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的知識分子總給人 “好面子”的印象,這在《儒林外史》中得到了展現(xiàn)。褒義的說,它是知識分子自尊心的體現(xiàn),貶義的說,它體現(xiàn)了知識分子虛偽的一面??梢哉f “愛面子”的性格之所以扎根在他們的骨髓里是出于責任感和處世態(tài)度。那么,如何對待 “愛面子”的性格成為當代知識分子不得不深思的問題。
關(guān)鍵詞:知識分子 愛面子 責任感 處世
面子,對于中國知識分子而言是社會生活的憑證,它可以帶來尊嚴,但也體現(xiàn)出內(nèi)心自卑和虛偽的一面。在中國的歷史上,知識分子愛面子的例子比比皆是。這在《儒林外史》中也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
一、《儒林外史》中知識分子對于面子的維護
《儒林外史》里,吳敬梓以精確的白描手法和幽默、諷刺的筆觸描繪了一個時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狀況,向我們展示了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可笑可悲的性格命運,使我們感受到知識分子文化和精神的嚴重危機,這些都引起我們的深思與警示,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一)周進等貧苦知識分子用一生博取功名
周進等知識分子是用生命考取功名的,這恰恰體現(xiàn)了“愛面子”的性格。在那個社會里,出身貧寒的知識分子只有取得功名,才算是為自己爭臉。周進為了維護面子,實現(xiàn)理想,一直參加科舉,但考到了六十多歲也只是一個童生,這成為他平生最羞恥也最遺憾的事。也正因為他不能取得最低科名的秀才,梅玖、王惠都將他踩在腳下,私塾最終將他辭退。他所有的面子都因為科舉的失敗而丟失。為了維護面子,周進始終沒有放棄科舉,在知道幾個商人想替他捐監(jiān)生時,他說“便是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最終他成為國子監(jiān)司業(yè),飛黃騰達。而當初殘忍諷刺他的梅玖卻冒認門生,將周進以前的對聯(lián)妥善收藏起來。這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人們對于面子的維護,也體現(xiàn)了科舉制度對于人性的摧殘和世態(tài)的炎涼。
(二)婁三等出身官宦的假名士附庸風雅
婁三這一類跟周進等人相比,榮華富貴是生來就有的。但他們這些假名士為了取得“舉薦”,贏得面子,弄虛作假,成為了封建時代的寄生蟲,體現(xiàn)了這些知識分子對于面子的追求和內(nèi)心的虛偽。
在閱讀《儒林外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婁三等所謂的名士一味的模范古代文人的腔調(diào)或議論永樂篡位,以顯示自己的見解卓越,給自己的臉上貼光。他們生活在自己的想象中,對精神進行欺騙,企圖維護自己所剩不多的面子,最終只是表現(xiàn)了自己的虛偽與庸俗。
(三)遲衡山等君子對于社會責任的承擔
遲衡山可以說是《儒林外史》中真正的君子。他表里如一,用自己的行動實踐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文中寫到遲衡山想要為南京第一賢人吳泰伯設(shè)專祠,想要大家學(xué)習(xí)禮樂,成為人才。他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而這正是他對于自己的定位,是他作為儒家知識分子所存在的。但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這類人的責任感也是從另一個方面維護了自己的面子和尊嚴。
二、歷代知識分子對于面子的維護
在《儒林外史》中我們看到不論是處于何種地位,何種身份的知識分子,他們都會用自己的行為維護面子。那么這種“愛面子”的性格在中國其他時代的知識分子是否也得到了體現(xiàn)呢·答案是肯定的。
從古代來看,一個最具典型的例子就是有著“智慧”美名的諸葛亮。他貌似隱居,實際上非常關(guān)心天下大事。否則,在當時信息交流這么不方便的三國,他是怎么做到對天下大勢了如指掌,從而寫出《隆中對》呢·既然這樣,為什么他讓劉備三顧茅廬然后才出山“鞠躬盡瘁”。這難道不是想要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維護自己的面子嗎·就拿當今社會來講,知識分子們?yōu)榱搜诓刈约褐R的匱乏,總會找出大大小小的借口,努力維護自己的面子和尊嚴。
愛面子這種性格在中國知識分子身上都有所體現(xiàn),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三、“愛面子”性格形成原因
(一)自尊心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中國的知識分子是比較特殊的。他們感情特別細膩、脆弱、隱晦。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化的國家,一直以來“天朝上國”的思想和淵博的知識使知識分子的自尊心不斷增強。但又由于長期處于被統(tǒng)制的地位,他們對身邊的一切都顯得比較敏感。這些都使知識分子“愛面子”的性格逐漸養(yǎng)成并強化。
另外,儒家思想千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在我看來,儒家思想是非常強調(diào)人的面子和責任的。儒家不是主張“刑不上大夫”嗎·因為一旦動用刑罰,顏面必然掃地。另外,責任感也是知識分子“愛面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原因。對于一個中國知識分子來講,國家的興亡是自己必須承擔的責任,即使力不從心,也要努力堅持,維護作為知識分子的面子。
(二)出世與入世的處世態(tài)度
