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在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始終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自先秦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辦學思想到教育基本普及的現在,無論是統(tǒng)治者還是平民百姓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都是莫可能及的。教育已經不僅僅只是教育事業(yè),它超越了本身的高度,成為國家民族的一個坐標。
關鍵詞:教師 認同 角色
教育在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始終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自先秦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辦學思想到教育基本普及的現在,無論是統(tǒng)治者還是平民百姓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都是莫可能及的。教育已經不僅僅只是教育事業(yè),它超越了本身的高度,成為國家民族的一個坐標。
教育角色如此的重要性必然會提升教師的社會角色。教師如此之多之高的光環(huán)在對教師崇高地位肯定的同時,也給教師提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擔當教師這一角色才能把教育搞好·如何轉變當前教師角色才能適應發(fā)展著的教育……這一系列的問號就猶如懸在頭頂的石頭時時在拷問著每一個教師的靈魂。
一、教師的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
人具有思想和意識。人能夠通過思維和經驗獲得自己對社會的認識和看法,擁有自己的思想,實現自我認同。但由于人是處在一定環(huán)境中的個體,必然要受到社會倫理、道德、法律、輿論等各種環(huán)境的制約和束縛,進而實現社會認同。作為教師,自然無法超越人的范疇,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的左右。
(一)教師自我認同
教師自我認同強調的是教師對自身參與教學過程的認識,包括教學技術和教學思想兩大內容。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促進人的解放,實現人性的回歸,歸根結蒂是生命教育,純粹教育。教師在自我認知的作用下,會在不同程度上接受純粹教育思想,并在從事教學過程中會有意識的向其靠攏。教師對教育的這種自我認同是教育能不至于出軌的最重要因素。
(二)教師社會認同
教師社會認同是社會對教師教學的認識和看法,主要是指社會所追求的教學價值。教師作為一種職業(yè),可以歸屬于經濟的范疇。那么從事教師職業(yè),就脫不下謀生手段的影子,就要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考慮自己的利益問題。在經濟決定上層建筑的規(guī)律下,一切之于生存都顯得蒼白無力。
(三)教師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的沖突
教師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是左右教師教學思想和方法的兩個方面,也是此強彼弱, 此弱彼強的矛盾雙方。不同教師受不同環(huán)境的影響和思想境界的不同,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的地位會不同。但就目前的現狀來看,社會認同居于主導地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滿足領導和家長的要求,而不予能隨心所欲,完全貫徹自己的教育理念,自我認同作為一種潛意識很難發(fā)揮作用,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消失。
二、教師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沖突的原因
教師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很難維持平衡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從文化層面上看,我們有把教師神化的傾向。在中國文化中,有著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有把教師當“完人”的傾向。教師管理者則把教師當超人使用,教師成為公認的最辛苦的職業(yè)之一。教師的壓力隨之增加,自覺偏離自我認同。從社會上看,在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的教育現狀下,群眾輿論追求的是教育的應試價值,升學價值,而非純粹教育價值。教師被放置在子虛烏有的高度與貨真價實的卑微中,尷尬成了教師心靈與行動的連通器,而教師也無法擺脫人之為人的利益鏈條,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的矛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審視國內對于教師角色的類比,主要有以下三中期待:一是親密無間型的,諸如稱呼慈母慈父,嚴師朋友的;一種是光彩奪目型的,如靈魂工程師、園丁、蠟燭;一種是厚積薄發(fā)型的,諸如學者型教師、專家型教師、研究型教師①。人們對教師的放大,超越了教師的個體承受能力,使其在無形中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而教師總體水平不高,教師質量偏低又是中國教育當前的一個基本“國情”,在這樣力不從心的背景下,教師必然走向生命難以承受雙重泥淖而出現疲于應付的現象。與此同時,政府又通過文件形式推行教育改革。對教師要求的提高固然重要,但在這樣的現實處境中轉變教師角色確實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但既為人師,就要變不可能為可能。
四、教師角色轉變的條件
盡管教師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在當前存在嚴重的不平衡,但改變這樣一種現象,真正發(fā)揮教師自身價值并非無計可施。教師角色實現轉變仍然有著巨大的空間和條件。
(一)樹立純粹教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責任和使命是把教育搞好的先決條件。當然,讓教師樹立純粹教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不等于讓教師完全忽視社會認同。觀念的形成對思想和行動有著雙重的引導作用。把純粹教育作為一種觀念,教師在從事教學過程中才不會完全受教育的制度、規(guī)范、領導們的控制,才能在教育宗旨的周圍運轉,讓教學始終圍繞著教育宗旨的核心而不至于離心。
(二)增強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教師是將知識引向學生的橋梁和紐帶。知識對于教師猶如槍之于上戰(zhàn)場的士兵一樣。教師如果沒有充足的知識儲備,就無法做到傳道授業(yè)解惑,達不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尤其是在新課程標準要求中學開設校本課程的今天,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有專業(yè)水準,更要有豐富的非專業(yè)知識。
(三)主動實踐自我教育的價值。實踐是檢驗一切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切思想只有通過行動才能實現其價值。在我們擁有了教師的責任感和教師應具備的文化素養(yǎng)后,我們就要在實際行動中將我們的思想引入課堂,以自我之小力量輻射帶動大力量。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一環(huán)扣著一環(huán)的。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實踐最終決定了教師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的地位。
教育是生命的事業(yè),教育的本質是社會性的、生產性的、藝術性的實踐性的②。教師角色的轉變關乎著一代代學子們的命運,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當然,要適應全球化教育和現代性教育的要求,轉變教師角色,豐富教師角色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也不是水到渠成的結果,是需要時間和教師意識、群體意識、國家意識抱成一團,聯(lián)合發(fā)力的。但是,教師角色的轉變必須從現在做起。
參考文獻:
[1]《因勢利導,難!》于漪《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2006.10
[2]《教育概論》 靳玉樂主編 重慶出版社 重慶 第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