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香傳”不僅是李朝文學領域中最好的一部杰作,而且也是值得我們驕傲的最的民族文學遺產之一”,“并且也應當看成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世界性的不朽杰作之一”,本文通過對膾炙人口的《春香傳》的研究,分析韓國女性的愛情觀。
關鍵詞:《春香傳》 韓國 女性
《春香傳》所描寫的愛情是專一的、堅貞的。李夢龍舉家遷往京城之后,李夢龍金榜題名,官踢全羅道御史。他化裝暗訪,了解了春香的冤情和卞學道的惡行最后懲辦卞學道,救春香出獄,夫妻團圓恩愛到白頭。
《春香傳》雖然在主題上受到了中國古代才子佳人作品的影響,但它所表現出的專一愛情較之中國古代一些“始亂終棄”之作,更有積極意義。它表明封建時代人們對美好愛情的理想和愿望,同時對封建社會腐朽的婚姻制度和愛情觀給與了一定程度的批判。
如果說《春香傳》在塑造春香的形象時突出了兩個方面,那么應當說一方面是她的美艷姿色。一方面則是她的節(jié)烈操守。在節(jié)烈操守方面顯見受到了中國封建倫理道德思想的影響,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支配下,春香表現班了炎節(jié)烈婦的行為。這一行為的本身雖然不乏忠于愛情的成份,但其“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的封建禮教思想的作用更為顯見。春香自始至終存在著這種思想。最初,李夢龍向她表示愛慕之情的時候,她憂慮的是自己的出身門第與道令不相配,唯恐日后被遺棄而守“空房”,自己又不是那逐水而流的輕薄桃花之輩,是不嫁二夫的烈女?!爸页疾皇露?,烈女不嫁二夫”是中國古代一句成語,帶有濃厚的封建禮教思想的色彩。語出《史記·田單列傳》“王繃日‘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齊王不聽吾諫,故退而耕于野。”《東周列國志》中寫作“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成語所表現的貞節(jié)烈婦的思想在春香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并轉化為強大的力量,爆反了她對卞學道的堅決反抗。
她憤然對卞學道說“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任憑大人怎的說,我是性命可喪,烈情不改。請大人隨意發(fā)吧”以致又從這種思想出發(fā)來質間卞學道,“大人逼我棄家背夫,另嫁他人請問大人,你是否愿棄國背君,而事二主大人如覺得這也事屬無妨,就請大人隨意發(fā)落”為了突出春香的烈婦的品格,《春香傳》還采用了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使春香在夢中被為其精神所感動的娥皇、女英召見。春香被施以杖刑之后仍不屈從于卞學道,舜帝的二妃子對此欽佩之至,于是,讓石崇的愛妾綠珠招引春香進入“黃陵之廟”。娥皇、女英再三給春香讓座,以示感佩。春香對兩位夫人也極為敬仰,視為“圣賢”,女子的楷模。娥皇、女英與舜帝的故事傳說見于《孟子》、《史記·五帝本紀》等典籍。
相傳堯欲將帝位禪讓于舜,但只是聽說舜極有德行,因此想考察一番,“于是堯妻之二女,觀其德于二女”。舜及帝后,巡視南方,娥皇、女英沒有同行,及追至洞庭,聞得舜崩于蒼梧之野,因而悲痛不已,淚流竹上,生出點點斑痕。故而李白《遠別離》一詩中有“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的句子。后來堯的二女便投湘水死去了。這樣一個哀怨感人的故事,在《春香傳》里被涂上了濃厚的封建禮教思想的色彩。春香認為娥皇、久英之舉是節(jié)行,她們是不嫁二夫的烈女很值得自己學習仿效。作品利用二妃死后化為神的傳說,使春香得以和神相見,從而極力贊美了春香誓死不嫁二夫而為李夢龍守節(jié)的烈女精神。顯見春香的形象深受了中國成語典故“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所包含的封建禮教思想的影響。春香深受封建禮教思想影響而矢志守節(jié),這并不意味著春香對李夢龍沒有愛情,只能說,守節(jié)反映了春香身上濃厚的封建禮教思想,這一思想成為強大的精神力量激勵著春香反抗卞學道的淫威,同時也表現了她對愛情的忠貞這一點在后面還要論。
春香和李夢龍欲別之際,她含沼敬酒,說“道令啊此去漢陽城,一路之上,見了那蔥籠的江樹,應知是春香遠處含情哩?!弊x過宋之問的《送杜審言》一詩,一眼便能看出,春香這段話的后兩句是化用了《送杜審言》中的第四句“江樹遠含情”。春香深摯地愛著李夢龍,忠于愛情,這與她矢志守節(jié)是受到了封建禮教思想的支配并不矛盾,有“不嫁二夫”的封建思想,理應守節(jié)對李夢龍有著深情厚愛,就更應堅貞不渝。
作品中有幾處表現春香對李夢龍一片深情的描寫,化用了中國的神話傳說、典故和詩句。
春香在對卞學道的斗爭中不為強暴所屈服,表現出了強烈的反抗精神,在這一方面,從春香的身上透視出了賽娥的影子。卞學道的拷打、喝叱,沒有能使春香屈服,反而激起了她更強烈的反抗怒火,“你休道我是女孩兒家,容易欺負要知道,女孩兒受了委冤,就能使六月飛霜?!贝合氵@話的后兩句分明是以寅娥自喻,來反抗惡官的淫威。費娥含冤而被問斬之前,發(fā)出三樁誓愿血染高懸的素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傲嘛w霜”本是指戰(zhàn)國時燕人鄒衍含冤入獄而痛哭,上感蒼天,降下寒霜。這里的“六月飛霜”就是指《腳娥冤》中的“六月飛雪”。以宣娥含冤而死以致六月降雪來比喻春香亦是蒙冤受屈,同時表現了她不畏暴虐的官吏的抗爭性格。
中國古典文學對《春香傳》的主題思想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利用中國古典詩歌、散文和典故來描寫李夢龍和春香的深摯的感情,表現他們忠貞不渝的愛情,這在一夫多妻、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具有著很大的進步意義。改造運用中國古典詩歌來揭露批判剝削、殘害人民的罪惡官僚統治者和社會的黑暗,這無疑加強了作品的思想性。另外,從藝術表現方式上看,《春香傳》借用中國古典文學來刻畫人物、描寫景物等,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然而消極面也是顯而易見的,突出的一點就是作品中極力贊美貞節(jié)烈婦的精神,把它視為婦女的最高道德規(guī)范。許多典故和成語都是為突出這一思想服務的。
總上所述,正如韓國文化學者李奎泰所言“比任何民族都具有更加強烈的提高身份的意識,是朝鮮民族最普遍最富有特征的文化意識。而李朝末年為春香的提高身份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這也體現了朝鮮人民對春香的認同:她對愛情的堅貞,渴望完美人格,提高身份的愿望及實現的過程,映射了韓國女性的愛情觀。
參考文獻:
[1] 王婷婷,孫志偉.對媒介融合下新聞實務類課程整合的研究[J].新聞界,2011(8)
[2]管三元.《春香傳》與中國古典文學[J].河北大學學報1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