或考查合格。
因此,我校留學生保持了2006年以前臨床專業(yè)課程設置和課時安排,基礎化學作為臨床專業(yè)后續(xù)有機化學和生物化學的直接相關課程,也是臨床專業(yè)課程藥理學直接運用的基礎課程,因此其課程定位為專業(yè)基礎課。從2006年至今,已為五個年級完成了教學工作,本文將對留學生基礎化學教學進行總結分析,為后續(xù)教學提供借鑒,以利于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一、學生狀況
由于我校招收留學生均為自費留學生,除了滿足一些各國中學畢業(yè)生的基本要求和身體健康外,具備一定經(jīng)濟條件外,便無其他任何篩選,因此其學生狀況無論是中學基礎還是學習習慣參差不齊,良莠并存。
由于留學生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經(jīng)濟背景,情況各有不同。如2006級雖然僅有35人,可是來自11個國家,其中巴基斯坦12人,毛里求斯9人;2007級人數(shù)最多來自16個國家,生源多于10人的有5個國家,最多的為印度達到47人;2008級學生來自22個國家,毛里求斯人數(shù)最多為24人;2009級巴基斯坦學生獨占一半;2010級則是毛里求斯學生為三分之一還多。學生基礎不同,習俗各異,如毛里求斯學生比較刻苦,基礎較好,巴基斯坦和部分非洲學生基礎相對較差,但非洲學生學習態(tài)度較為認真,少數(shù)華裔學生溝通較為便利;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整體英語水平較高,能熟練的聽、說、讀、寫。雖然偶有伊朗學生,英語能力有待提高,但是學習態(tài)度非常認真。這些留學生對不同教師的不同發(fā)音習慣適應較快,但他們的濃重口音對教師來說很難適應。以上狀況大大增加了留學生基礎化學教學的難度,為了讓學生能夠學有所成,學有所用,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對留學生的基礎化學成績五個年級的分析對后續(xù)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材選用
教材是知識和方法的載體,是學生學習的基本向導,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基本工具。在招收留學生之初,我們就注重教材的選擇,為了教育的國際化,在2006~2008級,我們首先選用美國醫(yī)學院院校中臨床專業(yè)使用較多的教材《General Chemistry(Principles and Modern Applications(8thEdition))》,該教材內容非常豐富,圖文并茂,共計28章內容,1253頁,具有很強的獨立性,然而課時僅有51學時,不可能完全講述,只能選講其中部分章節(jié),但作為本科教材缺乏應有的針對性,連貫性和系統(tǒng)性,不太適合我國醫(yī)學高等教育的教學體系和各學科教學之間的銜接。在2009~2010級學生中,我們選用國內教材,采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臨床留學生用的《Basic Chemistry(For Students of Medicine and Biology)》及其配套的雙語版的學習指南書,然而在教學中也發(fā)現(xiàn)存在一些問題,該書是針對中國學生高中的理科基礎編寫,其中一些術語或公式,對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就出現(xiàn)難以理解,因此在教學中不時要進行一些補充講解,甚至是高中數(shù)學知識。對于實驗課程采用國內臨床專業(yè)運用較多的《基礎化學實驗(雙語教材)》,選擇性開展與后續(xù)課程相關的基本實驗技能和臨床運用知識的實驗,如緩沖溶液、酸堿滴定等。
由于第一屆學生還未畢業(yè),各門課程的教學最終效果還未得到檢驗,各門課程所用教材是否合理還需國際教育學院組織老師們進行協(xié)商論證,實現(xiàn)采用教材有利于醫(yī)學基礎課各學科之間的銜接和互補,由于在短時間內全盤采用西方的教學模式是不現(xiàn)實的,而且這還需要各門醫(yī)學基礎課之間的協(xié)調和統(tǒng)一,避免學生對某些知識的漏學和重復學習,將來條件成熟,應采取各學校之間彼此相互協(xié)作編寫一整套針對于醫(yī)學留學生的與國際接軌的基礎課程教材。
三、教學原則
對于基礎課程的教學,在有限的課時內,我們一貫執(zhí)行“瞻前顧后”的原則,具體講“瞻前”就是要基于學生現(xiàn)有的基礎,學過一些什么知識。通過對不同國家留學生的詢問和了解,以及他們中學教材的翻閱來確定講解內容的高度。如南非和美國學生中學化學知識與國內90年代初期一致,因此對學習基礎化學就沒有多少難度,而巴基斯坦學生則有些差異。所謂“顧后”就是指該門課程與后續(xù)課程的相關性分析,必須滿足后需課程的要求,否則缺乏教學的連續(xù)性,因此具體教學內容的確定,教研室首先邀請各相關學科進行集體備課,和基礎化學有關的學科主要有有機化學、生物化學、藥理學等學科,經(jīng)過商討確定本門課程具體的教學內容,例如根據(jù)留學生有機化學確定原子結構分子結構的教學內容及難度,與藥理學教師商討在化學反應動力學具體內容等方面各自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范圍。通過以上溝通確定基礎化學的教學大綱。接下來進行教研室內部的集體備課,做到每節(jié)理論課準備充分,每次實驗預作完整,對一些基礎知識進行補充,對一些名詞術語進行闡釋,力求發(fā)音準確,講述流暢。同時發(fā)揮各自專長,凝聚集體的力量,從語言表達不清楚的地方到詞匯的精確使用都仔細推敲,做到盡可能詳盡的課前準備。
