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孤獨是飽滿的,正如莊子所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同于發(fā)慌的寂寞。儒家是最不愿意講孤獨的,于是父父、子子,溫情脈脈。蔣勛先生卻寫道:“我感到最孤獨的時刻,就是和父母對話時,這并不牽涉我愛不愛父母?!奔幢懔私獾竭@點,我們無力改變什么,倒是子為父隱更像天然使命,這時候孤獨才是最真實的。
關鍵詞:蔣勛 美學 父母 孤獨
蔣勛先生在《孤獨六講》的開篇寫道:“孤獨沒有什么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孤獨是飽滿的,正如莊子所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同于發(fā)慌的寂寞。
蔣勛先生總結了六種孤獨:內(nèi)心情感無處可訴的“情欲孤獨”,字句無法溝通的“語言孤獨”,理想未竟的“革命孤獨”,壓迫人性造成的暴力孤獨,思考者不為人所了解的思維孤獨,世代價值交替造成的倫理孤獨。
讀完此書,喟然長嘆,孤獨的某些形態(tài)竟然是倫理。思及南方周末的一個話題“父母皆禍害”,那亦是豆瓣網(wǎng)的一個小組,宣稱“我們不是不盡孝道,我們只想生活美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制腐朽、無知、無理取鬧父母的束縛和戕害。這個小組最近飽受輿論地批判和炮轟,口誅筆伐的人里不乏老調重提者,他們說“父母皆禍害”,不過是代溝的新說法。
我卻不愿附和這樣淺薄虛妄的結論,但人卑言輕,說的話很快被網(wǎng)絡上的口水淹沒,一方叫囂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一方痛呼我們不是覺新。這一恍惚,竟似回到了民國,但隨即轉醒,歷史的車輪已然走遠,即便窗外的景色瞧著幾分眼熟,卻再也不是去年的人面桃花。
費孝通先生的《鄉(xiāng)土中國》里將孝歸結于心安,即在父母膝下承歡,這是社會中人們相處的基本方法。儒家是最不愿意講孤獨的,于是父父、子子,溫情脈脈。我們的文化精神依托于情感本體,人的生存意義正是在這世間倫理關系?!按说赖轮?,亦人生歸依之所在?!保ɡ顫珊裾Z)因而在父母面前感到孤獨是觸怒儒家的,蔣勛先生卻寫道:“我感到最孤獨的時刻,就是和父母對話時,這并不牽涉我愛不愛父母?!薄度辶滞馐贰分械姆哆M在為父親守孝期間一副虛偽嘴臉,現(xiàn)實生活里,紅白喜事往往也和情感無關,社會上有職業(yè)人被請去哭孝。
孔子的倫理觀是充滿彈性的,他往往針對不同人說出不一樣的話來,宋儒卻生搬硬套。魯迅先生的小說《理水》講到鯀治水用“湮”方法治水失敗后,被堯帝殺了,他的兒子大禹繼承父業(yè),采用更為有效的“導”的方法,這時卻有人來勸,說三年無改于父道,要繼續(xù)用“湮”方法,這正是諷刺了將情感流于形式的人。直到這時我才讀懂了阮籍,他的母親死后,賓客咸來奔喪,哀聲連連,反而是他一言不發(fā)。等到人走,才泣倒在母親墓前。這時候似乎莊子的鼓盆而歌也有了美感。
禮之用,和為貴,當過多的形式成為情感的羈絆,甚至損害情感的時候,形式的作用也漸漸在削弱,所以蔣勛先生舉例子說母愛是一種暴力,倒讓人憶起“以理殺人”這話,二者適用范圍各不相同,但思考的方式是一樣的。我愛你,與你無關,以愛之名所做的事并不是都被允許的,很多時候都是一方的任性而為,另一方卻不得不接受。即便一方是父母,一方是孩子,也不應為對方?jīng)Q定太多,何況父輩們們?nèi)烁癯墒於热孕枋艿綉岩伞eX理群先生在《我的精神自傳》自嘲道: “這是歷史造成的沒有文化的一代學者,無趣無味的一代文人?!表n寒在其博客發(fā)表《三個中年男人》一文再挑事端,對余秋雨、陳凱歌和陳逸飛進行了毫不客氣的貶損,說“他們身上有太多中國中年男人的無趣、不坦誠、精明狡猾,缺乏想象力和沒有幽默感”當一個青年具備獨立思考能力時便會將目光投向光怪陸離的社會,繼而懷疑主導這些的中堅力量,最后發(fā)現(xiàn)父輩并非完美的道德模范。這一切還是與愛無關,但造就我們某些方面的精神困境,小說里的歐也妮葛朗臺也曾陷入過這類孤獨中,對她來說作為戀情象征的梳妝盒子只讓父親看到金子,最后她也未繼承父親的遺志,真正做到了牝雞司晨,惟家之索。
即便了解到這點,我們無力改變什么,倒是子為父隱更像天然使命,這時候孤獨才是最真實的。但我們不敢把孤獨說出口,害怕這樣會傷害到他們。即使我們與最親密的人擁抱在一起,我們還是孤獨的,在那一剎那就讓我們認識自己是一個個體而存在于世。在現(xiàn)代生活里,我們不得不扮演過多的社會人的角色,快速而進步的通訊科技,仍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內(nèi)心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蛟S美學的實踐,本身帶著理想主義的色彩。
參考文獻:
[1]《孤獨六講》蔣勛《鄉(xiāng)土中國》費孝通 《論語今讀》李澤厚 《故事新編》魯迅《我的精神自傳》錢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