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言語行為理論是研究語言使用的重要理論之一,這一理論最先由牛津哲學(xué)家奧斯?。↗. L. Austin)提出(Austin, 1975),此后,許多哲學(xué)家和語言學(xué)家對言語行為進行分類,本文運用美國哲學(xué)家塞爾(J. R. Searle)的分類方式,以小說《士兵突擊》第十八章的一段話為例,逐個分析角色話語的言語行為類別。從而更深刻體會不同言語行為反映的角色間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塞爾 話語 言語行為 言語行為分類
前言:美國哲學(xué)家塞爾把言語行為分成五類,分別是陳述(representatives)、指令(directives)、受約(commisives)、表達(expressives)和宣告(declarations)。(Searle,1979)這里,我們按照上述的五種基本類別給小說中角色話語的言語行為分類。
一、言語行為理論的提出與發(fā)展
1955年,奧斯汀在哈弗大學(xué)做威廉·詹姆斯講座,言語行為理論就是由此次講座講話稿整理所得,講話稿于1962年出版,題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如何以言行事》)。(Austin, 1975)
這一理論提出后,國內(nèi)外許多學(xué)者做了大量工作試圖對這一理論進行系統(tǒng)化研究,其中一個重要的突破就是言語行為的分類。言語行為分類的方式有很多種,美國哲學(xué)家塞爾的分類頗受關(guān)注。
二、塞爾的言語行為分類
1.陳述行為 陳述行為指的是說話人陳述他/她認為某件事是或不是什么樣的。通過陳述行為,說話人使自己的話語與外部世界相吻合。(藍純,2009)
2.表達行為 表達行為指的是說話人的心理狀態(tài),典型的表達行為有感謝、道歉、祝賀、歡迎等。表達行為的實施使說話人的話語與自己的感受相吻合。
3.指令行為 指令行為是說話人試圖通過自己的話語讓聽話人去做某事,如建議、要求、命令等。指令行為所對應(yīng)的話語可以是祈使句,也可以是陳述句和疑問句。
4.受約行為 受約行為是指說話人通過話語保證自己會做將要發(fā)生的事情,如承諾、威脅等言語行為。
5.宣告行為 宣布行為一旦實施,就會給世界帶來立竿見影的變化。一般說來,宣布行為都以一些繁雜的、語言之外的機構(gòu)和條款為先決條件,通過宣布行為,說話人以自己的話語改變世界。(藍純,2009)
五類基本言語行為及其主要特征圖表形式如下(G .Yule,1996)
三、文本選擇與言語行為歸類
本文選取小說《士兵突擊》第十八章中一段對話,這段話的背景如下:星期天凌晨,特種大隊受訓(xùn)學(xué)員正在疲憊中酣睡,突然緊急集合的哨聲響了。學(xué)員們強忍憤怒在宿舍樓前排隊集合,與中隊長袁朗有一段精彩的對話。(藍純,2009)便于逐句分析,我們把所有話語按先后順序編號,共有15個話輪,如下:(蘭曉龍,2007)
袁朗手里拿秒表,嘴里宣布道(1):“從現(xiàn)在起,晚到者扣去兩分?!薄?拓永剛是最后一個,正要沖進隊列被袁朗攔住了(2):“這個扣五分,歸隊吧?!边@支隊伍總算站齊,意志松懈睡眼惺忪,但最大的特征是怒發(fā)沖冠。袁朗看著這支隊伍說(3):“緊急集合是有原因的。剛知道這個消息,急著告訴你們。”好消息三個字讓人們的火氣稍小了一點,精神稍振作了一點。(4)“我剛看天氣預(yù)報,發(fā)現(xiàn)明天,不,現(xiàn)在該說今天,是個大晴天?!薄?)“你們不高興嗎?這樣好的天氣,我臨時決定加個餐,來個五十公里強行軍。”憤怒在每個人臉上一潮接一潮的涌,涌到后來就成了絕望。(6)“報告!今天休息日!”袁朗:(7)“教官有權(quán)隨時做出變更。不熟悉規(guī)則,扣兩分?!蓖赜绖偅?):“報告!”袁朗(9):“27發(fā)言!”拓永剛(10):“為什么不提前通知?”袁朗(11):“我剛看的天氣預(yù)報。在隊列中不聽教官說話,扣兩分。”吳哲(12):“報告!”袁朗(13):“39發(fā)言!”吳哲(14):“這個時間誰播天氣預(yù)報?”袁朗(15):“哪都有。光電碩士,我榮幸地通知你我們已進入信息時代,所以我是上網(wǎng)查的。不能跟進時代,以及質(zhì)疑教官,五分。”
