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淹因少年倜儻,遭人嫉妒,誣以受賄,即遭冤獄,這種經(jīng)歷和屈原受群小讒言,終被楚王疏放的遭遇相仿,因此江淹很多賦的主題與放逐有關(guān),而且其賦在情感表達,尤其風格上的悲怨色彩,也多受屈原楚辭影響。江淹因其讀書經(jīng)歷和個人好尚,追慕司馬相如等漢賦大家,因此在表現(xiàn)手法上,如句式、字句方面,則明顯受惠于漢大賦。
關(guān)鍵詞:江淹賦 楚辭 漢賦
前言
曹道衡先生說:“鮑照和江淹的辭賦都受《楚辭》的影響較深……江淹的賦,則似更表現(xiàn)出魏晉以來辭賦的特點,著力于描寫個人的某些細致的情緒。在手法上也兼學建安以后人的作法?!辈芟壬鷱目傮w風格著眼,并沒有錯,但如果精研作品,江淹的賦在情感表達,尤其風格上的悲怨色彩,多受屈原影響;而表現(xiàn)手法,如句式、字句方面,則明顯受惠于漢大賦。
一、江淹賦與楚辭
張惠言評江淹賦時說“其源出于屈平《九歌》”,“坌乎其氣,煊乎其華……掩抑沈怨”,又張溥評江淹時也說:“長短篇章,能寫胸臆,即為文字,亦詩騷之意居多”,這都是說江淹的賦繼承了屈原楚辭情感哀怨感傷,語言“綺靡”、“朗麗”的特點。
1、忠信不察的怨望與愛君戀闕的情懷
他的《去故鄉(xiāng)賦》,敘寫其辭別故都,赴任途中的悲感,作品通過大量沿途景物的描寫,抒發(fā)其哀婉惆悵之情,頗得屈原神髓。
日色暮兮隱吳山之丘墟。北風析兮絳花落,流水散兮翠莖疏。愛桂枝而不見,悵浮云而離居……于是泣故關(guān)之已盡,傷故國之無際。出汀州而解冠,入溆浦而捐袂。聽蒹葭之蕭瑟,知霜露之流滯。對江皋而自憂,吊海濱而傷歲。
這段文字,直接化用楚辭意境。其中“愛桂枝”兩句,委婉地揭示了去國離鄉(xiāng)的原因,實乃小人饞佞、君主昏昧。作者在《燈賦》“恣靈修之浩蕩,釋心疑而未平。茲侯服之夸詡,而處士所莫營也”也流露出自己忠信不察的怨望,而這恰是屈原作品中常見的主題。
《去故鄉(xiāng)賦》還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的眷戀之情,其真實底蘊則是眷戀君主,冀為時用。學者于浴賢說:“這種愛君戀闕之情的表達方式實是繼承屈原《九章》、《離騷》的比興手法而來的”。作者在其它去國離鄉(xiāng)的作品中也表達了同樣的情感:如《哀千里賦》中“自出國而辭友,永懷慕而抱哀。魂終朝以三奪,心一夜而九摧”,《泣賦》中“詠河兗之故俗,眷徐揚之遺風。眷徐揚兮阻關(guān)梁,詠河兗兮夜未央。道尺折而寸斷,魂一逝而九傷”,《四時賦》中“何嘗不夢帝城之阡陌,憶故都之臺沼”。從這種辭別故都時不忍遽去的哀愁以及對故國魂牽夢繞的情感的刻畫中,我們分明可以看到屈原當年離開郢都,被放江湘的影子。
2、君子(香草)美人以喻君臣關(guān)系
江淹《去故鄉(xiāng)賦》末附歌二首,其辭曰:
芳洲之草行欲暮,桂水之波不可渡。絕世獨立兮,報君子之一顧。是時霜翦蕙兮風摧芷,平原晚兮黃云起。寧歸骨于松柏,不買名于城市。若濟河無梁兮,沉此心于千里。
江南之杜蘅兮色以陳,愿使黃鵠兮報佳人。橫羽觴而淹望,撫玉琴兮何親。瞻層山而蔽日,流馀涕以沾巾??指吲_之易晏,與螻蟻而為塵。
兩歌充滿了美人遲暮之悲以及可望不可及之嘆,表達了歲月流逝,而功業(yè)未成的悲慨。此外《哀千里賦》中“思云車兮沅北,望蜺裳兮澧東。惜重華之已沒,念芳草之坐空”和《蓮華賦》中“知荷花之將晏,惜玉手之空佇”也表達了同樣的心情。這種以君子美人喻君臣關(guān)系的表現(xiàn)手法,實是取法《離騷》。而《麗色賦》則采用了香草美人以喻君子的手法:以麗色喻君子。佳人“蠲憂忘死,保其家邦”的人格,正是屈原愛國殉身品格的象征。這一比興寄托的手法也是承襲《離騷》而來的。
3、香草、嘉樹象征其高潔品格
屈原之作,常用香草、嘉樹象征其高潔品格,江淹也沿襲此法。如《哀千里賦》中:“雖河北之爽塏,猶橘柚之不遷”,這種獨立不遷的峻潔人格使我們聯(lián)想到屈原筆的《橘頌》。又如《江上之山賦》中:“雖不敏而無操,愿從蘭芬與玉堅”的人格宣言,使我們又不禁想到《離騷》中那個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4、神仙靈異境界