課堂教學,結合留學生的特點,一般比中國學生積極主動,不明白的地方會立即舉手提問,要求進一步解釋等,因此課堂教學主要采用“講練結合”。如講述“Buffer Solutions”一章時,結合酸中毒的病人救治,計算需要的抗酸成分的量;講述“Hybridization of Atomic Orbital”時,結合有機化學中分子結構練習,既鞏固了基礎化學的知識,又為有機化學的學習提供了扎實的軌道作用理論基礎。對于相關內容的課外拓展,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注重科學思維和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四、成績評定
根據(jù)《來華留學生醫(yī)學本科教育(英語授課)質量控制標準暫行規(guī)定》中第四章授課與督導的第十六條,學校必須建立留學生學業(yè)成績全過程評定體系,必須進行考試方法的研究。對學生考核類型及成績評定方法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說明,全面評價學生的知識、技能、行為、態(tài)度和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及人際交流能力。評定體系包括形成性評定體系和終結性評定體系,形成性評定體系包括測驗、觀察記錄、實習手冊等;終結性評定體系包括課程結束考試及畢業(yè)綜合考試。
對于基礎化學課程的成績評定,我們在教學大綱中做了明確說明,具體構成由平時作業(yè)成績、平時出勤成績、期中考試(練習)成績、期末考試成績、實驗成績五個部分構成,從而較全面衡量學生學習基礎化學的效果,沒有可能只進行考試而完成本門課程的學習。其中實驗成績又具體由出勤情況、預習、操作、實驗報告和實驗考試來構成,因此基礎化學成績評定工作量比較大,尤其是作業(yè)的批改,五個年級每人的作業(yè)都至少批改兩次,在課堂還要對共性問題進行分析,個別問題進行單獨指導,讓所有學生都盡量學懂基礎化學的內容。
五、成績分析
基礎化學所有考試完成后都進行考試分析,分析結果以適當方式反饋給了有關學生、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從而為提高教學水平。考試分析包括整體結果、考試信度和效度、試題難度和區(qū)分度,以及試題內容分析。
2006~2010級留學生基礎化學綜合成績按照百分制評定結果如圖1所示,峰的高低反映人數(shù)的多少,其中2006級僅35人,2007級150人,2008級120人,2009級78人,2010級96人。各年級基礎化學成績分布符合正態(tài)分布,但是高峰位置卻又明顯差異。2006級和2007級成績較好,主要集中在80分以上,2010級成績分布中主要是70分以上,而2008和2009級成績明顯偏低,主要在60~79分之間。另外2007級4人沒有通過基礎化學課程學習,占2.7%;2008級未通過本門課程的人數(shù)最多,達到19人,占15.8%;2009級有7人未通過,占9.0%;2010級有5人未通過,占5.2%。后文將對上述變化進行原因分析。這些一次沒通過的留學生,絕大部分通過了補考考試。
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其中學基礎直接關系到基礎化學的學習。對于五個年級中來自同一個國家人數(shù)超過10人的留學生進行了基礎化學成績等級與人數(shù)的分析,按照90以上為A級,80分以上為B級,70分以上為C級,60分以上為D級,60分以下為F級。從圖2和圖3可見毛里求斯和巴基斯坦學生人數(shù)逐年增加,而基礎化學成績卻在明顯地逐年降低。圖4反映印度學生人數(shù)在減少,而成績趨好。圖5反映加納學生人數(shù)減少,基礎化學成績基本保持。圖6反映肯尼亞學生成績分布比較均勻。其他國家的學生成績情況總體與上述國家學生類似。
六、教學問題
從上文中綜合成績分布可見,留學生基礎化學成績分布不穩(wěn)定,甚至出現(xiàn)低分化的趨勢,這無疑給我們老師和管理人員是一種警示,同時在五個年級的教學中也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
1.教學時間安排有待改善。由于留學生開學時間較我校學生晚一個半月左右,而且不同國家留學生通過簽證來到中國的時間長短不同,致使學生到校時間不一。教學有效時間偏短,五個年級均需安排三節(jié)課連續(xù)上,致使教學效果難以保證。另外,基礎化學安排在第一學期,又逢冬季,留學生多來自非洲或南亞,因此他們首次呆在冬季有些寒冷的溫州,難以較快適應,致使上課時常需要等人,進一步壓縮了有效授課時間。
2.學生基礎差異大,習慣迥異。由于我校留學生沒有進行任何篩選,因此其中學成績好的甚少,普遍延續(xù)過去中學時的懶散,學習認真和勤奮者不多,而且留學生之間相互影響。有部分學生還沒有對來華留學的目的和意義認識清楚,有待國際教育學院進行這方面的教育。
3.合適教材難以選擇。國內教材多以中國中學基礎來組織編寫,而留學生來自不同國度,因此難以適應,甚至不理解期中的一些內容。而國外教材內容又太多,甚至有些重復,給教學帶來不便。
4.授課教師的口語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由于不同地域的學生,其英語發(fā)音差異很大,致使師生交流常常出現(xiàn)困難,需要借助書寫來完成。偶爾也有老師的發(fā)音不標準讓學生不明白的地方,因此老師的口語還需努力提高。
5.課程成績評定方式有待進一步完善。不管是閉卷考試還是開卷練習,其題型內容都有待進一步完善。如提高理解性的問答題的比例,對實驗操作的強化,學生網(wǎng)絡學習資源的提供和使用,等等。
通過對2006~2010級留學生基礎化學教學多方面的比較分析,以資在后續(xù)教學中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加強管理,為我校留學生教學事業(yè)發(fā)展壯大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