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格拉底之死并不是一個悲劇,因為蘇格拉底之死不能完全滿足構(gòu)成悲劇的兩大條件——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和悲慘性的結(jié)局。蘇格拉底之死并不是一個悲劇,雖然蘇格拉底的“前衛(wèi)”思想和社會現(xiàn)實有著無法調(diào)和的矛盾,但是最終的結(jié)局并不是具有悲慘性的,相反,無論是對蘇格拉底本人而言還是對整個人類發(fā)展史來說都是意義非凡,是向著“good”的方向發(fā)展的。
關(guān)鍵詞:蘇格拉底之死 悲劇
蘇格拉底之死向來被視為哲學(xué)史,乃至人類發(fā)展史上的一個千古悲劇和悖論。這樣一位擁護雅典的政治體制和法律的善的引路人,卻因為“瀆神”和“敗壞青年”而被判處死刑。這是一個令人咋舌詫異的荒謬的事件,然而它確確實實被定在歷史的宏墻上。這件親者痛仇者快的事件就被定格成了“悲劇”。蘇格拉底之死引發(fā)了后世人的無盡思考,歷史上有無數(shù)的人去挖掘這個“悲劇”背后隱藏的社會歷史原因,但是卻沒有人去思考蘇格拉底之死真的是一個“悲劇”嗎·
縱觀歷史上人民之所以稱蘇格拉底的死是一個悲劇,主要因為蘇格拉底所代表的新倫理價值觀與當(dāng)時希臘世俗理性之間有著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蘇格拉底見證著雅典民主由盛轉(zhuǎn)衰,“他敏銳地透察到, 為謀求霸權(quán)而戰(zhàn)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 已給雅典帶來深刻的危機,并暴露出許多的道德問題,傳統(tǒng)道德正以驚人的速度崩析墮落?!盵1]蘇格拉底想要拯救雅典社會,而他知道“拯救社會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善人的靈魂和本性?!盵2]當(dāng)時雅典的民主制已經(jīng)扭曲變形了。在這種情況下,蘇格拉底和雅典社會之間存在著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
但是蘇格拉底之死不能稱為悲慘結(jié)局。
第一、對蘇格拉底本人而言,“死”是一種自我得到完成的方式以及達到至善的一種境界。
當(dāng)蘇格拉底被判處死刑之后,他的好朋友克里托去到監(jiān)獄里勸說蘇格拉底逃走。但是蘇格拉底卻嚴詞拒絕了,因為對蘇格拉底而言,死并不可怕,死不僅讓他守護了自己的信念和諾言,而且能夠讓他的靈魂得到超脫,讓靈魂脫離腐朽的軀殼,不受污染。正如蘇格拉底在《斐多篇》中所說的“我們要凈化我們自己,不讓我們被身體的性能感染,直到主神自己給我們救助?!盵3]
(一)蘇格拉底之死——對承諾的堅守
在蘇格拉底眼中,他和城邦的關(guān)系是建立在契約的基礎(chǔ)上的。他成為了雅典城邦的公民就意味著他向城邦許下了一個諾言——遵循雅典城邦的法律制度。他會盡自己的所能維護雅典的政治法律制度,讓國家有序地運行。
蘇格拉底對法律的強烈擁護來自于他強烈的公民意識,在《克里托篇》中代替雅典城邦法律所說的話,表明了蘇格拉底強烈的國家認同,當(dāng)他對國家及其法律是滿意的,那么他便舉不出任何正當(dāng)?shù)睦碛勺屪约禾与x這個國家。因此,既然法律已經(jīng)判處蘇格拉底死刑了,作為雅典城邦的公民,赴死成了一種對國家及其法律的擁護,成了對自己原初許下的承諾的堅守。
(二)蘇格拉底之死——靈魂擺脫桎梏以認識最高的善的唯一方式
蘇格拉底選擇從容赴死,最重要的原因是蘇格拉底認為死是靈魂得以自由的唯一方式,靈魂是不滅的,只有當(dāng)它得到完全的自由的時候,它才能夠真正獲得智慧,得到最高的善。
蘇格拉底把靈魂自由化當(dāng)成是哲人的使命,“事實上,哲人的職責(zé)恰恰在于讓靈魂從身體那里得到自由和分離?!盵4]只有靈魂得以自由,靈魂達到純粹的境界,才能夠體悟最高的善,也即是真知。同時,靈魂是不滅的,“我們的靈魂的確在下一個世界存在?!盵5]也只有靈魂是不滅的,人才能夠獲得知識,因為知識是靠回憶的來的。靈魂不滅,并把知識帶到另一個生命之中,才為獲得知識提供可能。靈魂的不滅說的成立就位“向死而生”的哲思奠下根基。
蘇格拉底認為事物是由相反物產(chǎn)生的,小由大產(chǎn)生,高由低產(chǎn)生,還有分與合,冷與熱。所以蘇格拉底著名的死亡思想便是向死而生。生存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好的生活,好的生活是獲得最高的善的生活,只有靈魂才能夠認識最高的善,靈魂只有通過死亡才能夠擺脫肉體達致純粹,于是死亡便成為通向最高的善的唯一途徑。所以人是向死而生的。因此死對蘇格拉底而言不僅不是悲劇,而且是他的一種追求。
綜上所述,無論是對原則信念的守護、對諾言的堅守還是追求靈魂的超脫,歸根結(jié)底都是蘇格拉底對于最高的善的追求。因此對蘇格拉底自身而言,死毫無悲劇色彩。
第二、對后世而言,蘇格拉底之死給人類留下了無數(shù)的思考
