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二十世紀30年代沉重的“文禁”之下,魯迅的文章一度被削刪,但他通過調(diào)整寫作策略,巧妙地逃出當局書報審查制度的“文網(wǎng)”,達到在文禁中批判文禁的目的。本文以《“題未定”草·六至九》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含糊”策略的剖析,探索該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深層內(nèi)涵,追究魯迅行文的真實意圖和最終目的,從而得出“愈是發(fā)聲之艱難,愈見魯迅之可敬”的結(jié)論。
關(guān)鍵詞:魯迅雜文 文化專制 寫作策略
1934年,是魯迅雜文豐收的一年,卻也是魯迅雜文“挨刀”最厲害的一年。他于1934年12月11日作《病后雜談》,6天后作《病后雜談之余》,但兩文都延遲到1935年3月才面世。發(fā)表時,一共四節(jié)的《病后雜談》被砍掉后面三節(jié),6500多字的篇幅剩下1500多字,失去了最基本的面貌;《病后雜談之余》的題目被迫改為《病后余談》,全文7200多字,刪去了近250字,還有2處被改成另一種說法。
以上的“砍、刪、改”都是在“中央宣傳部書報檢查委員會”的命令下進行的,花了近三個月,可謂“曠日持久”。值得思考的是,魯迅的兩文都說了什么?何以至于這樣重重地“挨刀”呢?
一
《病后雜談》和《病后雜談之余》,是魯迅在病中的讀書雜感。所讀之書,大多為明清兩代的野史和禁毀書:《蜀龜鑒》、《安龍逸史》、《訂訛類編》等,閱讀后魯迅從中摘出大量史實:異族的奴役、同族的屠殺、各樣的酷刑和侮辱。但魯迅發(fā)現(xiàn),在煌煌正史中,這些記載卻被大量抽去、毀掉、篡改,以致幾乎找不到血腥的蹤影,他發(fā)現(xiàn)這就是當政者陰險毒辣的“思想手術(shù)”——刪改史書,掩飾罪行,粉飾太平。
這本是“談古”的文章,卻逃不過當局書報審查的“文網(wǎng)”,言論謹慎的魯迅,究竟哪些話于當局“有礙”呢?
其一是從明史中摘抄的有關(guān)“酷刑”的記載。魯迅在《病后雜談》第二節(jié)引用了《蜀碧》和《安龍逸史》中剝?nèi)似さ挠涊d,可能因過于觸目驚心,故被刪去。
其二是揭露“文字獄”及其流毒的文字。《病后雜談》第三節(jié)談文字獄“刪改了許多古人的著作和字句,禁了許多明清人的書”[1];《病后雜談之余》中有關(guān)“文字獄”的語句:“‘文字獄’的血跡已經(jīng)消失”[2]、“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只有‘功德’了”[3]、“全毀,抽毀,剜去之類也且不說”[4],這些部分都被刪掉了。
其三對知識分子直露的批評。如“有些聰明的士大夫,依然會從血泊中尋出閑適來”[5],對士大夫自欺欺人本領(lǐng)的歸結(jié):“一,是對世事要‘浮光掠影’,隨時忘卻,不甚了然,仿佛有些關(guān)心,卻又并不懇切;二,是對于現(xiàn)實要‘蔽聰塞明’,麻木冷靜,不受感觸,先由努力,后成自然?!盵6]這些內(nèi)容,都被削去。
其四是涉及敏感話題的詞語?!八够?、“舒憤懣”、“秋瑾”等,都被刪掉或改成別的說法。
二
《病后雜談》和《病后雜談之余》的被“砍”,造成文章的肢解,文意的斷裂,嚴重干擾了讀者的理解,甚至《病后雜談》發(fā)表后,有作家評論道:“魯迅是贊成生病的。”[7]這讓魯迅更加明白了文化專制手段的毒辣古今并無兩樣。失望和悲憤之間,他開始調(diào)整寫作策略,在1935年12月所先后寫成的《“題未定”草·六至九》中,可以看到新的變化。
首先是“去”,魯迅不再提明清那些有關(guān)酷刑和虐殺的血腥記載,也避開了“文字獄”、“斯基”、“秋瑾”等“有礙”的話題。在有意識地隱去這些字眼之后,魯迅采取了“移”的策略,他開始大談文學,他的筆下出現(xiàn)了蔡邕、陶淵明、錢起、張岱、袁宏道等人的名字。論蔡邕,魯迅顯示出對時人只重蔡邕碑文的不以為然,他強調(diào),要看蔡邕《述行賦》中“窮工巧于臺榭兮,民露處而寢濕,委嘉谷與禽獸兮,下糠秕而無?!边@類的文字,才能讀懂蔡邕對富人窮奢極欲而窮人饑寒交迫的現(xiàn)實的暴露,才明白他并非老學究,而是一個有血性的人。魯迅還廣泛捕捉報章上的文學批評,攻其一點,不及其余。他在《中學生》雜志上看到朱光潛《說“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一文,文中稱贊錢起《省試湘靈鼓瑟》中的尾聯(lián)“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是“靜穆”的佳句,魯迅借題發(fā)揮,擺出全詩,指出詩的中間四聯(lián)是“衰颯”而非“靜穆”的。他指出,錢起為了防考試落第,只能“曲終奏雅”[8],寫得“圓轉(zhuǎn)活脫”[9],這并非其真性情的流露,在錢起落第后的題壁詩《下第題長安客舍》中,滿是“世事隨時變,交情與我違”的愁慘,哪里還有“靜穆”可言呢?為了一個“佳句”的賞析問題,魯迅用了數(shù)倍的筆墨,鉤索史籍,翻出大量稗史佚書,突顯評論者視域的狹窄和論點的片面,“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這才較為確鑿?!盵10]在這層討論文學批評問題的面紗之下,若隱若現(xiàn)地暗示著,擺在后人面前的文字曾經(jīng)遭受過“篩選”和“過濾”,這讓人不禁想到魯迅在編完《且介亭雜文二集》時所強調(diào)的那句話:“我以為要論作家的作品,必須兼想到周圍的情形?!盵11]以及那兩篇慘遭肢解的文章。
