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歡樂之家》是美國女作家伊迪斯.華頓的成名作,本文旨在從自然主義的角度分析解讀這部作品,進而為研究其作品提供了更廣闊的視角。
關鍵詞:自然主義 莉莉.巴特 道德意識
首先從社會環(huán)境和個人經驗來闡述華頓自然主義形成的原因。自然主義這一流派是在現(xiàn)實主義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 它最早出現(xiàn)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法國。美國自然主義深受達爾文的進化論、斯賓塞哲學和左拉的影響。華頓在吸納了很多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自然主義觀念。華頓個人生活經驗對其創(chuàng)造也產生巨大的影響。華頓出生在紐約一個富有但又刻板嚴厲的名門望族里,從小體驗了以禮儀,勢利和文化貧乏而著稱的貴族資產階級生活。而內戰(zhàn)后的新貴族階級一出現(xiàn),華頓所在的舊紐約世界就垮臺了。華頓根據(jù)自己收集的素材,寫下了不少優(yōu)秀的小說。她對社會變革的受害者寄予同情,對僵化、沉悶的社會和階級差別有深切的感受,所以她的小說寫的真實,生動,堅實有力。
接下來從內外兩個層次分析自然主義在《歡樂之家》中的體現(xiàn)。外在層次表現(xiàn)在環(huán)境和偶然因素。自然主義作家側重描寫人在冷漠的世界中無足輕重的地位,人在自然面前無能為力。華頓把這一點借鑒到了她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強調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華頓所處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可以說就是小說中莉莉生活的社會背景。金錢成為社會的主宰,甚至包括愛情和婚姻也得屈服于它。莉莉之所以沒有求婚者,是因為她的社會地位已隨著父親的破產而喪失。因此她不得不依靠找個有錢的丈夫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但在當時虛偽的社會,莉莉的美貌也成為了她被人利用的資本。羅森道爾身為被上流社會排擠的猶太人,只是想通過和莉莉結婚來向上流社會靠攏。但當莉莉被逐出上流社會,愿意嫁給他時,他卻拒絕了她,因為對他來說,莉莉已經沒有利用價值。女人的美貌只是男人們炫耀的資本。正如莉莉所說“一個女人被邀請出去做客,被邀請的不僅是她本人,同時還有她的服飾……我們都必須打扮的體體面面,漂漂亮亮?!?/p>
偶然因素是自然主義的一個重要方面,小說開始莉莉·巴特的命運就被置于偶然因素中。當莉莉一時沖動,去了勞倫斯·謝爾登的住處,就已陷入了無盡的麻煩中。盡管她認為遇見熟人的幾率幾乎為零,卻在出來的時候被羅森道爾發(fā)現(xiàn),但她卻撒謊說是剛從自己的裁縫家里出來,而讓人意外的是謝爾登所住的公寓碰巧歸羅森道爾所有。她為自己的一時沖動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本來打算娶她的羅森道爾也放棄了,因為她被趕出上流社會,名聲掃地,就再也沒有利用價值了。莉莉偶然的一次沖動行為卻成為了她悲劇的開端。更讓人扼腕的是她的死亡是因為多服了一些安眠藥。如果她少服一點安眠藥,那么就可以等到謝爾登來拯救她。莉莉的悲劇證明了華頓的一種信念:生活被偶然因素所掌控而人無能為力。這也正是自然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內在層次表現(xiàn)在遺傳因素。遺傳作為自然主義的一個重要方面,也同樣體現(xiàn)在小說人物的性格上。莉莉的母親是個愛慕虛榮的人,她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物欲,逼迫丈夫無休止的掙錢而導致其早逝。莉莉的美貌成為母親進入上層社會的唯一希望。她對自己女兒說“你一定要把一切奪回來,就靠你的這張臉?!币虼水斔龅礁患易拥茜晡鲿r,正如抓住救命稻草不敢放棄。但同時莉莉還受到父親理想主義的影響。她有時為母親的欲望感到羞恥,也正是受到父親影響的表現(xiàn)。正如她的朋友所說“她心里看不起自己努力爭取的東西?!币虼死蚶驌碛凶韵嗝艿男愿?,一方面費盡心思追逐上流社會的生活,一方面又沉浸在謝爾登給她描繪的“精神共和國”里。
濃重的道德思想是華頓和其他自然主義作家的顯著區(qū)別。作為一個有自己獨特自然主義觀念的作家,華頓在她的創(chuàng)作中賦予人物一定的自由意志,并把道德問題作為作品的首要問題來關注。首先,小說的名稱和女主角的名字都來自《圣經》??梢娮髡呤前堰@個宗教性的標題當作道德的試金石來運用的。在物欲橫流,道德淪喪的上流社會,莉莉放棄了讓自己留在歡樂之家的每一次機會,即使最后窮困潦倒,連自己的生活都難以維持,她卻依然保持著精神上的尊嚴,絕不向那些卑劣的行為低頭。另一個體現(xiàn)莉莉道德閃光點的是她雖然掌握了伯莎丑聞的證據(jù),卻不愿做違背自己良心的事。莉莉的高尚品格在那個物欲橫流,虛偽勢利的社會中只能加速她的滅亡。
華頓賦予了莉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力量,也是她在那個特定的時代和環(huán)境所能發(fā)出的女性最強音。同時給我們以警醒: 除了難以掌控的外在因素外,女性自身的弱點也是導致其不幸福的主要因素。女性要最終獲得幸福,應該意識到獨立的重要性并付諸于行動,還要培養(yǎng)完善的人格。
參考文獻:
[1]Edmund, Wilson. Justice to Edith Wharton .Critical Essays, 1975
[2]Lewis, R.W.B. Edith Wharton: A Biography .New York: HarperRow, 1975
[3]Wharton, Edith .A Backward Glance .New York: Globusz Publishing, 1934
[4]伊迪斯·華頓:《歡樂之家》,趙興國、劉景堪譯,外國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潘建:《美國作家伊迪斯·華頓研究述評》,《外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1期
[5]徐守昌:《伊迪絲·沃頓》,吳富恒主編:《外國著名作家評傳》, 山東文藝出版社 ,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