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俄羅斯的傳統(tǒng)服飾大方又獨具特色,相對來說,女人的服飾比男人的復雜一些,女式的服飾多以麻布制成,款式多樣的“魯巴哈”,它的獨到之處是在衣服上點綴很多漂亮的圖案,讓人喜愛?!八髁_卡”頭飾,要把整個頭包裹起來,在生人面前不能卸下來,它的重量有些驚人。傳說不戴“索羅卡”頭飾的婦女會影響莊稼收成,人畜死亡。15-16世紀出現(xiàn)了“薩拉凡”,它的樣式多,而且適合每一個季節(jié),衣服上用繡花、補花、絲帶來修飾,變化多端的裝飾和輕柔流暢的線條使薩拉凡顯得自然、多彩。能夠吸引俄羅斯女人的眼球。淑巴是俄羅斯人冬季的主打,貂皮、裘皮、羊皮、兔皮和狗皮等做成。再搭配皮靴,腰帶,燈籠褲或毛皮大衣,在俄羅斯女人的品味中經(jīng)久不衰。俄羅斯傳統(tǒng)的男式服裝有斜襟長袖襯衣,燈籠褲,毛皮大衣,高筒帽,皮靴。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讓我們看到了不同的風俗。頭飾更是有它的魅力,從它的材料,質(zhì)地,戴的方法,不僅讓我們識別出年齡,還欣賞了俄羅斯這個民族的聰慧與信仰。
關鍵詞:俄羅斯 傳統(tǒng)服飾 索羅卡 薩拉凡
當代俄羅斯人的穿著與歐洲其他國家的人一樣走向潮流化,時尚化,但它的傳統(tǒng)服飾卻獨具特色,而且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都有不同的服裝和飾品。相對來說,女人的傳統(tǒng)服裝要比男人繁雜一些,頭飾的格調(diào)也表現(xiàn)了不同的意義。
女人的服飾一般是用麻布做成的,帶著墊肩的長袖襯衫,大多是由白色和紅色組成。這種服飾叫“魯巴哈”,它有很多不同的款式,因地區(q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南部地區(qū)的魯巴哈為\"冬尼卡式\",式樣雖然簡單,但領口有些許裝飾,下半部是直筒裙。而北方的魯巴哈的制作讓腰身顯得修長,上身衣袖寬松,能把姑娘的身段修飾得更為修長而豐滿。這種式樣在以前的斯拉夫人中間曾經(jīng)很流行。魯巴哈的最出眾的特點是在上面裝飾出各種漂亮的圖案。莫斯科和北部地區(qū)的魯巴哈為大紅色,肩部鑲有黃、黑兩種顏色,色彩搭配協(xié)調(diào),領口的綴褶全是刺繡的,下半部采用了紅白相間的方格裙搭配,顏色醒目又不花哨。這種款式后來成為北方姑娘的盛裝,直到現(xiàn)在仍是鄉(xiāng)村節(jié)日慶典中不能缺少的點綴。南部地區(qū)的婦女在襯衫外面穿一條毛織花條路的長裙子,束腰,上身穿圍裙和棉襖。對于已婚女士來說,最講究的是頭飾,這是一個名為“索羅卡”的頭飾,要把整個頭包裹起來,它不僅很重而且很復雜,由7-8塊布做成,重量有驚人的7公斤。她們在自己丈夫的面前不能卸下來,也不能把自己的頭露給除家人以外的人看。傳說不戴“索羅卡”頭飾的婦女會影響莊稼收成,人畜死亡。 俄國農(nóng)村地區(qū)婦女習慣把頭發(fā)梳成小辮,然后盤在頭上,看起來像一個羊角。在南方,由于天氣悶熱,婦女們將頭發(fā)扎成兩股,這樣在田間勞動時不受頭發(fā)的干擾,更專注的投身于勞動中。