除了不遺余力為詩人翻案之外,魯迅還將讀者的視線引到文獻??鳖I(lǐng)域。他解剖劉大杰校點的《瑯?gòu)治募ぞ扒宕獭芬晃?,既押韻又朗朗上口的文段,竟與張岱原序所記載的事實自相矛盾,他不留情地批駁了這種為了硬湊音律節(jié)奏而不惜毀掉文獻原意的點校方法。魯迅這回,不再赤裸裸地擺出歷史上那些虐政和酷刑的記載,也不再揪出“全毀、抽毀、剜去”等刺耳之語,而是“煞有介事”地談選本,論摘句,說???,儼然一位作風嚴謹?shù)睦舷壬?。而在這“嚴謹”背后,他還想表達更深一層的意思:“選本所顯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選者的眼光”[12],“所以認真讀書的人,一不可倚仗選本,二不可憑信標點”[13],“勸認真的讀者不要憑借選本和標點去研究文學”[14],這樣的“文學批評”和“學術(shù)討論”,果然避開了官廳審閱文章的“紅杠子”,讓先前要魯迅非改即刪的審查官“永遠看不出底細來”[15]。
魯迅這種有意識的“去”和“移”,固然使文章得以順利地發(fā)表,但這些“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文章,能不能讓讀者看明白呢?他1935年年底在編定《且介亭雜文二集》的時候,大概也考慮到這一點,于是在后記中特意透露了一個信息:“凡是發(fā)表的,自然是含糊的居多”[16],暗示不能憑字面意義去讀他的文章,《“題未定”草·六至九》也是如此,魯迅表面上大談選本、摘句、點校問題,實際上是另有所指的。
選本、摘句、點校,從技術(shù)層面來看是文學活動、學術(shù)活動,但從最終的傳播結(jié)果來看,無一例外都是“造史”的手段,留下一部分,隱去一部分,傳到后人那里就換了一副歷史的圖景。這就是讓魯迅非常擔憂的,因為殘酷的歷史真相一旦消弭,有骨氣的仁人志士一旦被抹去,華夏民族的斗志將日益頹敗,國家的命運就只有“為奴隸”一途了??杀氖?,歷代大批文人學士,“目光如豆,抹殺了作者的真相”[17],使后人“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里面,也曾經(jīng)有過很有些骨氣的人”[18],這不恰恰是在加速斗志的頹敗,加速國家的滅亡嗎?《“題未定”草·六至九》,以這種特殊的言說方式,把在《病后雜談》和《病后雜談之余》中被封殺的話,迂回地說了出來。
三
從《病后雜談》、《病后雜談之余》到《“題未定”草·六至九》,時隔一年,文字上從直露轉(zhuǎn)為含糊,磨去“礙眼”的棱角,不再“挨刀”了,但新的雜文卻并不流于平庸,相反,內(nèi)層的蘊涵開掘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透過文學問題、學術(shù)問題的剖析,把不為人知的隱秘托出水面——統(tǒng)治者的文化圍剿,靠統(tǒng)治者本身是無法完成的,所需仰仗的是識文斷字、懂得吟詩作賦的智識階級。雖然文化專制的“刀”為統(tǒng)治者所主使,但是具體的操作卻掌握在知識分子手中,從這個意義上看,知識分子脫不開“同謀”的責任,這是歷史暗箱的解密,也是歷史責任的審判。這篇“帶著枷鎖”的《“題未定”草·六至九》,遠遠比一年前的《病后雜談》和《病后雜談之余》,耐咀嚼得多。
魯迅在1935年的“含糊”寫作,本于無奈,終于深刻。雖然他把此舉歸結(jié)為“我們生活在這樣的地方,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盵19]但是,愈是發(fā)聲之艱難,愈見魯迅之可敬。
注釋:
[1]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168頁
[2]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182頁
[3]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182頁
[4]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182頁
[5]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170頁
[6]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170頁
[7]轉(zhuǎn)引自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212頁
[8]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171頁
[9]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429頁
[10]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430頁
[11]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451頁
[12]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422頁
[13]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425頁
[14]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430頁
[15]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182頁
[16]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464頁
[17]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422頁
[18]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182頁
[19]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2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