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社會,微博的誕生促進了信息的分享與交流,趣味性信息的需求變得尤其突出。為滿足這類需求,把關人缺失的微博媒體對各類信息進行自由加工和重構。本文即以微博對文化事件的趣味化重構這一現(xiàn)象進行探析,以揭露這種現(xiàn)象所隱含著的社會危害,并給學界一些思考。
關鍵詞:信息 微博 文化事件 趣味化重構
一、信息社會與微博
西方傳播學大師馬歇爾·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中鮮明地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著名論斷,這種典型的技術決定論學說一經(jīng)提出就受到了學界的激烈討論。然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包括中國學者在內的傳播學界的精英們都無不驚嘆這位先驅者的強大預言能力,信息媒介的變更正一步一步在他的思想指引下進行。
進入信息社會和新媒體時代后,在數(shù)字化技術的推動下,信息內容的爆炸式擴充和媒體終端的多樣化增長,使信息傳播變得不再是強硬性、精英化,大眾媒體的身份存在感越來越不明顯,受眾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個人媒介上。在個人媒介中,受眾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媒介話語權,信息把關人的角色變得越來越與信息流動渠道格格不入。這是一個“人人都是麥克風,人人都是通訊社”的全新時代。
微博正是誕生于這樣一個社會時代中,幫助促進人們對信息的分享與交流,緩解現(xiàn)代人對信息缺失的恐懼感和孤獨感。作為個人媒介的典型代表,微博聚集了這個社會民眾的生活、情感、工作與享樂的一切內容,反映著大眾社會的需要,也改變著大眾生活的節(jié)奏。碎片化的存在模式,讓微博滲透到你生活的每個角落,時間再也沒有了空閑,無聊只有在沒有信息流動的時候才存在。
單個的微博,雖只有140個字左右的信息容量,但是其所能發(fā)揮出的效力卻不容小視。依托其突出的SoLoMo特性,微博能迅速將信息傳達到每一個潛在個體手中,并由意見領袖進行加工再擴大化傳播,再加工……以此循環(huán)往復,形成一種無形強大的信息流網(wǎng)絡,不斷凝聚話語力量,在看似簡單的個體分享過程中影響整個社會。因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微博是一種形散而神聚的社會化媒體。更突出的是,在這種信息傳播模式中,微博憑借其巨大的活躍用戶基數(shù)和強大的信息加工能力,自主廣泛地進行議題設置,或發(fā)起一些社會熱點話題,或評判一些社會病態(tài)現(xiàn)象,而在這點上,大眾媒體往往扮演著跟進者的角色。
二、從“于丹北大被轟”探析微博對文化事件的重構
文化事件由于其所處文藝圈子的特殊性,往往具有嚴謹性與學術性,事件本身也有很強的預示意義和探討價值。微博在文化事件面前,因其信息容量的有限性,一般是發(fā)揮概括性的播報作用。但是如果對文化事件進行有意加工和重構,增強其“不一樣”的趣味性,就會完全改變原事件的本來效力,產(chǎn)生意料之外的關注熱度和話語參與度?!坝诘け贝蟊晦Z”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證。
2012年11月17日網(wǎng)友微博爆料稱“今晚在北大上演的京劇演出結束時,主持人請于丹上來跟大家分享感受,還沒上臺,臺下嗆聲四起,‘滾下去’、‘快滾,你根本沒資格跟臺上的先生們站在一起’于丹很尷尬的說了一句‘一切盡在不言中’,站到后面,下面還是不放過,高呼‘滾下去’!于丹只好走到后臺……”
短短一篇看似播報性的微博,發(fā)出后不久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轉發(fā)和評論,尤其是引發(fā)了文藝界的爭辯與思考。不管是事件的旁觀者,還是參與者,都紛紛毫無顧慮的發(fā)表自己對這一事件的獨立看法,或是批判北大學子的不知禮節(jié),或是批判文化明星于丹的齷齪不堪,觀點無不犀利,情感無不豐富,欲望無不強烈。一時間關于此事件的微博信息容量驟然猛增,所產(chǎn)生的輿論力量也使得這一事件引發(fā)了一場關于文化明星與傳統(tǒng)文化、道德建設與文化涵養(yǎng)的大討論。
然而,事實并非完全如該博友所爆料的那樣,即此微博并非客觀真實的反映事件本身。據(jù)對比統(tǒng)計,這條微博不妥之處就有六點,均為作者根據(jù)自己意圖夸大或增添上去的。隨性的加工,對事件信息進行趣味化重構,使得此條微博關注度暴增,究其原因,無非是滿足信息社會中的當代人對趣味性信息狂熱追求的需要,并在這種滿足過程中有意或無意的加入了個人的情感、欲望和意圖。
媒介信息的傳播,很大的目的是滿足受眾的需要,投其所好,以賺取眼球,轉化為經(jīng)濟收益,這是媒介宣誓存在最好的方式。微博時代的受眾,信息對他們來說是冗余的,是一眼望不到盡頭的,在信息的包圍中,他們的生活變得抑郁,變得迷茫,變得枯燥無味。他們需要爆發(fā)、需要惡搞、需要驚奇,需要活著的趣味,相對于信息的價值而言,他們更關注信息的趣味性?,F(xiàn)實也確實如此,在微博上,趣味性信息更突出,更受歡迎。
“于丹北大被轟”這個看似簡單的文化事件,就是借著微博,用驚人言語所帶來的趣味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借著這個幌子構建并展示了一個不一樣的北大,你驚奇了,你動欲了,你話語表達了,不管是普通的好事者還是犀利的大學者,都在“倒丹”和“挺丹”之間徘徊。
三、結語與思考
微博對文化事件的趣味化重構,絕不是簡單的新聞失實,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已越來越普遍,生活在當下信息社會的人病態(tài)化地追求并享受著這些現(xiàn)象所帶來的樂趣。我們不可否認其具有的社會必然性和歷史進步性,但更需要注意的是,這一現(xiàn)象的廣泛存在,已經(jīng)隱含了新媒體時代的一些危機,包括傳播者信用問題、信息效用問題,把關人缺失問題、社會反應機制問題等,這些都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討。
信息社會的微博人,有些浮躁,有些耐不住寂寞,總有各種各樣沒完沒了的刺激性、趣味性需求,殊不知,這些需求某種程度上正在演變成社會的毒藥??此坪唵蔚娜の缎孕枰辉絹碓蕉嗟娜艘庾R到,也被越來越的人去滿足,然而這種滿足他人的分享行為不是無私的,無欲的,依托著微博平臺進行信息傳播的同時,分享成為隱形信息渠道,在此渠道中,各類欲望和意圖被加進來,披著趣味的外殼,在歡笑中“毒死”一些人,進而腐蝕整個社會。
參考文獻:
[1] 楊效宏.媒介話語:現(xiàn)代傳播中的個體呈現(xiàn)[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06)
[2] 肖鷹.作為文化事件的“于丹被轟”[N].東方早報,2012-11-20(A23)
[3] 劉麗琴.于丹北大被“轟”下臺之后[N].廣州日報,2012-11-19(8)
作者簡介:盧金水(1989.04-),男,漢,江西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傳播學專業(yè)碩士生,研究方向:廣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