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前221年,秦王朝誕生了,從而揭開了秦漢文明輝煌的一頁。秦漢時期,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不斷發(fā)展的時期,傳統(tǒng)雕塑的基本特色已經(jīng)初步形成,雖不成熟但為接踵而來的鼎盛期——晉唐奠定了基礎。秦漢雕塑有其不同的風格,秦代雕塑承襲了春秋戰(zhàn)國雕塑樸實無華的風格,因此作品多趨于寫實性風格。漢朝則多承楚風,雕塑作品更多具有浪漫,趨于寫意性風格??偟膩碚f,秦漢雕塑的題材更加貼近生活,從功能上來看,也逐步走向獨立。
關鍵詞:秦漢雕塑 類型 藝術特點 文化
秦漢時期是大一統(tǒng)封建帝國的初創(chuàng)時期,國家統(tǒng)一,社會經(jīng)濟繁榮。統(tǒng)治階級或出于政治目的,或為了滿足個人享樂的需要,都十分重視運用雕塑這種手段,來顯示王權威嚴、美化陵園建筑,或宣揚政教倫理。于是雕塑作品以空前的規(guī)模和數(shù)量涌現(xiàn)出來,在藝術上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它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標志著秦漢雕塑藝術的卓越成就。
一、秦漢雕塑的類型
秦漢時期雕塑文明高度發(fā)達,且類型眾多,具體說來可大致分為以下幾大類:陶塑、石雕、青銅雕塑、玉石雕塑、木雕。
(一)陶塑
中國的陶塑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裝飾性人物和動物雕塑,而陶塑的真正出現(xiàn)則表現(xiàn)為陶俑制作技術的成熟。秦漢時期陶俑獲得了空前發(fā)展,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兵馬俑,秦兵馬俑數(shù)量、規(guī)模、氣勢和寫實水平都是無與倫比的,“有的巍然屹立,剛毅勇猛,有的容顏開朗,機智俊發(fā),有的虎背熊腰,威武雄壯,有的須髯開張,意氣昂揚,形象豐富多樣,難以盡述”。[1]出土于漢景帝陽陵的裸體陶俑,通高62厘米,俑體表面皆敷彩,分朱紅,橙紅和赭黑三色。此外還有“拂袖舞女”,1954年出土于陜西西安白家口,現(xiàn)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舞女梳著西漢盛行的中分長發(fā),尾部挽成扁平式發(fā)髻,俑身以彩繪刻畫衣飾。從整體布局、俑的頭飾和衣著看,秦俑與漢俑之間有一定聯(lián)系,但又有相當大的差別。秦俑重寫實,兵馬形體大小仿照真人真馬,人俑平均身高1.8米,戰(zhàn)車和兵器多為實用器,以逼真的形象和強烈的氣概取勝;漢俑體型小,均半米以下,手中所持多為象征性兵器,戰(zhàn)車已不見。在個體大小和制作精細方面,漢俑已較秦俑遜色,但仍然威風凜凜,猶存氣勢。
(二)石雕
秦代石雕主要見于史籍,如《三輔黃圖》記載,“重不能勝,乃刻石作為孟賁等像祭之”[2]秦始皇擴建渭水橫橋時,乃刻石作力士孟賁等像,以激勵服役工匠的士氣?!度赜洝酚涊d,秦時在長池中刻巨型石鯨[3]?!端?jīng)注》記載,蜀郡太守李冰在都江堰刻石人三軀以鎮(zhèn)江流,刻石犀五軀以壓水怪[4]。只可惜以上記載的各種雕塑品現(xiàn)在均已不存在了。
秦漢石雕中,現(xiàn)存的霍去病墓前的石雕是最具有藝術價值和藝術魅力的,是西漢紀念碑群雕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典范。石雕群中造型較完整的約十六件,其體積大者高約190厘米,長約280厘米,小者高約60厘米,長約160厘米,使用秦嶺山區(qū)硬度很強的花崗巖石雕成,馬踏匈奴是整組石雕的象征中心,作品以循石造型手法,圓雕,浮雕,刻線結合,風格質樸恢宏,莊嚴肅穆。駿馬昂首屹立,將手握箭矢的匈奴踏翻在地。馬踏匈奴具有紀念碑式的宏大氣魄,藝術性與思想性完美融合,是整個秦漢時期石雕的代表作,也是古代大型石雕的杰作。
(三)青銅雕塑
由青銅鑄造的雕塑,稱青銅銅像或銅像。青銅具有優(yōu)質的耐腐蝕性和鑄造性能,中國的青銅時代上起夏,下至東漢,綿延三千余年,古代的優(yōu)秀工匠不斷改進鑄造技術,制作出了大量的青銅雕塑杰作。據(jù)《史記 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削以為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5]”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曾鑄造12個各重二十四萬斤的“金狄”,即12個身著夷狄服的大銅人,配列在阿房殿前。秦代青銅雕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80年出土于秦始皇陵西側銅車馬坑的銅車馬,車,馬與御手均約為實物大小的二分之一。第一乘為立車,第二乘為安車。每車四馬,一御手俑。在制造上出現(xiàn)標準化構建,兩車可互換。