江淹不少賦還出現(xiàn)了一些神仙靈異的境界,如《赤虹賦》:“騎傅說之一星,乘夏后之兩龍?!薄兜ど翱蓪W賦》:“于是乘河漢之光氣,騎列星之彩色……架日月之精照,騫蛟龍之毛翼……鳳之來兮蔽日,鸞之集兮為群。左昆吾之炎景,右崦嵫之卿云。爛七采之炤燿,漫五色之絪縕。”作者馳聘想象,神游太虛,這分明可以看出屈原《離騷》、《遠游》的影響。
二、江淹賦與漢大賦之關(guān)系
在形式上,江淹賦則大量吸取了漢大賦的表現(xiàn)技巧。
1、首先,漢大賦的最大特點是鋪張揚厲,龔克昌先生概括為“高、大、全”。描繪事物多用:其山……其水……其石……其東……其西……其南……其北……其上……其下……,這種一一點數(shù),隨物賦形的手法,在江淹賦中隨處可見。如《橫吹賦》中首段寫竹子生長的環(huán)境:
石硿礲而成象,山沓合而為一。云徑徑而孤去,風時時而寒出。木斂柯而攢抏,草騫葉而蕭瑟。故左崎嶬,右碅磳。樹巖崿,水泓澄。鎮(zhèn)雄蛟及雌虺,獨鴟與單鷹。白日顥,赤山赩。匝流沙,經(jīng)西極。原陸窈,灌莽深。
可謂一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又如《水上神女賦》首段鋪寫神女生活的環(huán)境,也是如此:路……野……山……水……云……日……雨……再如《青苔賦》寫青苔所處的環(huán)境:故其處石……若其在水……此外,江淹的抒情名賦《恨》、《別》兩賦也借鑒了漢大賦的這種鋪陳手法,《恨賦》描寫了各種不同類型“飲恨吞聲”的生死之恨,而《別賦》則刻畫了各種類型人物“黯然銷魂”的離別情緒。
漢賦寫山總是盡量渲染其高大險峻,寫水則洶涌奔騰,江淹也借鑒了這一特色。這方面以《學梁王兔園賦》最為突出:
碧山倚巘崎兮,象海水碣石。朝日晨霞兮赩紅壁,仰望泬寥兮數(shù)千尺。石坴硬嵺石秋,汩淈成岫,谽呀而窟竇。石孝碻石學確,紫蕪丹駁,苔點綺縟,若斷若續(xù)。如此者百有十處。奔水激集,瀴溟潔渠,潏湟吐吸。跳波走浪,濺沫而相及。滿漾長驚,澆灌遠注,無時息焉。
再如《江山之山賦》開頭一段寫山,也極其險峻。
漢大賦賦家筆下的“草區(qū)禽族”,貨物財寶,也無不夸示其品類繁多,應(yīng)有盡有;江淹的某些賦也是如此,如《扇上彩畫賦》中鋪寫彩畫的裝飾與顏料就品類繁多:
空青出峨嵋之阻,雌黃出蟠冢之陰;丹石發(fā)王屋之岫,碧髓挺青蛉之岑。粉則南陽鉛澤,墨則上黨松心。
又如《麗色賦》中為烘托美人之麗,文中盡列美物:絢麗芬芳的花草、樹木,光彩奪目的日月、云霞,奇?zhèn)ス骞值膸畮?、器物等,章滄授說此賦“凡‘天下之至麗’皆畢呈篇什,其繁縟豐富超越前人作品?!?/p>
2、漢大賦追求華麗的詞藻,多用疊字,奇僻字,連綿字。
這在江淹賦中也隨處可見,如前引《橫吹賦》、《學梁王兔園賦》可見一斑。
3、漢大賦常采用主客問答的方式結(jié)構(gòu)篇章以及用“若乃”、“至于”、“于是”等虛詞連綴成文。
對于前者,江淹的賦有《麗色賦》、《燈賦》。《麗色賦》設(shè)為屈原死后,弟子宋玉召巫史與對話,問以“茲憂何止”,巫史對以麗色之說,終于使宋玉豁然開朗,解除了憂思?!稛糍x》則設(shè)為淮南王夜掛明燈,命小山儒士作賦。小山對以“大王之燈”與“庶人之燈”,以舒憂怨,從而感化淮南王。
關(guān)于后者,如《恨賦》中:“至如秦帝按劍……若乃趙王既虜……至如李君降北……若夫明妃去時……至乃敬通見抵……乃夫中散下獄……若有孤臣危涕……若乃騎疊跡……又如《別賦》中“至若龍馬銀鞍……乃有劍客慚恩……或乃邊郡未和……至如一赴絕國……又若君居淄右……儻有華陰上士……下有芍藥之詩……是以別方不定……其他如《四時賦》、《青苔賦》等不勝枚舉。
4、江淹少量的賦還保留了漢大賦“曲終奏雅”的諷諫作用。
江淹的《燈賦》、《學梁王兔園賦》,大抵是寫給建平王劉景素看的,富有諷諫作用。如《燈賦》中寫“大王之燈”與“庶人之燈”的差別,以及貧士的失職之恨。最后感動大王:“王遂贊善,澄意斂神”,并且感嘆“屈原才華,宋玉英人,恨不得與之同時,結(jié)佩共紳”,從而肯定小山儒士是“愛國之臣”。此外,從“恣靈修之浩蕩,釋心疑而未平。茲侯服之夸詡,而處士所莫營也”中,也可隱約看出作者的微諷之義。所有這些,似乎都是在抒寫劉景素不察其忠心的怨望。從《學梁王兔園賦》中“學兼師術(shù),才參道真”的墨翟、商瞿等古之賢者卻只有“窮嬉極娛,云翱煙翔”的命運,以及賦末邯鄲之女的悲嘆,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幽怨之情。
