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各國語言不盡相同,但主要用途都是一樣,就是交流。需要交流就產(chǎn)生了翻譯這一過程,翻譯不是單純的字對字,詞對詞,是讓源語言和目的語能相互對等,是要吻合兩種思維和文化,因為語言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們的影響。因此本文試圖分析中西思維方式的不同,從而導致的對翻譯的影響, 并從漢英語言中分析這兩種思維方式的主要表現(xiàn)。
關鍵詞:思維方式 文化差異
一.引言
思維方式是主體在反映客體的思維過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維形式、思維方法和思維程序的綜合和統(tǒng)一[1]。思維方式主要由知識、觀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語言、習慣等八大要素組成。這些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動態(tài)、有機、復雜的系統(tǒng)。正是這些要素各自的特征及其結構,規(guī)定著思維方式的性質(zhì)、類型和特征,產(chǎn)生思維方式的差異。[2]
不同民族,不僅有著彼此不同的民族文化,而且還有著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思維特征和思維風格,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思維差異。每一種語言都體現(xiàn)著講該語言民族的思維特征,英漢兩種語言也毫不例外。
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們翻譯下過各種定義,但大體上都相同,都是強調(diào)目的語對源語言的再度重現(xiàn),當然要體現(xiàn)對等原則,用最貼切而又最自然的語言再現(xiàn)原文。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概括的“信達雅”。[3]那么怎么樣以最貼切而自然地方式再現(xiàn)原文的信息呢·筆者認為把思維差異所引起的語言問題考慮其中。因為思維差異會導致人們翻譯的差別。例如主動到被動,短句到長句,形和到意合等等等等。這些都是思維差異在翻譯中的表現(xiàn)。因此,想要譯文自然貼切,符合目的語的話語習慣,就必須考慮思維給語言帶來的差異。
思維方式的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人們習慣的思維路線的不同,和思維偏重的視角不同。
二. 思維路線不同
1.中國人是順向思維,西方人是逆向思維。
中國人和西方人可能用完全不同,或大相徑庭的語言來描繪相同的物品、行動或型象。[4]
不難發(fā)現(xiàn),英語敘述和說明事物時,習慣于從小到大,從特殊到一般,從個體到整體;漢語順序一般則是從大到小,從一般到特殊,從整體到個體。在人物介紹時,漢語常先列出頭銜后點名,且頭銜從大到小逐次列出。英語是先公布名字,然后從小到大講出一連串職務。如: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同志于1976年1月8日不幸逝世。譯為:Jumuary8,1976 saw the death of Zhou Enlai,premier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P.R.C, membe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member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member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2.中國人是螺旋式思維,西方人是直線式思維
中國人的哲學思維善于讓中國人的思維面很大,無論做事還是說話,都是從面到點,從大到小,先縱觀全局,運籌帷幄,再細化細節(jié),謀篇布局。西方人恰恰相反,喜歡從細節(jié)體到全局,從但一到整體,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是文化的映射,同時也影響著文化,反應在源語言與目的語的對等上。因此說中國人是螺旋式思維,總是把全局放在其中,西方人是直線式思維,總是把一條直線線索放在其中。 [5]
中國人喜歡的是“畫龍點睛”。在日常表述上, 先是把不重要的信息往上擺,例如時間,地點,天氣等等,或者是事情發(fā)生的原因,或者是可以顯示事情的論據(jù)等等,然后再說主要內(nèi)容,例如人物及事件,事件結果,得出的結果或陳述的看法等等。敘事時通常把句子的重心放在句尾,先交待原委,然后再進入主題。論述方式是先因后果;先給出前提,再下結論;先交代背景,再說明議題。
西方人的方式是“開門見山”。他們的說話方式正好相反,先挑主要的說,就好像先告訴答案,再公布過程。例如習先擺明自己想法和觀點, 闡述主題, 然后再說次要信息,如時間,地點,時間起因,經(jīng)過,發(fā)生背景等等。所以英語句子單看語法結構就會發(fā)現(xiàn),主語一直處于最前面。然后是謂語,賓語和其他修飾語做補充說明。敘述順序是先道出結果,再分析原因;先下結論,再給出前提;先說明議題,再交代背景。
因此,在英漢互譯時需調(diào)整語序,以符合這兩種語言各自敘事論理的習慣。如:
求穩(wěn)定、謀發(fā)展、促合作, 是當今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譯文:It is the common aspiration of all the people in the world to maintain stability, seek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cooperation.