前文已經(jīng)從三個方面說明死對蘇格拉底自身而言并不是一個悲劇,此外,對整個人類發(fā)展史而言蘇格拉底之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蘇格拉底的死在這里變成了一種對人類社會進行思考的成全。
蘇格拉底之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哲學(xué)事件,尤其是由此引出的死亡哲學(xué)。對死亡的思考由蘇格拉底開始,蘇格拉底對后世死亡哲學(xué)的思考所起的作用是奠基式的。而后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塞涅卡、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等大家對死亡的思考都離不開對蘇格拉底的繼承和批判。
另外,蘇格拉底之死,也帶來了具有客觀性的倫理與主觀性的道德的辯證發(fā)展。倫理帶有普遍性,是由社會得以維系的規(guī)則、規(guī)范構(gòu)成的,新的社會條件催生新的倫理價值。個人道德只有在每個個體身上得以充分展現(xiàn),才能夠上升為社會的普遍倫理。蘇格拉底之死是個人道德的一次大迸發(fā),成為了雅典社會新倫理的催發(fā)劑、導(dǎo)火索。
最后,蘇格拉底之死觸發(fā)了后世人對法律的進一步思考。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xué)》中這樣說到“法律所以能見成效,全靠民眾服從?!盵6]在這一點上,蘇格拉底為后人樹立了榜樣,法律是不完美的是需要不斷完善的,但是這毫不損害法律至高無上的地位。公民對法的認識、認同和遵守對于法治進程的推進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蘇格拉底之死并不是一個悲劇,雖然蘇格拉底的“前衛(wèi)”思想和社會現(xiàn)實有著無法調(diào)和的矛盾,但是最終的結(jié)局并不是具有悲慘性的,相反,無論是對蘇格拉底本人而言還是對整個人類發(fā)展史來說都是意義非凡,是向著“good”的方向發(fā)展的。
蘇格拉底之死向來被視為哲學(xué)史,乃至人類發(fā)展史上的一個千古悲劇和悖論。這樣一位擁護雅典的政治體制和法律的善的引路人,卻因為“瀆神”和“敗壞青年”而被判處死刑。這是一個令人咋舌詫異的荒謬的事件,然而它確確實實被定在歷史的宏墻上。這件親者痛仇者快的事件就被定格成了“悲劇”。蘇格拉底之死引發(fā)了后世人的無盡思考,歷史上有無數(shù)的人去挖掘這個“悲劇”背后隱藏的社會歷史原因,但是卻沒有人去思考蘇格拉底之死真的是一個“悲劇”嗎·
縱觀歷史上人民之所以稱蘇格拉底的死是一個悲劇,主要因為蘇格拉底所代表的新倫理價值觀與當(dāng)時希臘世俗理性之間有著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蘇格拉底見證著雅典民主由盛轉(zhuǎn)衰,“他敏銳地透察到, 為謀求霸權(quán)而戰(zhàn)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 已給雅典帶來深刻的危機,并暴露出許多的道德問題,傳統(tǒng)道德正以驚人的速度崩析墮落。”[1]蘇格拉底想要拯救雅典社會,而他知道“拯救社會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善人的靈魂和本性?!盵2]當(dāng)時雅典的民主制已經(jīng)扭曲變形了。在這種情況下,蘇格拉底和雅典社會之間存在著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
但是蘇格拉底之死不能稱為悲慘結(jié)局。
第一、對蘇格拉底本人而言,“死”是一種自我得到完成的方式以及達到至善的一種境界。
當(dāng)蘇格拉底被判處死刑之后,他的好朋友克里托去到監(jiān)獄里勸說蘇格拉底逃走。但是蘇格拉底卻嚴詞拒絕了,因為對蘇格拉底而言,死并不可怕,死不僅讓他守護了自己的信念和諾言,而且能夠讓他的靈魂得到超脫,讓靈魂脫離腐朽的軀殼,不受污染。正如蘇格拉底在《斐多篇》中所說的“我們要凈化我們自己,不讓我們被身體的性能感染,直到主神自己給我們救助。”[3]
(一)蘇格拉底之死——對承諾的堅守
在蘇格拉底眼中,他和城邦的關(guān)系是建立在契約的基礎(chǔ)上的。他成為了雅典城邦的公民就意味著他向城邦許下了一個諾言——遵循雅典城邦的法律制度。他會盡自己的所能維護雅典的政治法律制度,讓國家有序地運行。
蘇格拉底對法律的強烈擁護來自于他強烈的公民意識,在《克里托篇》中代替雅典城邦法律所說的話,表明了蘇格拉底強烈的國家認同,當(dāng)他對國家及其法律是滿意的,那么他便舉不出任何正當(dāng)?shù)睦碛勺屪约禾与x這個國家。因此,既然法律已經(jīng)判處蘇格拉底死刑了,作為雅典城邦的公民,赴死成了一種對國家及其法律的擁護,成了對自己原初許下的承諾的堅守。
(二)蘇格拉底之死——靈魂擺脫桎梏以認識最高的善的唯一方式
