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在我國,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有不可忽略的意義,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教育隊伍的主體之一,具有教師和黨政管理干部的雙重身份,不僅要通過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并引導大學生學會做學問、做事和做人。因此,高校輔導員工作任務之重、責任之大、意義之深遠不言而喻。本文就高校輔導員工作模式進行初步性探索。主要從輔導員工作模式的概念、構成要素,以及初步的探索輔導員工作模式建設的問題。
一、輔導員工作模式的概念
輔導員工作模式: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中,輔導員針對一個或一類主題和情境所形成的以理念、目標、路徑、方式為主要構成要素的教育與輔導樣式。一個輔導員的工作是有階段性的,但作為一個輔導員或輔導員群體而言,其工作理想與理念應該是可持續(xù)和可傳遞的。一個班級、年級和一類學生群體的輔導工作,不能因為某一個主管領導或輔導員的變更而產生動蕩或斷裂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輔導員在工作中就不能只關注某一件事情、某一個教育活動,也不能就事論事把工作簡單化、教條化,而應該要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要善于捕捉和研究學生思想變化中閃現的有效信息,能夠看到某一件(類)事情背后的東西,準確把握某一類教育引導活動的規(guī)律性,進而創(chuàng)建和形成一些輔導模式促進學生成長與發(fā)展。一個好的工作模式,應該經過一個或多個輔導員長期的辛勤且有意識地工作,由每一類教育活動、事件及特殊情況經過時間的積累和實踐的錘煉而逐漸形成的有機體。這一模式,有理念,有規(guī)律,可傳承,可學習且富有實效。
二、輔導員工作模式的構成要素
在對不同類型輔導模式研究的基礎上,我們發(fā)現,典型的工作模式都是有其基本構成要素的,恰恰正是這一些穩(wěn)固的構成要素,指引我們有意識地逐步地完善現有的模式,不斷拓展和創(chuàng)新優(yōu)秀的模式。經過篩選和實踐,我們在眾多構成要素中確定了四個基本要素:理念、目標、路徑、方式。
1、工作理念:工作理念是輔導員養(yǎng)成和創(chuàng)建工作模式的靈魂,是輔導員工作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命線。例如,在指導學生黨建活動時,我們強調的理念是以學生為本,把學生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學生的專業(yè)學習與研究中,促進廣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提高。學生主題教育,我們更加強調教育活動要盡可能地結合專業(yè),運用專業(yè),讓學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時提升專業(yè)認知,強化專業(yè)技能。
2、工作目標:在輔導員工作模式中,目標是方向性的要素。每一模式都是為了解決某一個或一類的問題,要預先設立明確的目標,實現預想的輔導與引導效果。針對學生個體問題時,輔導員的工作目標可以是微觀和近期的,因為個體的反應通常比較直接。
3、工作路徑:在輔導員工作模式中,路徑是通道性的要素。輔導員選擇什么樣的工作路徑,就決定其可能達到什么樣的目標。輔導員選擇工作路徑是視具體輔導的對象和內容而定,選擇路徑要遵循的三個原則:(1)方向性原則(2)有效性原則。輔導員設置的工作路徑是建立在對輔導對象及其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的,要適合并有助于實現教育目標(3)載體性原則。設置路徑不是目的,關鍵要起橋梁和通道的作用,能夠給輔導員開展工作提供應有的平臺和支撐。
4、工作方式:在輔導員工作模式中,工作方式是強化教育、開展輔導、解決問題的鑰匙。輔導員要針對不同人群、不同問題在不同情境下選擇最適宜的工作方式,不能隨心所欲。
輔導員通常采用的八種工作方式:(1)直接談話(2)利用現代媒體開展工作(3)召開主題班會(4)組織文化、藝術和體育活動(5)調動學生干部、普通學生參與班集體建設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一起來策劃并組織各項活動(6)邀請專業(yè)教師做兼職班主任,或以專業(yè)為切入點協(xié)助做一些引導與督促工作(7)以爭先創(chuàng)優(yōu)活動為載體,指導班集體及學生個人做發(fā)展規(guī)劃,把職業(yè)生涯輔導與規(guī)劃的理念及時地引入到班集體建設中來(8)指導學生會、團委、科協(xié)、心理協(xié)會及黨支部等學生組織策劃并舉辦一批優(yōu)質的形式多樣的活動,發(fā)揮學生組織的凝聚力、戰(zhàn)斗力和創(chuàng)造力。
三、高校輔導員工作模式建設
就工作模式本身而言,由于細分標準的選取不同,可以劃分為多種具體的表現形態(tài)。在實際工作中,根據情境和目標,輔導員可以選定適宜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進行輔導。基于方式類工作模式的規(guī)律性和可持續(xù)性的特點,本文重點研究五種方式類的工作模式,即規(guī)劃式、平臺式、指導式、攻心式和成長式工作模式。
(一)規(guī)劃式的工作模式。所謂規(guī)劃式的工作模式,指輔導員工作重心放在指導學生群體與個體發(fā)展規(guī)劃上的輔導模式。這種工作模式對于學生組織、班集體和學生個體都很適宜,從長遠角度看,應該是一個比較有遠見、效用持久的輔導模式。
(二)平臺式的工作模式。所謂平臺式的工作模式,是以相對穩(wěn)定的教育平臺為依托的輔導模式。一個浸潤著輔導員和學生干部心血與汗水的平臺,在時間的推移中必然會形成特有的文化和精神,而這一文化與精神是可以傳承的,會對后來的教育活動起到推動作用,同樣對后來的輔導員會起到意識與精神的引領作用。
(三)指導式的工作模式。指導與輔導不是一個概念,輔導是比較平易近人的方式,而指導更傾向于“高一點”的意味。因而,指導式的工作模式帶有一點命令式高位管理的意思,要求輔導員能夠從更高層面對學生及事發(fā)展進行把控,引導學生在應該或期望的軌道上發(fā)展。正因為這種模式天生具有的強勢,因此要更加注重指導過程中的態(tài)度、方式和技巧,盡可能地避免師生間的矛盾與沖突。這種模式更加適用于輔導員對各級學生組織建設和學生干部成長的指導。
(四)攻心式的工作模式。攻心,強調的是洞察力、敏銳性和心智,靜則冷眼觀察,動則一招制敵。在實際工作中,輔導員適時運用這種模式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成長式的工作模式。所謂成長式的工作模式,就是輔導員針對學生在個性、學習、生活、工作、心理及思想等方面表現出的成長發(fā)展需求進行分層引導的輔導模式。這種輔導模式對大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是非常有效的。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從輔導員工作模式的概念、并觀察工作模式的構成要素,以此來初步的探索輔導員工作模式建設方案,在輔導員工作模式不斷與時俱進的理念下,輔導員工作將更有助于培養(yǎng)高校人才。
參考文獻:
[1]劉雨芙,吳長旻.北京高校輔導員隊伍工作現狀調查與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
[2]夏海州.高校輔導員工作模式的概念及其構成要素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