西漢前期,青銅兵器鑄造的較多,有劍,孥機,矛,弓等??傊?,西漢時代青銅器的內容及其豐富,在器物的用途上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器為主。
(四)玉石雕塑
玉器在中國歷史上流傳久遠,玉在中國一直為統(tǒng)治階級喜愛,他們把玉本身的特性加以道德觀念的延伸,使玉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思想,倫理宗教等各個領域中充當著特殊的角色。秦始皇時期,玉石雕刻有了顯著的進步。據(jù)晉王嘉《拾遺記》記載,秦代的刻玉善畫工烈裔,“刻玉為百獸之形,毛發(fā)宛若真矣。[6]”秦漢玉雕塑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羽人騎天馬》現(xiàn)藏于咸陽博物館。這件玉雕反映了西漢祈求長生,幻想升仙的思想風尚,羽人高鼻長臉,雙耳過頂,肩臀均生羽翼,右手握林芝,天馬頭似龍形,四足踏在琢有流云紋的橢圓形托板之上。整件作品造型完美,大塊面與小鏤空營造出流動之氣與玉的溫潤材質十分匹配。此外,屬于西漢時代的小件雕刻還有玉佩,帶鉤,帶飾書鎮(zhèn)或席鎮(zhèn)以及印章紐等。
(五)木雕
木雕因材料本身容易干縮,翹裂,霉爛,蟲蛀而不宜做永久性大型室外雕塑,一般多為小型室內雕塑。木雕構圖一般利用樹木彎曲的自然形態(tài)因材施藝稍加斧鑿,不失天然趣味。特定尺寸的木雕也可以用幾塊木塊拼粘使用。木材由于屬于輕材質而且沿著纖維紋理有很大的伸縮性,因此在雕鑿時自由度較高,與石材相比也可以更多的突出形狀和較薄的造型。黃楊木,犁木可用來創(chuàng)作小型作品,榆木,松木紋理粗疏,適合雕造大型作品。從總體上看,秦漢木雕作品為數(shù)較少而且大多不精,其藝術水準,無法與同時代的石刻、銅像和陶塑藝術相媲美。
二、秦漢時期雕塑的藝術特點
秦漢時期國家的統(tǒng)一,統(tǒng)治者可以集中全國的人力和物力來發(fā)展國家的各項事業(yè),這也為秦漢雕塑藝術的繁榮創(chuàng)造了極好的條件,出現(xiàn)了很多具有歷史意義和價值的珍品,也各有特色。
(一)從秦漢陶塑造型來看秦漢雕塑的藝術特點
秦漢雕塑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尤其是秦漢時期的陶塑藝術,有很大的發(fā)展,它是秦漢雕塑發(fā)展水平的典型代表,要了解秦漢雕塑的藝術特點,首先必須了解秦漢陶塑的發(fā)展情況。
1、從陶塑人物造型上看秦漢雕塑的藝術特點
從人物造型上看,秦兵馬俑重寫實,每個兵馬俑都各有各的特點,面部特征也各不相同。人物形體皆依照真人,雕塑手法嚴謹,“秦俑這批活生生的寫實主義藝術品,是秦以前幾千年來寫實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提高的結晶。它積淀了蒙昧時代的感性及文明時代的理性,積淀著中華民族寫實主義的藝術精華,表現(xiàn)為一種崇高的美,肅穆的美。”[7]漢代雕塑在秦代雕塑寫實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有寫實的風格,也很注重寫意風格,現(xiàn)存的霍去病墓的大型雕刻和各地漢墓中出土的大批精美的陶俑,突出的體現(xiàn)了漢代雕塑藝術獨特的風格。漢兵馬俑造型簡練,神態(tài)威嚴,但體型相比秦兵馬俑來說較小。秦代兵馬俑總體上仍稍嫌模型化,人物形象也較僵硬。漢代兵馬俑相比秦俑神態(tài)上比較自然,人人物形象顯得神采熠熠,此外,漢代其它種類人物俑也頗具神采,寓情于中是其特色,盡管一些侍從俑雕刻形體仍較僵直,對形體起伏的細微變化也未作細致的處理,但情感的變化在眉宇之間有了明確的流露,某些作品還在真實形態(tài)的基礎上加以夸張和變形,如擊鼓說唱傭。漢俑在傳達神情風貌時,不同地區(qū)具有各自的風格,體現(xiàn)出不同的風土人情。如關中、中原一帶的人俑體現(xiàn)文靜、典雅,神態(tài)嚴肅、沉靜的風格。而四川的人俑在動作行為上表現(xiàn)較活躍,表情更豐富生動。
2、從動物形象的塑造上來看秦漢雕塑的藝術特點
在動物的塑造上秦漢雕塑分為兩種風格:一為寫實,對動物形象的刻劃準確,比例合理,如秦皇陵的陶馬、武威的銅車馬;二為寫意,簡略概括地勾勒出動物的昂首、張口、疾走等具體姿態(tài)并對其加以夸張、變形,來突出它們的主要特征。如霍去病墓前的石獸伏虎就極好的表現(xiàn)出了這一特點,虎雖在俯臥休息,卻讓人感到不怒自威。
