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中的作文教學是一項重大的題目,關(guān)系到考試成績的好壞,也關(guān)系到學生交流能力的提升。在實際的課堂教學當中,作文教學是每周專門拿出兩節(jié)課的時間來進行的,同時實際講演的機會少,而且完全被寫作的時間占用,導致學生不能夠認識到自己需要提升的地方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這就給作文的教學買下了隱患,因此作文的教學應該穿插在課堂的教學中展開,而且需要和作文教學進行適度的聯(lián)系,保證作文教學的順利銜接和進行。其實在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進行作文的穿插,能保證很好的教學效果。
關(guān)鍵詞:語文 作文 教學 穿插 促進 要素
語文的課堂教學中,大部分的時間就是在字詞的記憶和語段的理解中度過的,這個過程中,教師僅僅注意的就是這些字詞的基本理解與感悟,沒有有機的和學生的作文教學聯(lián)系起來,這就缺乏一個基本的方向性,所以學生的作文往往不能夠顯現(xiàn)出足夠的力量和情感來,而每周僅有的兩節(jié)課,學生們卻又是在自我的練習中度過的,所以學生的作文水平很難有實質(zhì)性的提升,這也是學生大喊頭痛的重要原因,我認為應該將平時的課堂教學與作文教學聯(lián)系起來,做到兩者的相互提升,這就是我們要做的。
一、教學的直觀化與情景化——豐富感性認識,提升作文興趣。
我們學習的第一步就是進行教學的直觀化與情景化,避免單純的白紙黑字的寫作與講解,提升起學生的感性認識,這一點對于學生來說尤其重要,特別是對初中學生的直觀思維更重要,這就需要教師豐富教學手段。
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為例,這是一篇優(yōu)美的寫景散文,同時傳達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之情”,這類文章,在課堂上單講“白紙黑字”,學生學到的只是枯燥的“字詞句”,無法真感受到“濟南冬天最真實的場景美和景物美”,也無法真正走入到“作者的內(nèi)心真實世界”,無法讓學生身臨其境去感受“濟南冬天的陽光、小山、小雪、青松、小花、濟南的水和樹影的倒影”這些具體觸發(fā)作者感官的景物。因此,凡是寫景的散文預習,我們最好通過信息技術(shù)等多媒體的形勢展現(xiàn)出來,做到“聲音、文字和畫面”的全方位展示。
而以上句子的情景展現(xiàn)和現(xiàn)場化,都是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chǔ),而且可以說也是學生作文的初步,學生只有先認識了一幅畫面,然后才能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去構(gòu)造里面的“陽光、小山、小雪、青松、小花、濟南的水和樹影的倒影”等景物,這就是直觀化的作用,在預習之前引入多媒體的使用,容易激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學生做不到預習的原因在于對課文的陌生化,只要產(chǎn)生觸發(fā)點,學生就會很主動的去做。這種多媒體展示,目的是使學生產(chǎn)生對課文探索的興趣,讓學生在預習階段對課文有個初步的認識,了解濟南冬天的特點及景色描繪手法,初步了解老舍言簡意賅,平實樸素的寫作手法,同時也能夠給學生積累一定的寫作素材。
二、立足課內(nèi)基礎(chǔ)上的課外引申——作文思維的拓展。
要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單單有課內(nèi)的知識學習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相關(guān)的課外知識學習,這就是作文思維的拓展?!罢Z文”,顧名思義,就是“語言文字”,一個是說,一個是寫。觀整個語文教學制度,是把語言融入文字,以文字為主要表達對象,展現(xiàn)學生語文知識、能力和素養(yǎng),而作文也是在這個基礎(chǔ)上進行的。
所謂引申,主要就是試卷中的“課外閱讀分析和寫作”兩部分,此外還有一種引申就是“基礎(chǔ)知識的綜合引申”,比如在考試中有時會出現(xiàn)“對對子”的題,或是仿照已有格式,寫一組句子,或是按照要求描繪一個東西,寫一段話等。例如《荷塘月色》是一篇散文,課外閱讀分析可以來一篇散文,有著和課文一樣的手法和寫法的散文,讓你歸納段意、分析主旨、評析手法,其本質(zhì)是一樣的,比如將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拿來,同樣可以分析,知識大致相同。在寫作中,我們完全可以要求你寫一篇散文,這是在寫作中,你可以融入散文的要素和手法,這就是得益于課文內(nèi)的學習和積累??偵隙?,語文作文的教學方法定位在三方面:“基礎(chǔ)知識”——“能力技巧”——“實際運用”,教學中要融入課堂,教學外要融入生活,這就是語文作文的教法和學法。
三、課文內(nèi)部的分析與思考——作文好句子與好主旨
學生要從課堂課文學習中獲得一種好的句子和意境,這就需要分析和感悟,知道句子的好主旨與好句子。例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這是蘇教版中學教材必修一中的第一篇課文,是詩歌一首,不管是詩歌、一般性的文章、文言文等,同之一理,其余不再贅述。
教師先行引導學生掌握基礎(chǔ)知識,消除詩歌分析障礙。那就是兩項:“課文背景的學習了解、課后解釋的背誦和記憶”,建議教師先引導學生通讀詩歌1—2遍,然后背誦課后解釋,同時將其融入課文中理解背誦。如“漫江、舸、悵寥廓”等解釋, 其次分析詩歌的“句義、銜接、手法運用、思想和主旨”,統(tǒng)一之就是“詩歌分析”,這些都可以作為作文中的好句子與好思想進行描述,提升自我作文水平。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得知,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教師應該從平常的講課和語段分析中,提取出作文的要素來,讓學生知道這些是可以運用到作文中去的,在分析課文中,發(fā)現(xiàn)的好的寫作手法與好句子,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背誦,同時想象他們可以在哪些地方運用上,與之相類似的題目有哪一些等等。同時教師要求學生進行作文的分析與感悟,評價一下我們所學的課文哪里值得學習,語言有什么風格,我們應該如何在寫作中運用這些風格等等,從實踐中提升學生作文水平。
參考文獻:
[1]《初中語文教與學》雜志社 本雜志社出版 2010—2011版
[2] 王榮生《語文必修—新課程課例評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7
[3] 陳元燊《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設(shè)計與評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魏國良《語文教材主要文本類型教學設(shè)計》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02
[5] 邱道學《語文選修課典型案例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