從15-16世紀起,出現(xiàn)了一種女士的連衣裙叫做“薩拉凡”。\"薩拉凡\"一詞來源于伊朗語中的\"薩拉巴\",說明的意思是\"從頭到腳\"。據(jù)專家考證,薩拉范最早出現(xiàn)于古羅斯人與東斯拉夫人的分離時期,直到16、17世紀才在俄羅斯盛行起來。那段時期,薩拉范的名字并沒有統(tǒng)一的通用,因此,名稱也各不相同。在莫斯科、斯摩棱斯克,薩拉范被稱為\"薩拉諾夫\";而在阿爾漢格爾斯克則稱其為\"古德沙\"。
它的款式就像現(xiàn)在人們穿的太陽裙或沙灘裙,但它的優(yōu)點是無論是姑娘還是已婚婦女,無論是春夏秋冬都可以穿的服裝。它很長,樣式也很多,冬季人們貼身穿棉麻襯衣,外面穿薩拉凡,再圍上厚厚的毛披肩,這樣就可以御寒過冬了。當然,今天的俄羅斯婦女冬季早已不會再穿薩拉凡了,但在夏季穿這種傳統(tǒng)服裝的人仍然不在少數(shù)。衣服上用繡花、補花、絲帶來修飾,變化多端的裝飾和輕柔流暢的線條使薩拉凡顯得自然、多彩。由于貧富差距明顯,雖然薩拉凡的款式相同,但質(zhì)地卻各不相同。
貴族女子的薩拉凡選用的是錦鍛、絲綢,顏色也取些富麗高貴的天藍色和玫瑰色。貧窮人家女子的薩拉凡只是粗呢、麻布做的,無裝飾物。只有到過節(jié)時,人們才在上面縫上些玻璃片和銅片,以顯示節(jié)日的喜慶。 北部和中部地區(qū)的姑娘一般都配戴頭飾。傳統(tǒng)的頭飾有雙角帽和頭冠。開頂式的是姑娘戴的,可以讓頭頂和辮子露出來,封頂式的是已婚婦女戴的,可以把頭發(fā)全部裹起來,也稱作“盾形頭飾”。已婚婦女禁止向除了家人以外的人顯露自己的頭發(fā),不然會被視為不忠貞。頭飾上鑲有各種珍珠,珍珠在俄羅斯人的眼中是稀有珍貴的裝飾品。亞麻制的手絹是最普通的頭飾了,它與婦女的帽子一樣,但隨年齡增長選用的顏色也越來越深。如果姑娘結(jié)婚了 ,帽子就可以取代手絹。在大多數(shù)地方,女人在婚后的第一年要戴牛角帽,它的制法是在普通帽子上縫一塊牛角,可以是一塊骨頭或木片。在婦女生育以后,牛角帽就換成軟帽或是已婚婦女常戴的喜鵲帽。
\"淑巴\"是皮大衣,是俄國人冬季御寒的服裝。淑巴有貂皮、裘皮、羊皮、兔皮和狗皮等做成,以前俄羅斯人的淑巴以羊皮為主。俄羅斯氣候一直很寒冷,淑巴是冬季服裝的主打,直到羽絨服的出現(xiàn),才徹底打破了淑巴的壟斷地位。俄羅斯皮衣已有300年的歷史,主要產(chǎn)地是羅蒙諾夫和波希洪地區(qū)?,F(xiàn)在俄羅斯婦女的服飾已有了很大變化,但還保留著許多傳統(tǒng)的裝扮和和裝飾,像靴子,皮靴,頭巾一直延續(xù)至今。變化大的是婦女的肩上都披著一條披肩,帶著各種花紋的頭巾,這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俄羅斯婦女服飾不可缺少的。有的頭巾帶著抽象的線條和印有古代畫卷是最吸引人的,而傳統(tǒng)的頭巾是由莫斯科城郊的帕夫洛夫斯基鎮(zhèn)手工制作的,所以又有“帕夫洛夫頭巾”之稱。北部地區(qū)的卡累利阿女人對裙子很熱衷,高加索地區(qū)的民族服飾有奇異,多姿多彩的特點。女式服裝比較統(tǒng)一的是長過膝蓋的沒有領子的丁字形衣服,前面開襟,下身穿九分的燈籠褲,外面再搭一件束腰敞懷的大衣,頭上戴一頂掩住所有頭發(fā)的帽子,外加披肩和頭巾。西伯利亞地區(qū)女人的傳統(tǒng)服飾與男人的差別不大,是一種斜襟的羊皮襖。但跟隨現(xiàn)在服裝時尚界的腳步,已改為貂皮、裘皮、羊皮、兔皮和狗皮等做成。
