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與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國與其他國家和民族交流日益密切,大量的外來詞進入到漢語當中。由于民族的不同,各民族隊外來語言的吸收和借鑒的程度和方式也存在著種種區(qū)別。漢語在吸收外來語的時候,對待不同國家傳播來的詞語也存在不同的處理方式。本文主要從語言本體和語言文化這兩個方面來討論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
關鍵詞:外源詞 交流 文字 文化
薩丕爾曾說道:“語言像文化一樣很少是自給自足的。交際的需要使說一種語言的人和說鄰近語言的或文化上占優(yōu)勢的語言的人發(fā)生直接或間接的接觸。也可以是精神價值——藝術、科學、宗教——的借貸或交換?!彪S著科技的發(fā)展和交通的便利,國際間的經(jīng)濟、技術、文化和勞動力的往來日益密切,這一切的交流都建立在語言基礎之上。但是隨著與其他國家或民族交流的內(nèi)容越來越廣,形式越來越復雜,語言便越來越不能自給自足。因此,每一種語言都會出現(xiàn)外來借詞來彌補自身表達功能的欠缺和不足。
在其他國家或民族的語言進入自己語言的時候,都要經(jīng)過改造和同化,但每種語言對外來語的同化方式和吸收程度都存在著差異。漢語在吸收外來詞的時候存在著自己獨特的地方,往往漢語中的外源詞都“漢化”得很徹底,幾乎看不出“借”來的痕跡。漢語言學家普遍認為這是同漢語翻譯外源詞的習慣有關,漢語在轉換外來詞的時候習慣用意譯或者音譯結合的方式。筆者認為這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漢語對外源詞的選擇傾向,換句話說就是,漢語傾向于選擇哪種文化或者民族傳播過來的詞語。
由于歷史、政治、經(jīng)濟等諸多方面的因素,現(xiàn)代漢語中的借詞大多數(shù)來源于英語和日語。我們可以看出漢語在吸收英語外源詞和日語外源詞時存在的幾個區(qū)別:
1.從翻譯方式上來看:日語借形詞的比例遠遠高于英語借形詞。例如,在日語中有漢字借形詞“寫真”、“研修”等、在上表中只有“DNA”一詞為英語借形詞。
2.從涉及范圍上來看:日語外源詞的的應用范圍比英語外源詞的范圍廣、意義更為深刻,特別是政治學、經(jīng)濟學上意義深刻、用途廣泛的詞。
3.從借詞詞類上來看:英語外源詞大多為名詞或是品牌專有名詞,日語外源詞涉及到了動詞、形容詞和副詞。因此,日語外源詞很多已經(jīng)滲透到了漢語基礎詞匯之中。
4.從借詞詞義上來看:英語外源詞大多表示具體的物體或者形象,例如“保齡球”、“可口可樂”等都是具體的名詞。而日語外源詞多為表達抽象的概念,例如“藝術”、“革命”、“民主”等無法具象化的概念詞語。
葉斯丕森在討論“借詞的類別”時談到:“在許多語言混雜當中,各種各樣的成分仍然是很清楚的,并且可以分開,……,但……我們卻有一種更微妙的更密切的混雜,就像把一塊糖放在一杯水中,幾分鐘以后,就很難說哪是茶哪是糖了。”漢語同日語之間也存在這種微妙的關系。在新文化運動前后,漢語言文化同時受到西方和日本的沖擊,漢語借詞也存在了篩選與抉擇的過程,從起初的“德律風”到后來的“電話”,從 “賽恩斯”到 “科學”等事實都體現(xiàn)了漢語對外來詞不同的吸收方式和選擇結果。
造成上述情況,可以從語言自身的特點和國民文化心理兩方面來解釋:
1.與語言文字自身的特點有關。漢字是形象文字,表意為主。漢語與日語的交流歷史源遠流長,古代日本人將大量的漢字借鑒到日語當中,幾乎是將漢字的字形和字義全盤照搬,由于漢字之義非常穩(wěn)定,所以漢字進入日語系統(tǒng)后意義仍然基本保留。日本的語言學家實藤惠秀也承認,日本人在造漢字詞的時候也是按照他們的習慣,參照漢語的構詞法來造詞的,因此日語漢字詞本身就存在著漢語詞的構詞理據(jù),在現(xiàn)代漢語中,我們又把日語中的漢字詞“借”了回來,這就是日語漢字詞能夠大量、廣泛、深入地進入現(xiàn)在漢語的重要原因。據(jù)統(tǒng)計,進入現(xiàn)代漢語的日語外源詞絕多數(shù)都是漢字詞,而日本的假名詞缺鮮少進入漢語借詞中。同理,西方的文字為字母文字,表音為主,中西方的文字系統(tǒng)幾乎沒有相似之處,因此,借鑒起來就沒有日語漢字詞那么得心應手,運用起來也會感到晦澀難懂。
2.用文化心理上看。不僅由于上述的漢字的特點造成了中國人習慣于“望文生義”,還由于中國人有很強的主體意識。這種主體意識不僅影響著中國人的說話方式,還影響到中國人對待外源借詞的態(tài)度,越容易“合理化”、“本土化”的詞語,越能夠受到歡迎。在借用其他民族的詞語時,力求能夠把它們不留痕跡地同化、歸屬與融合到漢語之中。不僅如此,馬西尼在他的《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形成》一書中寫到“在過去的幾千年中,中國人總是把外族人看成是夷人”,對西方人也不例外。它不需要也不擔心會跟外國人接觸,有時甚至不要跟他們接觸。所以中國的士大夫對外國人以及他們的國家不感興趣。”這中肯的評價了中國的文化——具有保守性和封閉性。古代中國一直是先進、包容、富饒的足以傲視所有民族和文化的“天朝上國”,存在于中國人骨子里的有優(yōu)越感和自尊心。雖然近代中國在這種優(yōu)越感中迅速衰落,現(xiàn)代中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已經(jīng)開始謙虛地尋求崛起之路走向世界,但是存在于中國人心中的文化氣質決定了中國人在處理外來事物獨特方式,包括在對待外來詞語的態(tài)度和選擇上。
隨著中國與外界交流的日益密切,越來越多的外源借詞進入到漢語之中,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事物的日新月異、語言的新舊更迭、信息的交流碰撞,是人的力量,也是歷史、社會與文化的力量。正確認識這些因素之前的關系,就是正確認識我們自己。
參考文獻:
[1]張公謹 《文化語言學發(fā)凡》 云南大學出版社 1998
[2]實藤惠秀 《中國人留學日本史》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 1983
[3]馬西尼 《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形成》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7
[4]王開建、張桂清 《新時期源自英語外來詞的文化分析》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第15卷第3期
[5]周莉 《論漢語新詞語中的日語借詞》 經(jīng)濟研究導刊 2009年第11期
作者簡介:劉穎,中央民族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