秦漢雕塑中馬的造型發(fā)生很大的變化,秦馬頭重但無粗相,鼻骨隆突,脊背寬博。西漢馬體型開始變高,至東漢馬脖頸高挑、四肢勁健修長。秦馬多數(shù)河曲馬種,而西漢引入西域良種,《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漢武帝太初年間,伐大宛,“取其善馬數(shù)十匹,中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8]”秦陵陶馬、霍去病墓前的石馬雖形象不同但都是曠世之作,馬的形體結構比例合理,刻畫精細,生動地表現(xiàn)了天馬奔騰的形象。此外,漢代盛行厚葬,陶俑種類除兵馬俑,馬傭外還有家禽、家畜等動物雕塑,雖與兵馬俑相比藝術性有所下降,但更貼近生活現(xiàn)實,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二)從雕塑手法上看秦漢雕塑的藝術特點
從雕塑手法上來看秦漢雕塑,第一個突出特點是雕塑和彩繪相結合,如秦始皇陵兵馬俑、漢代彩繪陶俑都以色彩繪飾細部。第二個特點是圓雕、浮雕、線刻等各種表現(xiàn)方法常被混合并用于一件雕塑品上。圓雕浮雕造出輪廓,表現(xiàn)出立體感,線刻表現(xiàn)細部、人物的衣飾、家禽家畜的羽片等細部。如漢代的拱手女俑其領口、闊大的袖口和長袖轉折處都刻有淺淺的數(shù)道線條,衣質的厚重、領口的隆起、衣袖的長闊等都能從這些淺淺的線條中感覺出來。第三個特點是借助自然條件靈活處理的特點。漢代雕塑往往因材施雕 ,利用石塊的天然形狀依勢雕刻成某些相關的動物或人體,借助自然造化之功,創(chuàng)造出具有某種神韻的作品。如霍去病墓前的石獸伏虎是在天然石塊上稍作雕刻而成的,虎的身軀基本是借用了石材本身的起伏形態(tài)變化。
(三)從雕塑的構思安排上看秦漢雕塑的藝術特點
如果說秦陵兵馬俑是以驚人的數(shù)量、龐大的規(guī)模直觀地再現(xiàn)了秦代強大的軍隊,那么霍去病墓前的馬踏匈奴石雕則是以靜靜的一人一馬間接地表現(xiàn)了漢匈戰(zhàn)爭的結果,在這一主體雕像周圍還有許多動物像如猛虎、野豬、牯牛、大象、等散置在墓上,造成幽險奇詭的氣氛,使各個分散獨立的作品有機地結成一個整體。馬踏飛燕鑄像以健壯奔馬的三足騰空、一足踏飛燕而飛燕回首驚視的處理方法表現(xiàn)了駿馬奔馳的自由風姿,創(chuàng)造出一個天馬行空,超越一切的曠闊意境。這些雕像都充分代表了秦漢雕塑藝術玄妙奇特、壯闊豐偉的藝術特點。
三、秦漢雕塑的歷史價值
雕塑作品作為文化的一種形式,代表著一個國家民族和一個時代文明發(fā)展的程度。中國古代的雕塑藝術家們?yōu)楹笕?、為世界留下了大量的藝術杰作。秦漢雕塑的藝術成就不僅表現(xiàn)在其生動的形象塑造上,這些藝術形象有更深刻的歷史價值,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上升時期、統(tǒng)一中國的封建王朝生氣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時代特征。秦漢雕塑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古代的中國人的一種思想表達——一個剛健有為、氣魄雄渾,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開始屹立于世界之上。正是有了像秦漢這樣的民族,中國人才有了根深蒂固,深入骨髓的江山大一統(tǒng)的思想,才把統(tǒng)一中國作為矢志不渝的信仰。
參考文獻:
[1] 譚樹桐.秦俑藝術[J].文物,1975,11.
[2] 黃曉峰.壯闊雄渾—秦漢雕塑藝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6.
[3] 金維諾.漢代的雕塑[J].雕塑理論研究,2003,4.
[4] 王子云.中國雕塑藝術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23.
[5]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M].中華書局,1982:135.
[6] 王嘉.拾遺記.卷四·秦始皇四事[M].中華書局出版社.
[7] 賀西林.繼承融合和時代精神的結晶—兼談秦俑寫實主義藝術淵源[J].文博,1987,1.
[8]黃曉峰.壯闊雄渾—秦漢雕塑藝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1.
作者簡介:郭薇薇(1987.7—),女,陜西寶雞人,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在職研究生,學科教學(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