俄羅斯傳統(tǒng)的男式服裝,是斜襟長袖襯衣,著裝時在外面系一根腰帶。襯衣是用麻紗布,白棉布做成,也有些少量的采用顏色鮮艷的花布做成。褲子不是很肥,材料是用白布或染色的花布,也有的用呢料做成。但根據(jù)不同貧富階級的差別,富人通常穿一種較肥大的燈籠褲,頭戴禮帽。在天氣寒冷的時候,男人會穿灰色粗呢子外衣或毛皮大衣,頭戴氈帽,腳上穿著高筒皮靴,而對于那些貧困的人來說,會用布裹腳,再穿上氈靴或用樹皮做的鞋。
高加索地區(qū)的男裝大多為丁字形襯衫,燈籠褲,束腰敞懷的短棉襖和長袍。長袍的上面有放子彈的子彈夾。腳上穿皮靴,氈靴或平底軟皮鞋,頭戴羊皮高筒帽。
不僅在服裝上我們能都領略到俄羅斯人的風俗,民間頭飾也散發(fā)著不同的魅力。俄羅斯的不同頭飾代表著不同的年齡,俄國男子的頭飾出現(xiàn)于基輔羅斯時期。在那個時期,男人必須蓄長發(fā)、留長胡。我們在看今天反映古羅斯民間風俗的壁畫中,也能發(fā)現(xiàn)這種頭發(fā)被刻畫得細致入微。在公元10世紀時,俄國斯瓦朵斯拉夫大公曾將頭發(fā)全部剃光,只留有一小綹頭發(fā)懸垂于耳旁。發(fā)型是這樣,胡須也只留有上唇中間的一撮。據(jù)有關資料顯示,大公的發(fā)式是在效仿東方男子的發(fā)式。在16~18世紀,這種發(fā)型也在哥薩克人中流行很久,當時俄國大部分男子已有了剃頭刮胡的習慣。隨著時間的流逝,只有失去親人或在宮中沒人重視的人才留發(fā)蓄胡,用這種方式來發(fā)泄自己的哀傷與不滿。19世紀,俄國男人以留中分、偏分而時髦。戴的帽子更能反映社會地位的高低,名門望族子弟的帽子都是由緞子制成,在上面鑲上不同色彩的寶石,以突顯自己的身份。普通男子就沒有什么裝飾,只戴普通的呢帽?,F(xiàn)在,俄羅斯人的傳統(tǒng)服飾平日已補再穿,但在節(jié)慶,文藝演出或隆重聚會,我們依然能夠看到他們的特色。
在裝扮服飾的習慣上,俄羅斯人也有著自己的標準,俄羅斯人習慣用各種事物打扮自己,例如,俄羅斯男子留胡須,它代表著成熟和美。他們崇尚美發(fā),認為褐色的頭發(fā)或淺色的頭發(fā)是最標準的發(fā)色,其次是金發(fā),最討厭的是紅發(fā)。在俄羅斯南部和遠東地區(qū)也有些人是黑色頭發(fā),他們大部分是東斯拉夫人和非斯拉夫民族留下的后代。 俄羅斯婦女以“壯”和“胖”為美,一般婦女到中年后就開始“發(fā)福”。婦女們很注意選擇色調(diào)合適,款式新潮得體的服裝來表現(xiàn)自己的身材高大之長,彌補身材肥胖之短。穿長裙時,一般系一條腰帶。俄羅斯婦女還喜歡穿高跟鞋或皮靴,并很注意選顏色和式樣都與服裝配套的鞋。手提包是俄羅斯婦女服飾中部可缺少的附屬品。耳環(huán),項鏈和戒指也是俄羅斯婦女傳統(tǒng)的必代之物,只要條件允許,人人都佩戴,包括未婚女子,甚至小學生,她們以這種方式去顯示美,追求美。
參考文獻:
[1]榮潔.俄羅斯性格和文化[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5,(1).
[2]吳克禮.俄羅斯概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10).
[3]任光宣.俄羅斯藝術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