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伽登是現(xiàn)象學美學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現(xiàn)象學文學作品論,從現(xiàn)象學的觀點出發(fā),對文學作品的存在模式與多層次結構、體驗作品的各種方式、作品的具體化、積極閱讀與消極閱讀、文學的藝術作品與科學著作的區(qū)別、藝術價值與美學價值的區(qū)別等問題作了深入的分析。他的美學理論對世界現(xiàn)代文藝美學思想影響深遠。
關鍵詞:英伽登 現(xiàn)象學 意向性 文學的藝術作品
一、文學作品是一個意向性的客體
“意向性是一般體驗領域的一個本質特征,因為一切體驗在某種方式上均參與它,盡管我們不能在同一意義上說,每一體驗具有意向性,就如我們可能(例如)就每一作為客體進入可能的反思目光的體驗——即使它是一個抽象的體驗因素——說它具有時間性的因素一樣。意向性是在嚴格意義上說明意識特性的東西,而且同時也有理由把整個體驗流稱作意識流和一個意識統(tǒng)一體。”[1]英伽登正是根據(jù)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把文學的藝術作品看作是“純粹的意向性客體”,并具體的分析了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
首先英伽登強調的文學作品是美的文學作品,他用現(xiàn)象學的方法分析了文學作品之所以存在的基礎是要認識文學作品的基本結構,在結構中以確定我們對文學作品本質的把握?!拔膶W作品是一個純粹意向性構成(apurely intentional formation),它存在的根源是作家意識的創(chuàng)造活動,它存在的物理基礎是以書面形式記錄的本文或通過其他可能的物理復制手段(例如錄音磁帶)。由于它的語言具有雙重層次,它既是主體間際可接近的又是可以復制的,所以作品成為主體間際的意向客體(an intersubjective intentional object),同一個讀者社會相聯(lián)系。這樣它就不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而是超越了所有的意識經(jīng)驗,既包括作家的也包括讀者的?!盵2]
文學作品是一個復合的、多層次的“純粹意向性客體”,它不僅是作者意向性的創(chuàng)造物,而且還必須通過讀者的“具體化”過程才能實現(xiàn)文學作品的意義。同時,它還附于一個物理的介質(如文字、聲音等),并在審美價值的屬性下成為直觀中顯現(xiàn)的“意向性對象”。
它之所以能夠存在就必須有個物質的負載——文字、語音,但它們只是作為一種載體而存在,它還需要經(jīng)過讀者和作者的意識的創(chuàng)造性的生成。它是作家意識的創(chuàng)造活動,但它又不是純粹的主觀意識本身,它有一定的意向關聯(lián)物并指向生活本身,作為一種存在,還要介入讀者的“具體化”。文學的藝術作品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是各種審美價值質素的“復調性的和諧”。英伽登如此的分析文學作品在當時的西方是具有典型意義的,在唯物與唯心非此即彼的時代,文學作品的客觀論或主觀論是無可厚非的事實,英伽登超越了西方傳統(tǒng)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方法,克服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形而上的劃分,用現(xiàn)象學的分析方法給文學作品一個合理的可接受的定義。
二、文學作品的結構層次
“探討文學理論問題方面英伽登的一大進展,據(jù)我看來,在于他分析了‘文學的藝術作品的結構’,方法就是將作品制作中的四個層面區(qū)別開來?!盵3]英伽登對于西方文學理論的重大貢獻莫過于他的文學作品的“四個結構層次說”?!澳敲疵坎课膶W作品在保持其內(nèi)在統(tǒng)一性與基本性質的條件下,哪些層次是必要的層次?這些層次—我們己經(jīng)看到我們進行的探討的最后結論—有如下述:(1)字音和建立在字音基礎上的高一級的語音構造;(2)不同等級的意義單元;(3)由多種圖式化觀相、觀相連續(xù)體和觀相系列構成的層次;(4)由再現(xiàn)的客體及其各種變化構成的層次?!盵4]在《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中,英伽登又指出:“文學作品是一個多層次的構成。它包括(a)語詞聲音和語音構成以及一個更高級現(xiàn)象的層;(b)意群層次:句子意義和全部句群意義的層次;(c)圖式化外觀層次,作品描繪的各種對象通過這些外觀呈現(xiàn)出來;(d)在句子投射的意向事態(tài)中描繪的客體層次。”[5]