5、具體作品與漢大賦
此外,江淹賦還有直接模仿漢大賦的內(nèi)容和體制的,并且引漢大賦作家為同調(diào)。如《學梁王兔園賦》,其序曰“或重古輕今者。仆曰:何為其然哉?無知音,則已矣。聊為古賦,以奮枚叔之制?!泵冻说摹读和跬脠@賦》是一篇寫王公貴族宮苑游樂活動的大賦,“始言苑囿之廣,中言林木禽鳥之富,繼以士女游觀之樂,而終之以郊上采桑之婦人”。江淹此賦的內(nèi)容與結(jié)構(gòu)也大體按照這一體式;其中不少詞藻、句式還直接化用枚乘、司馬相如等漢大賦作家的語句。
三、江淹賦之所以受楚辭、漢賦影響之原因
江淹“少年嘗倜儻不俗,或為世上所嫉”,誣以受賄,即遭冤獄。這種經(jīng)歷和屈原受群小讒言,終被楚王疏放的遭遇相仿,因此江淹很多賦的主題與放逐有關(guān),如《去故鄉(xiāng)賦》、《哀千里賦》、《待罪江南思北歸賦》、《泣賦》等,而風格上也形成楚辭“朗麗以哀志”、“綺靡以傷情”的特點。
江淹在其文集《自序》中云“長遂博覽群書,不事章句之學,頗留精于文章……而愛奇尚異,深沉有遠識,常慕司馬長卿?!薄秱讶速x》中稱贊袁炳:“博學多聞,明敏而識奇異?!薄吨奄x》中說殷孚也是“博而能通,學無不覽,雅賞文章,尤愛奇逸”。《傷友人賦》、《知已賦》中,寫自己與友人興趣所至,遍及經(jīng)史子集,無所不包:
拾圖兮炤籍,抽經(jīng)兮閱史。共檢兮洛書,同析兮河紀。既思游兮百說,亦窮精兮萬里。愛詩文之綺發(fā),賞賦艷兮錦起。罄古今之寶贐,殫竹素之琛奇。(《傷友人賦》)
論十代兮興毀,訪五都兮異同。談天理之開基,辨人道之始終。罄龍圖及鳳書,傾蒼冊與篆字。儲西國之闕文,采東京之逸記。閱歆向之舊旨,闡鐘王之新意。對楚漢之澹墨,覽魏晉之鴻策。授遠近之真假,削古今之名實。(《知已賦》)
此外,史載:“永明三年,兼尚書左丞。時襄陽人開古冢,得玉鏡及竹簡古書,字不可識。王僧虔善識字體,亦不能諳,直云似是科斗書。淹以科斗字推之,則周宣王之前。簡殆如新?!边@也說明了他的博學。江淹的這種“博覽群書”、“愛奇尚異”、興趣廣泛,其實與司馬相如所云的“賦家之心,苞括宇宙,總覽人物”的辭賦理論,司馬相如、揚雄等漢大賦作家的博學多聞、博而能通的文化修養(yǎng)以及當時文字學的發(fā)達有一定的聯(lián)系。這使得他對漢大賦的一些形式技巧(如追求華麗的辭藻,廣泛運用疊字、連綿字、奇僻字)有所吸收和借鑒。
綜上所述,江淹的賦無論在放逐內(nèi)容、哀怨風格,還是鋪陳形式、用字手法上,的確深受楚辭和漢大賦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江淹著. 胡之驥注.江文通集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 曹道衡著. 鮑照和江淹.齊魯學刊 [J]昌濰師專學報,1999.
[3] 張溥著. 殷孟倫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
[4] 于浴賢著.六朝賦述論[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
[5] 龔克昌著.漢賦研究[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0.
[6] 霍松林主編. 辭賦大辭典[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7] 李延壽撰. 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作者簡介:李向東(1973-),湖南株洲人,貴陽學院文化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