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罪與罰》描述了俄國農(nóng)奴制衰落時代動蕩不安的社會現(xiàn)實,通過精細獨到的人物刻畫及深刻的人性剖析,展示了作家對瘋狂復(fù)仇的批判,并提倡用寬恕的精神來化解仇恨、感化那些被扭曲的心靈。
關(guān)鍵詞:《罪與罰》 寬恕 人道主義
《罪與罰》呈現(xiàn)了俄國農(nóng)奴制逐步走向衰落、資本主義制度逐漸確立時期人們的曲折命運,深刻地表達了“寬恕”的主題。小說中的寬恕主要表現(xiàn)為索尼雅對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寬容和解。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是窮困落魄的大學(xué)生,代表的是有教養(yǎng)的知識分子階層,但俄國社會長期的動蕩不安使其脫離了“人民的根基”,而迷茫地尋找出路。他為了改變所處的逆境,證明自己有能力改變社會現(xiàn)存的秩序以及自己是“不平凡的人”,其激進的思想促使他殺死了放高利貸的阿廖娜.伊凡諾夫娜,同時也無奈地殺了善良的麗扎韋塔,卻最終認識到自己犯下的過錯并在索尼雅的感召下得到救贖。彰顯了以索尼雅為代表的基督教式的寬恕。
一、寬恕的主體和對象
1.寬恕的主體
作為妓女的索尼雅,首先失去了作為女人的貞潔,其次家庭情況困窘,因而她得不到別人的尊重,更別說愛與關(guān)心。但她并沒有像拉斯科爾尼科夫一樣走上犯罪的道路,相反,她成功勸說已犯下大錯的拉斯科爾尼科夫去自首。田全金說:“只有自己承受了罪孽,才被賦予赦免別人的罪孽的力量”[1]索尼雅是誤落風(fēng)塵但仍保持了靈魂純潔的女人,她忍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恥辱,她是圣母神女似的女人。她有愛,有救贖的力量,不僅是自我救贖,還救贖他人。索尼雅對拉斯科爾尼科夫的關(guān)懷和引導(dǎo),使他放棄了自己的理論而復(fù)活。她不是以自己本身的力量,而是憑借神所賦予的救贖力量來拯救墮落者。
索尼雅雖不健全,卻擁有毀滅的力量,毀滅拉斯科爾尼科夫心中一度堅守的“信仰”,粉碎拉斯科爾尼科夫一度為自己的行為所做的詭辯。
2.寬恕的對象
拉斯科爾尼科夫被看成是一個靠著妹妹的屈辱和犧牲而活的寄生蟲。她母親想讓他以基督教價值的名義接受妹妹為他做出的犧牲。但是拉斯科爾尼科夫不允許自己有半點虛偽,并把基督教義稱為陰謀家的詭辯。在母親無意置于的骯臟語境中,他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事情背后的實質(zhì),他決不能如同母親和妹妹希望的那么做,即使他們心甘情愿地為他犧牲。生活中的種種困窘讓他焦頭爛額,為了擺脫困境、拯救家庭,他幾經(jīng)猶豫最終走上了殺人犯罪的道路。另一方面又是出自于他要明確自己身份的一種沖動,為了證明自己是超人這種“不平凡的人”?!霸谶@個階段,他已經(jīng)受到一個有英雄氣概的政治領(lǐng)袖的自我形象的驅(qū)使?!盵2]
因為想擺脫自己的困境、拯救家庭或殺富濟貧而殺人,以及為了向自己證明自己是超人而走向犯罪,這種“罪惡”的起源是社會和個人的不幸以及個人心智和人生觀價值觀的不健全。“人與人、人的靈魂與肉體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本是一種神性的和諧,一旦這種和諧遭到破壞,惡便產(chǎn)生?!盵3]拉斯科爾尼科夫是感到個體在社會中的孤立無援才走上了“惡”的道路的。他逐漸意識到他要殺人的同時卻又對殺人是厭惡并膽怯的,在謀劃過程中,含糊地用“那件事”來代替“殺人”,甚至殺人之后,“為殺人做辯護的理論也說得不清不楚”。
二、寬恕的出發(fā)點
從社會背景來看,小說寫作于動亂的19世紀,此時正是俄國農(nóng)奴制逐漸走向衰落、資本主義制度逐漸確立的時期,整個社會都處在混亂與矛盾的景象中,是一個可怕的看不到任何出路的時代。拉斯科爾尼科夫和馬爾美拉陀夫一家的不幸是整個不幸社會的縮影。所以,批評家皮薩列夫認為,“對社會的失望和絕望是導(dǎo)致拉斯科爾尼科夫殺人的原因之一”,[4]但作為人類苦難化身的索尼雅施以的基督教式的寬恕,用她的愛拯救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的靈魂,不僅體現(xiàn)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神秘的核心,也反應(yīng)了當(dāng)時俄國社會的精神體系,那便是東正教神人不可侵犯不會陷落的信仰。
小說都提到了一句基督教箴言,“耶穌說,復(fù)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fù)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盵5]可見對宗教的信仰,抑或?qū)叟c善的堅守是主體做出寬恕行為而客體“復(fù)活”的出發(fā)點也是根本要求,這里也體現(xiàn)了小說作者的宗教觀念。
三、寬恕的結(jié)果
索尼雅從宗教角度寬恕拉斯科爾尼科夫的罪行,讓對方接受她的信仰,最終感化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內(nèi)心,放棄以往的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拉斯科爾尼科夫跪在索尼雅面前,就是對苦難的躬身順從和對罪孽的俯首帖耳,是對曾經(jīng)持有的通過暴力化解困惑與苦難的否定,他想通過個體棄絕自身而更接近于上帝,得到上帝的寬恕。而索尼雅正是作家特意的安排,也意在表明上帝的慈悲和仁愛以及人格的高度。從這里來說,索尼雅的寬恕是作為“苦難的象征”的耶穌的本能,是“愛人人”的表現(xiàn)。
索尼雅對拉斯科爾尼科夫施以的宗教式的“恕”最終帶領(lǐng)他走向了光明,走出了個人中心主義的淪陷,這也可以看作是作家精神體驗的勝利。作者認為一切以暴力抗惡的做法都不足取,因為人們無法逃避內(nèi)心的懲罰,在毀滅他人的同時也毀滅了自身。正是這一點使拉斯科爾尼科夫的“超人”和“不平凡的人”的想法崩潰,從而甘愿接受索尼雅的援助以及忍受身心所受的責(zé)罰。
總的來說,作者在整部小說中成功地表現(xiàn)了寬恕的人道主義精神,表達了人道主義的寬恕精神比復(fù)仇主義所代表的恨更是推向社會走向美好的正確選擇。
注釋:
[1]田全金.《言與思的越界——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較研究》,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 2010,1 第297頁
[2][美]馬爾科姆·瓊斯.《巴赫金之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幻想現(xiàn)實主義解讀》.趙亞莉,陳紅薇,魏玉杰譯.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 第101頁
[3]王志耕.《宗教文化語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xué)》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3.12 第79頁
[4]鄭體代.《俄羅斯文學(xué)簡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第112頁
[5][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岳麟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8 第281頁
[6][英]狄更斯.《雙城記》.張玲,張揚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8 第340頁、第341頁、第4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