下面將根據(jù)塞爾的言語行為分類逐句分析話語執(zhí)行的言語行為類別。
(1)是教官袁朗的宣告行為,通過宣告行為,說話人的行為改變了世界,這里指教官的言語行為使晚到者扣分。
(2)由兩個短句構(gòu)成,這兩個短句所執(zhí)行的言語行為不同,要分開來看,前一個短句是宣告行為,后一個短句是指令行為。前一個短句的言語行為使拓永剛扣五分。典型的指令行為有命令、請求和建議,后一個短句很明顯是教官對學(xué)員的命令。
(3)(4)是教官袁朗的話語,袁朗向?qū)W員說明緊急集合的原因和天氣預(yù)報情況,袁朗的話語與實際情況相吻合,并且他也相信自己所言屬實。故(3)和(4)都是陳述行為。
(5)是反義疑問句,可改寫為:這樣好的天氣,我臨時決定加個餐,來個五十公里強行軍,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情。這句話雖然僅代表說話人觀點,并不符合客觀事實,但并不妨礙它是一個陳述行為。
(6)包含兩個短句,前一個短句的言外之意即請允許我說話,這里是請求教官讓自己說話,應(yīng)屬指令行為。下文(8)、(12)與這一短句一樣都是指令行為,不再贅述。(6)后一個小句是學(xué)員向教官陳述事實,看似是陳述行為,實際上也隱含了表達行為,學(xué)員表達了對休息日還要訓(xùn)練的失望和不滿。
(7)(11)(15)三個話輪的首句都是陳述行為,尾句都是宣告行為,(7)首句袁朗向?qū)W員陳述教官的權(quán)利,尾句是對學(xué)員不熟悉規(guī)則的懲罰,通過宣告行為,說話人用自己的話語改變了聽話人的狀態(tài),即學(xué)員被扣兩分。(11)(15)與(7)的言語行為一致,不再分別說明。
(9)和(13)是同一種言語行為——指令行為。兩個話輪都是教官命令學(xué)員發(fā)言,命令是典型的指令行為之一。
(10)和(14)都是用陳述行為掩蓋表達行為。(10)中學(xué)員詢問教官為什么不提前通知,即建議教官應(yīng)該提前通知,屬指令行為。同時,這一話語也表達了學(xué)員對教官沒有提前通知這件事情的強烈不滿和憤怒,迫于教官和學(xué)員間不平等的關(guān)系,不敢正面表達自己真實感受,所以這一話語又是隱含的表達行為。(14)是同樣的道理。
四、結(jié)語
根據(jù)塞爾言語行為的五個基本分類,我們對《士兵突擊》中選取的一段話語逐句作了言語行為分類。這一分類生動的再現(xiàn)了話語角色,即教官與學(xué)員間微妙的會話方式。同時,也發(fā)現(xiàn)言語行為的分類并不絕對化,一些話語情境下,一個話語可以同時執(zhí)行兩種言語行為。
參考文獻:
[1] 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2] Searle, J. L. Expression and Mea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3] Yule, G. Pragma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4] 藍純. 語言學(xué)概論[M]. 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9.
[5] 蘭曉龍. 士兵突擊 [M]. 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