蘇格拉底選擇從容赴死,最重要的原因是蘇格拉底認為死是靈魂得以自由的唯一方式,靈魂是不滅的,只有當(dāng)它得到完全的自由的時候,它才能夠真正獲得智慧,得到最高的善。
蘇格拉底把靈魂自由化當(dāng)成是哲人的使命,“事實上,哲人的職責(zé)恰恰在于讓靈魂從身體那里得到自由和分離?!盵4]只有靈魂得以自由,靈魂達到純粹的境界,才能夠體悟最高的善,也即是真知。同時,靈魂是不滅的,“我們的靈魂的確在下一個世界存在。”[5]也只有靈魂是不滅的,人才能夠獲得知識,因為知識是靠回憶的來的。靈魂不滅,并把知識帶到另一個生命之中,才為獲得知識提供可能。靈魂的不滅說的成立就位“向死而生”的哲思奠下根基。
蘇格拉底認為事物是由相反物產(chǎn)生的,小由大產(chǎn)生,高由低產(chǎn)生,還有分與合,冷與熱。所以蘇格拉底著名的死亡思想便是向死而生。生存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好的生活,好的生活是獲得最高的善的生活,只有靈魂才能夠認識最高的善,靈魂只有通過死亡才能夠擺脫肉體達致純粹,于是死亡便成為通向最高的善的唯一途徑。所以人是向死而生的。因此死對蘇格拉底而言不僅不是悲劇,而且是他的一種追求。
綜上所述,無論是對原則信念的守護、對諾言的堅守還是追求靈魂的超脫,歸根結(jié)底都是蘇格拉底對于最高的善的追求。因此對蘇格拉底自身而言,死毫無悲劇色彩。
第二、對后世而言,蘇格拉底之死給人類留下了無數(shù)的思考
前文已經(jīng)從三個方面說明死對蘇格拉底自身而言并不是一個悲劇,此外,對整個人類發(fā)展史而言蘇格拉底之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蘇格拉底的死在這里變成了一種對人類社會進行思考的成全。
蘇格拉底之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哲學(xué)事件,尤其是由此引出的死亡哲學(xué)。對死亡的思考由蘇格拉底開始,蘇格拉底對后世死亡哲學(xué)的思考所起的作用是奠基式的。而后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塞涅卡、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等大家對死亡的思考都離不開對蘇格拉底的繼承和批判。
另外,蘇格拉底之死,也帶來了具有客觀性的倫理與主觀性的道德的辯證發(fā)展。倫理帶有普遍性,是由社會得以維系的規(guī)則、規(guī)范構(gòu)成的,新的社會條件催生新的倫理價值。個人道德只有在每個個體身上得以充分展現(xiàn),才能夠上升為社會的普遍倫理。蘇格拉底之死是個人道德的一次大迸發(fā),成為了雅典社會新倫理的催發(fā)劑、導(dǎo)火索。
最后,蘇格拉底之死觸發(fā)了后世人對法律的進一步思考。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xué)》中這樣說到“法律所以能見成效,全靠民眾服從。”[6]在這一點上,蘇格拉底為后人樹立了榜樣,法律是不完美的是需要不斷完善的,但是這毫不損害法律至高無上的地位。公民對法的認識、認同和遵守對于法治進程的推進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蘇格拉底之死并不是一個悲劇,雖然蘇格拉底的“前衛(wèi)”思想和社會現(xiàn)實有著無法調(diào)和的矛盾,但是最終的結(jié)局并不是具有悲慘性的,相反,無論是對蘇格拉底本人而言還是對整個人類發(fā)展史來說都是意義非凡,是向著“good”的方向發(fā)展的。
注釋:
[1][2]楊偉濤.從蘇格拉底之死反觀倫理和道德的辯證發(fā)展[ M]. 廣西社會科學(xué),2008(2),48-52.
[3]柏拉圖著,謝善元譯.《蘇格拉底之死》[ 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138.
[4]柏拉圖著,謝善元譯.《蘇格拉底之死》[ 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139.
[5]柏拉圖著,謝善元譯.《蘇格拉底之死》[ 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137.
[6]亞里士多德.《政治學(xué)》[ 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82
參考文獻:
[1]楊偉濤.從蘇格拉底之死反觀倫理和道德的辯證發(fā)展[ M]. 廣西社會科學(xué),2008(2),48-52.
[2]柏拉圖著,謝善元譯.《蘇格拉底之死》[ 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100、137、138.、139.
[3]亞里士多德.《政治學(xué)》[ 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