第一、二層次是語言學結構,是語言學作品的首要結構。它由雙重語言學層次組成:第一層是“現(xiàn)象和語言學的聲音現(xiàn)象層”。文學以文字為媒介,而文字只是語言的符號,是文學的藝術作品最基本的層次。第二個層次是詞語的意義層,即“意群”。由第一層次的的語音過度到高一級的句子意義和全部句群意義的層次。第三層是圖式化外觀。作品中的語言和句子不可能再現(xiàn)真實客體的一切,作品中的客體總是圖式化的呈現(xiàn)的,文學作品,特別是文學的藝術作品,是一個圖式化的結構,它的某些層次,特別是客體層次包含一系列的“不定點”。在一些不完整的或是不明確的對象或理解中,讀者往往毫無意識的填補了這些“空白”,英伽登說是“再現(xiàn)客體的具體化”?!安欢c”的提出對于讀者閱讀文學作品的心理過程的揭示是個發(fā)現(xiàn)。這就不得不提到他的第四個層次再現(xiàn)客體層,文學作品中再現(xiàn)的客體是從句子的純粹的意向的關聯(lián)物中展現(xiàn)的。
以上的幾個層次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在統(tǒng)一性的基礎之上又顯示了它們各自的特性,每一個層次由于其特有材料的不同有其各自的特征,每一個層次對其他層次做起的作用也是不相同的。把握整體的藝術作品所要求的不僅僅是了解作品的所有層次結構,它要求讀者作出一種顯著的綜合努力以及對藝術作品的觀念的“洞察”,對于“審美價值質素”的把握是作品回到作品本身的基礎。
三、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更深層的認識問題
在論述如何構成文學的藝術作品的問題中,英伽登進一步界定了認識對象,他主要關心的是文學的藝術作品與科學著作的區(qū)別?!拔膶W作品一方面包括文學的藝術作品(美文學作品),另一方面包括以語言為媒介的作品,其中最突出的是科學著作。”[6]科學著作是向別人傳達在某個領域中科學研究的成果,而文學的藝術作品是在它的具體化中體現(xiàn)某種特殊的價值,通常稱之為“審美價值”。
它們在結構上的區(qū)別主要有:首先,科學著作中的所有陳述都是判斷,它們自稱是全部正確的,還包含用實證的手段證明是合理的,用概念性的術語定義科學本身,是作品的功能價值降低,審美性質對于作品是無關緊要的。而在文學的藝術作品中不包含真正的判斷,它們是“擬判斷”,它們只在描繪時間的范圍內(nèi)自稱是正確的。其次,它們都有一個再現(xiàn)客體的層次。但科學著作只是讓讀者的意向指向超越作品的客體,這些客體是自身存在的,獨立于作品,再現(xiàn)客體層是相當透明的,語義層應把讀者直接引向外在對象,外觀層次可以完全不存在也不會造成任何的損壞。在科學著作中,語調聲音的層次在于標示意義之間的區(qū)別,而在文學的藝術作品中,它卻可能是一個審美相關性質的隱含點。
如果可能的話,閱讀科學著作比閱讀文學的藝術作品簡單的多。審美相關性質在科學著作中是沒必要出現(xiàn)的,如果出現(xiàn)了也只是一種可以省去的奢侈,有時候甚至會妨礙作品發(fā)揮其真正的功能。而在文學的藝術作品中,什么相關性質不僅構成一個本質的要素,也是藝術作品達到審美具體化的最重要的要素,它們的復調性和諧就是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同樣圖式化外觀層在科學著作中的存在也是無關宏旨的。
審美態(tài)度的論述是英伽登的基礎,他通過論證文學的審美經(jīng)驗只是一般審美經(jīng)驗的一個變種,來說明一般審美經(jīng)驗的合理性。審美經(jīng)驗開始于我們從情感上受到某種性質的影響,英伽登稱之為“原始情感”,它使我們的日常生活發(fā)生變化,它使我們執(zhí)著于這種性質忘卻了實在。在原始情感的影響下,我們尋求其他同我們感知相和諧的性質。進而我們試圖構成一個具體化,它包括最大限度的相互依存相互聯(lián)系的審美相關性質,在這個系統(tǒng)中,產(chǎn)生一個終極的價值,那么審美經(jīng)驗對這種確認就達到了頂峰。