3中國人的綜合型思維,西方人的分析型思維
分析型思維就把要分析的事物分解開來,分成細小部分,逐一對其分析。分的越細,分析的就越準確,也就越深入。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能夠看到實物的本質(zhì),但缺點是沒有從整體上把握實物。綜合型分析就是把事物看做一個整體來分析,總攬全局,把握實物的普遍性和客觀性。中國人往往容易從整體上度量和看待一個實物,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思維方式是分不開的。
所以在翻譯時,對句序就要作一定的調(diào)整,才符合中文表達習慣。如“ The first two must be equal for all who are being compared ,if any comparison in term of intelligence is to be made”。在翻譯此句時就要根據(jù)中文的習慣應該先講明原因,然后再說出結論,此句的譯文應是“如果從智力方面進行比較的話,那么對于所有被比較者而言,前面兩個因素必須是一樣的?!?/p>
三.思維視角的不同
1 中國人的形象思維,西方人的抽象思維
中國人看事情喜歡加入自己的感受,把自己融入于觀察之中。融入了自己,進而加入自己的感情色彩,注重事物的外貌描繪,用形象的思維把事物擬人,賦予事物人的性格,人的感受,就像是事物自發(fā)的內(nèi)容。西方人則慣于以分析的眼光來看問題,對事物作細密解剖,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要反應出事物做根本的特性,因此不是在乎事物的外在因素,這就需要精益求精,抓關鍵因素,看主要矛盾的抽象思維。以上兩種差別都能在語言上得以體現(xiàn),中國人以情入話,好似情景生活,西方人簡潔務實,實事求是描繪實物,不太生動。
2 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
在謀篇造句時,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所謂英語的“形合”, 具體說來,是指“英語造句常用各種形式手段連接詞、語、分句或從句,注重顯性接應,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結構完整,注重以形顯義。\"所謂漢語的“意合”,具體說來,是指“漢語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連接手段,注重隱形連貫,注重邏輯事理順序,注重功能、意義,注重以神統(tǒng)形?!?/p>
如“施恩勿記,受恩勿忘”,中國人看到字面上四個詞的形式上,馬上可以領悟到其中的“如果……那么……”這樣的邏輯關系。但該句用英語表述則是:“If you confer a benefit,never remember it; if you receive one, remember it always.”句中兩個if 為增補的邏輯關系詞,增補的目的是使英語表述形式與形式邏輯的演繹推理保持嚴格一致。增補連接詞的實質(zhì)在于連接詞本身就是邏輯成分。
3 中國人重本體思維,西方人重客體思維
中國人崇尚自然但更看中人的發(fā)展,不難發(fā)現(xiàn)在中國的山水詩歌中,都加入了人的感悟和人的活動,以人為本,是中國人一直所說也是所做的。所以中國人的開口過去都是“鄙人’’, 現(xiàn)在都是“我”??梢娭袊说乃季S都是人本思維,喜歡用主動句,而西方人的邏輯思維比較強,喜歡具體分析實物,尤其是在科學研究上,更是謹慎,他們用分析的實物做句子的主語,用客觀的現(xiàn)象做句子的主語,目的就是體現(xiàn)具體事物,所以經(jīng)常見某事物發(fā)生了什么,而不說誰使某事物怎么樣了。這一方面顯示了西方人的客觀務實精神,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西方人的思維模式——客觀求實。如:“new source of energy must be found,and this will take time ”??梢苑g為“我們必須找到新的能源,這需要時間。”我們翻譯時,適當?shù)募由现髡Z,就比較更符合中國人的表達方式,以人為主,突出主體。
四.小結
綜上所述,中西方的思維方式存在著顯而易見的差異。中國人思維方式多善于描繪事物的主觀性,整體性、善于用包容的眼觀和綜合的視角去看待一個事物,強調(diào)人,以人為本;而西方人的思維多是注重客、體、分析思維注重理性和客體意識。這使得中西方的語言表達方式上也有和大不同。充分的了解中國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方式的差異后, 我們可以更好的對源語言進行理解,從而進行翻譯研究,達到翻譯的基本要求,忠實,通順,避免生搬硬套,產(chǎn)生死譯,硬議,造成錯誤。
參考文獻:
[1] 陳宏薇,李亞丹. 新編漢英翻譯教程[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5.
[2] 連淑能. 論中西思維方式[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2, 第2期.
[3] 劉梅麗. 思維差異與英語翻譯[J]. 浙江萬里學院學報, 2002年12月.
[4]劉文暉. 順向思維與逆向思維_英漢思維模式差異及其對翻譯的影響[J] . 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 年9月.
[5] 李丹, 周曉玲. 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與翻譯[J].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yè)學院學報,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