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敘事學是20世紀60年代,在俄國形式主義,尤其是法國結構主義的影響誕生的。本文探討了經(jīng)典敘事學的發(fā)展以及國內敘事學研究的現(xiàn)狀。同時探討了西方經(jīng)典敘事學對中國敘事學發(fā)展的影響,以及國內學者通過對敘事的研究豐富了敘事學理論,也為西方敘事學理論的中國化做出了貢獻。
敘事學經(jīng)典敘事學后經(jīng)典敘事學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作為一門學科,敘事學是20世紀60年代,在結構主義大背景下,同時受俄國形式主義影響才得以正式確立?!皵⑹聦W”一詞最早是由托多羅夫提出的。他在1969年發(fā)表的《〈十日談〉語法》中寫道:“……這部著作屬于一門尚未存在的科學,我們暫且將這門科學取名為敘事學,即關于敘事作品的科學”(Todorov,1969)。它“研究所有形式敘事中的共同敘事特征和個體差異特征,旨在描述控制敘事(及敘事過程)中與敘事相關的規(guī)則系統(tǒng)”(Prince:1987:P3)。
一、經(jīng)典敘事學的發(fā)展
法國結構主義批評家熱拉爾·熱奈特,在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如索緒爾語言學、結構主義、俄國形式主義及新批評派等)的基礎上建構出了自己的敘事理論。他集中對敘事話語展開研究。索緒爾(1857~913)將語言看成是一個完整的符號系統(tǒng),組成此系統(tǒng)的各成分在性質和意義上都受制于該系統(tǒng)本身的一套規(guī)范。結構主義以索緒爾理論為基石,將文學視為一個基于其內在敘事語法規(guī)則的符號系統(tǒng),重點關注其內部各成分間的關系。結構主義敘事學家托多洛夫參照語言學模式總結文學敘事的規(guī)則,建構起一套新的敘事結構模式。熱奈特不僅受到了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影響,更直接接受了托多洛夫從時間、語式、語態(tài)三個語法范疇出發(fā)來分析敘事問題的方法。 俄國形式主義者認為文學敘事主要包括“故事”和“情節(jié)”,且“情節(jié)”決定“故事”?;谶@種形式主義觀念,普洛普在他的研究中將重心放到了作品的形式結構上。但他只注意到了故事表層的句法關系,后來的格雷馬斯、列維·斯特勞斯、布雷蒙等對故事的深層與表層結構關系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總結出了各式各樣的故事語法模式,這些敘事結構模式雖顯得大而空泛,卻為熱奈特的研究提供了借鑒。熱奈特寫于1972年的著作《敘事話語》中通過對普魯斯特的著作《追憶似水年華》的分析,總結文學敘事的規(guī)律。建構出一套普適的敘事作品的理論分析體系。熱奈特強調“敘事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反映在故事與敘事文本關系上的敘事話語,包括時序、語式、語態(tài)等;研究范圍只限于敘事文學?!保_鋼。1994:P2) 他在引論中首先對故事、敘事和敘述作了界定。他在《敘事話語》中提出了三分法:“故事”,即被敘述的內容;“敘述話語”即用于敘述故事的口頭或筆頭的話語;“敘述行為”,即產(chǎn)生話語的行為或過程。在構建此三分模式時,熱奈特著重強調了敘述性為的重要性。沒有敘述行為就沒有敘述話語也不會有被敘述出來的虛構事件(Genette,1972)。他的分析以敘事話語為重點,同時注重敘述話語層次與所敘故事層次之間的關系。熱奈特將話語分為3個范疇:時態(tài)范疇,即話語與故事的時間關系;語式范疇,即包含敘述距離和敘事角度這兩種對敘事信息進行調節(jié)的形態(tài);語態(tài)范疇,即設計敘述情節(jié)以及敘述者與接受者的不同表現(xiàn)。 1977年米克·巴爾發(fā)表了《敘述學:關于四部現(xiàn)代小說的敘述意義》一書,通過對四部現(xiàn)代小說的分析,對熱奈特的《敘事話語》進行了分析批評。1983年熱奈特又撰寫了《新敘事話語》,主要是針對米克·巴爾的回答。
二、國內敘事學研究現(xiàn)狀
20世紀80年代中期,敘事學理論開始被逐步介紹到中國,西方敘事學家的著作不斷在國內翻譯出版。中國本土化的敘事研究也有了顯著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有楊義的《中國敘事學》(1997)羅鋼的《敘事學導論》(1994)等。在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中,敘事學研究的跨學科、跨媒體趨勢也日益明顯,出現(xiàn)了“歷史敘事”“哲學敘事”“電影敘事”“教育敘事”“社會敘事”“心理敘事”“新聞敘事”等。他們在借鑒西方敘事理論的同時,也以中國所特有的文學資源和話語形式,展開對古典文學以及現(xiàn)當代小說的敘事研究,豐富了敘事學理論,為西方敘事學理論的中國化做出了貢獻。目前國內敘事學界主要還處于對西方理論的翻譯、評述與運用階段。在2007年“首屆敘事學國際會議暨第三屆全國敘事學研討會”上,我國的敘事學學者提交了許多原創(chuàng)性文章,如申丹教授的《敘事概念與潛藏文本》、喬國強教授的《文學史:一種沒有走出虛構的敘事文本》、趙毅衡教授的《三種時間向度的敘述——從現(xiàn)象學與文化研究出發(fā)討論敘述題材》、董小英研究員的《修辭立其治》等,是中國學者對敘事理論的新探索,相信會給研究者帶來深刻的影響與莫大的啟示。(龍迪勇,2007)
將經(jīng)典敘事學中的兩種研究范式進行有機整合,試圖重建完整的“敘事語法”。主要包括以下四個相互關聯(lián)的組成部分:句法(由一套有限的規(guī)則生成所有故事的宏觀和微觀結構);語義(對這些結構進行闡釋,包括敘事內容的宏觀和微觀結構);話語(結合上述結構,由另一套有限的規(guī)則來解釋敘事話語,如敘述時序、敘述速度、敘述者干預等);語用(影響前三部分分析進程的認知和交際因素)。(Prince,1986:P7)其中的代表人物包括米克·巴爾(M.Bal)、查特曼、普林斯等。他們倡導故事結構和話語技巧并重,因此在研究過程中應該兩者兼顧。
三、結束語
經(jīng)典敘事學是20世紀60年代,在俄國形式主義,尤其是法國結構主義的影響誕生的,是直接采用結構主義的方法來研究敘事作品的學科。敘事學成為一門具有獨立研究對象和理論體系的學科,為小說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模式和方法,敘事活動和敘事文本構成了人類文明、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法國結構主義批評家熱拉爾·熱奈特等人為敘事學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0世紀80年代中期,敘事學理論被逐步介紹到中國,使中國本土化的敘事研究有了顯著的成果。同時,國內學者通過借鑒西方敘事理論,對古典文學以及現(xiàn)當代小說的敘事展開了研究,豐富了敘事學理論,也為西方敘事學理論的中國化做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
[1]Brian Richardson.“Recent Concepts of Narrative and the Narratives of Narrative Theory” [J].Style,2000
[2]Jahn,M.Poems,Plays,and Prose:A Guide to the Theory of Literary Genres[M].Cologne:University of Cologne,2002
[3]Todorov.T.Grammaire du Décameron [M].Mouton: The Ha gue, 1969
[4]米克巴爾.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1985
[5]申丹.20世紀90年代以來敘事理論的新發(fā)展[J].當代外國文學,2005
[6]申丹.新敘事學叢書總序[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