四、藝術作品的價值論
英伽登后期主要集中于價值問題的研究,他認為價值論是美學研究的歸宿,所有的存在物都免不了讓人們?nèi)ス懒克罱K存在的意義問題。英伽登主要涉及價值的兩種類型藝術價值與審美價值?!澳壳拔ㄒ恢匾氖虑椋褪乔宄匾庾R到這種評價可以沿著兩條完全不同的途徑進行:就文學的藝術作品本身而言,以及在審美態(tài)度中獲得的它的各個具體化而言。同時還必須清楚地看到在兩種情況中包含著不同種類的價值,在作品本身是藝術價值在審美具體化則是審美價值?!盵7]
英伽登的藝術價值論,不是從客觀的藝術作品與讀者的關系出發(fā)來研究的,他拋開了一般的存在對主體人的影響或價值,而是致力于研究作品的結構同價值的關系,這與其本體論思想相一致。英伽登強調審美價值產(chǎn)生的同時,突出了作品本體結構與審美價值產(chǎn)生和擴展的關系,提出了藝術作品屬性結構的概念,他認為作品美學價值的產(chǎn)生就在于其存在構成美學價值的屬性,這種屬性的單位叫做質素。審美價值的基礎是由在審美上有價值的諸屬性的某種集合組成的。英伽登以“美學上”或“藝術上”有意義的質素為概念,形成了其價值結構系統(tǒng)理論。藝術上或審美上有意義(或有價值)的質素系統(tǒng),它包括兩種基本質素,即“審美質素”和“藝術質素”。前者指作品中直接引起美感的性質如“美”“清晰”等。還有一類被稱為“無條件的價值質素”,它本身無價值,但卻是價值的基礎,這些層次較低的價值尺素,規(guī)定審美的道德、經(jīng)濟等的性質。對于作品的價值,英伽登作了深刻的分析,他首先借用其他的觀念引向了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工具的價值標志著作品的存在,如此對價值作了深入的研究。在論述作品的價值的時候,正如他在分析藝術作品和審美對象上一樣,并不分清兩者的區(qū)別,但這不是說他不分開兩者,而是為了做更好的區(qū)分的研究
總之,英伽登的現(xiàn)象學美學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他之后的現(xiàn)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他對藝術創(chuàng)造活動的本質規(guī)定性及其同藝術欣賞活動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的強調,顯示了他的藝術本體論的實踐性與辯證性。同時,他對文學作品結構的分析,以其方法論上的普遍意義對結構主義、符號學、語義學、分析哲學等都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當然,他的學說也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他的“四層次說”和審美價值質素的羅列就有點兒繁瑣和呆板;他的關于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深層次的認識論的問題闡釋的復雜難以理解。由于他限于現(xiàn)象學或存在主義的范圍之內(nèi),缺乏對客觀的社會現(xiàn)實的全面分析,因而在許多現(xiàn)實問題而前顯得無力,他對藝術的分析,盡管不乏精到之處,但缺少可靠的基礎??墒?,這些不足并不能否定他的偉大貢獻,我們只有在批判的繼承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吸收和挖掘更深層次的本質。
參考文獻:
[1] 倪梁康選編:《胡塞爾選集》上,上海三聯(lián)書書店,1997年,563
[2][5][6][7]羅曼·英伽登:《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陳燕谷 曉未譯,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8年,12,10,154,303
[3] 雷納·韋勒克:《近代文學批評史》第七卷,楊自伍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629
[4]蔣孔陽主編:《二十紀西方美學名著選》下,上海:復旦人學出版社,1988年,258
作者簡介:夏瓊芳(1988.7—),女,漢族,安徽合肥人,浙江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