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作為復仇題材的經(jīng)典之作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它既以時代變遷為大的創(chuàng)作背景,又取材于自己豐富的想象力,以西方一直崇尚的拷問精神境界的基本道德為底綱,再一次將復仇主題發(fā)展于自己的筆下。作為19世紀悲劇作品的典范之一,《基督山伯爵》深刻體現(xiàn)了亞里士多德與賀拉斯關于悲劇的觀點,體現(xiàn)了卓越的創(chuàng)作技巧。
關鍵詞:《基督山伯爵》 時代背景 美學探究 復仇主題
一、《基督山伯爵》悲劇主角性格的塑造原則
對于主人公唐泰斯性格的塑造,十分符合賀拉斯《詩學》中關于悲劇性格的塑造準則。首先,人物性格必須是善良的,這樣才會引起觀眾的同情。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你看,但是前提是這個東西必須是美好的,換言之,人物可以有性格缺點,但是必須本性是良善的,這樣才能引起觀眾的同情。其次,對性格的描寫應該適當。唐泰斯在最初就是剛毅果敢的人,在營救朋友時,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氣也是有目共睹的,也為他日后勇于向命運挑戰(zhàn),為自己的信念而活埋下了伏筆。再次,人物應該逼真。人與神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人是有弱點的,他不是完美無缺,永遠有一顆寬容之心的,他會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會被自己的遭遇所改變,骨子里的良善不變,但是仍然會有仇必報。最后,性格應該是一致的。某個人說某句話應該是必然的或者是可能的,作者為了讓情節(jié)跌宕起伏而設置反轉(zhuǎn)是完全恰當?shù)?,但是這種反轉(zhuǎn)是情節(jié)遭遇的反轉(zhuǎn),不應該是性格的反轉(zhuǎn),性格是人物在遭遇各種變故時作出屬于自己的選擇的基本依據(jù),唐泰斯在復仇最后,他曾經(jīng)深愛的美茜蒂絲為自己的兒子向他求情的時候,他雖然也恨這個曾經(jīng)和他海誓山盟卻在他遭難之后嫁給自己仇人的女人,但是他內(nèi)心的善念讓他還是同意了一個母親為自己兒子作出的請求。這就是唐泰斯性格前后的一致。
二、“復仇”的蛻變
作者大仲馬通過對小說情節(jié)、人物細致入微的塑造把當時盛行一時的浪漫主義思想發(fā)揮的淋漓盡致。作者讓唐泰斯重新返回法國這個思想相對開放并且富于騎士精神的國家,作者對其報仇階段的設計更顯示出作者骨子里的浪漫主義情結,唐泰斯能夠支配一切,重重設陷,最終將自己的敵人全部逼上了絕路。在大仲馬的筆下,仿佛所有的任務都是他手中的道具,基督山伯爵也儼然是上帝的化身。在西方文學的發(fā)展過程中,復仇這一重要題材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復仇觀念的改變也引起了復仇態(tài)度的變化,復仇者所采取的主要方式、手段,連同復仇的目的也都發(fā)生了變化。在古希臘神話傳說中,復仇的一方通常是以殺死對方,也就是被復仇的一方為最終目的的,采取的主要手段就是暴力。英雄的勝利往往是以敵人的鮮血書寫的。但是對于復仇手段的簡單粗暴及其有限性的思量,最終也發(fā)展出對復仇殘忍過度乃至復仇者本身的迷失也越來越引發(fā)人們的思考。
賞善罰惡后基督山伯爵已經(jīng)達到他的目的了,也滿足了自己的欲望,這是他的人性的靈的一面也顯露出來。所以,接下來他在面對愛德華的尸體 時開始懷疑自己正確與否。 人類只有滿足了最迫切道德欲望之后,才能去追求靈魂的平靜。至此 他人性的開始復歸,他最終饒恕了鄧格拉司,因為鄧格拉司知道自己的錯誤。作品中的人性的復歸讓讀者們也重新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世界溫情的一面,也讓他們對這個世界重新充滿了希望?;缴讲舻囊幌盗袌蠖鲝统鹦袆?,蘊涵著大仲馬所要弘揚的社會哲理,也就是說小說主題思想,也就是賞善罰惡、人性的復歸,這正是人道主義的集中體現(xiàn)。
結語:
一百多年以來,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的讀者已經(jīng)遍布世界的各個角落,高爾基和馬克思都曾經(jīng)不止一次的公開承認,大仲馬是他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他用通俗小說的形式體現(xiàn)了高尚的反抗精神,為了真理與正義的生存,個體肉身的毀滅可謂微不足道。時間是最好的證據(jù),在百年的時間沉淀里,《基督山伯爵》沒有被時間磨損它的光彩,反而在時間的磨礪中越發(fā)散發(fā)出萬張光輝。這部在思想上有進步意義,在藝術上有著奇思妙想的書,更是一部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為讀者所喜愛的書籍,也成為到今日也不斷被各國藝術家反復演繹的經(jīng)典角色,在各國的接受過程中,它也被賦予了很多新的內(nèi)涵價值。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基督山伯爵的形象在讀者心中也將永存。
參考文獻:
[1]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斯威布.楚圖南譯.《希臘的神話與傳說》[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3]楊家安,孫明陽著.《藝術美學》-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
[4]王立.《精神摧殘與肉體毀滅—中西方復仇文學中手段方式及目的的比較》.沈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
[5]大仲馬.鄭克魯譯.《基督山伯爵》[M]譯林出版社,2004
[6]王國維.人間詞話[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7]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第1卷[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作者介紹:王一存(1986.10-),女,吉林省白山人,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yè)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