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知識分子都在出世與入世的問題上猶豫。中國知識分子大多以天下為己任,但同時也想保全自己的面子,顯現(xiàn)自己的傲骨。如陶淵明,一開始也是“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十三年”,對入世充滿了熱情。最后,他離開官場,是因為自己的理想沒有得到實現(xiàn),不想為“五斗米折腰”,維護自己的骨氣、臉面才歸隱田園。就如《儒林外史》中的莊紹光一樣。
“愛面子”是中國知識分子歷來的性格,延續(xù)了上千年,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面子,知識分子更是如此。但凡事不能太過,不能因此丟失了自己的本性。作為知識分子,面子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基礎(chǔ)上的。只有擁有廣博的學(xué)識,才能維護作為知識分子的“面子”。當然,知識分子應(yīng)該重視的“面子”不單單是臉面,更應(yīng)該是自己內(nèi)心的尊嚴,對自己、他人、文化、社會都保持尊重,那么世界也會賦予你在社會上生存的“面子”。
面子,對于中國知識分子而言是社會生活的憑證,它可以帶來尊嚴,但也體現(xiàn)出內(nèi)心自卑和虛偽的一面。在中國的歷史上,知識分子愛面子的例子比比皆是。這在《儒林外史》中也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
一、《儒林外史》中知識分子對于面子的維護
《儒林外史》里,吳敬梓以精確的白描手法和幽默、諷刺的筆觸描繪了一個時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狀況,向我們展示了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可笑可悲的性格命運,使我們感受到知識分子文化和精神的嚴重危機,這些都引起我們的深思與警示,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一)周進等貧苦知識分子用一生博取功名
周進等知識分子是用生命考取功名的,這恰恰體現(xiàn)了“愛面子”的性格。在那個社會里,出身貧寒的知識分子只有取得功名,才算是為自己爭臉。周進為了維護面子,實現(xiàn)理想,一直參加科舉,但考到了六十多歲也只是一個童生,這成為他平生最羞恥也最遺憾的事。也正因為他不能取得最低科名的秀才,梅玖、王惠都將他踩在腳下,私塾最終將他辭退。他所有的面子都因為科舉的失敗而丟失。為了維護面子,周進始終沒有放棄科舉,在知道幾個商人想替他捐監(jiān)生時,他說“便是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最終他成為國子監(jiān)司業(yè),飛黃騰達。而當初殘忍諷刺他的梅玖卻冒認門生,將周進以前的對聯(lián)妥善收藏起來。這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人們對于面子的維護,也體現(xiàn)了科舉制度對于人性的摧殘和世態(tài)的炎涼。
(二)婁三等出身官宦的假名士附庸風雅
婁三這一類跟周進等人相比,榮華富貴是生來就有的。但他們這些假名士為了取得“舉薦”,贏得面子,弄虛作假,成為了封建時代的寄生蟲,體現(xiàn)了這些知識分子對于面子的追求和內(nèi)心的虛偽。
在閱讀《儒林外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婁三等所謂的名士一味的模范古代文人的腔調(diào)或議論永樂篡位,以顯示自己的見解卓越,給自己的臉上貼光。他們生活在自己的想象中,對精神進行欺騙,企圖維護自己所剩不多的面子,最終只是表現(xiàn)了自己的虛偽與庸俗。
(三)遲衡山等君子對于社會責任的承擔
遲衡山可以說是《儒林外史》中真正的君子。他表里如一,用自己的行動實踐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文中寫到遲衡山想要為南京第一賢人吳泰伯設(shè)專祠,想要大家學(xué)習(xí)禮樂,成為人才。他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而這正是他對于自己的定位,是他作為儒家知識分子所存在的。但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這類人的責任感也是從另一個方面維護了自己的面子和尊嚴。
二、歷代知識分子對于面子的維護
在《儒林外史》中我們看到不論是處于何種地位,何種身份的知識分子,他們都會用自己的行為維護面子。那么這種“愛面子”的性格在中國其他時代的知識分子是否也得到了體現(xiàn)呢·答案是肯定的。
從古代來看,一個最具典型的例子就是有著“智慧”美名的諸葛亮。他貌似隱居,實際上非常關(guān)心天下大事。否則,在當時信息交流這么不方便的三國,他是怎么做到對天下大勢了如指掌,從而寫出《隆中對》呢·既然這樣,為什么他讓劉備三顧茅廬然后才出山“鞠躬盡瘁”。這難道不是想要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維護自己的面子嗎·就拿當今社會來講,知識分子們?yōu)榱搜诓刈约褐R的匱乏,總會找出大大小小的借口,努力維護自己的面子和尊嚴。
愛面子這種性格在中國知識分子身上都有所體現(xiàn),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三、“愛面子”性格形成原因
(一)自尊心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中國的知識分子是比較特殊的。他們感情特別細膩、脆弱、隱晦。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化的國家,一直以來“天朝上國”的思想和淵博的知識使知識分子的自尊心不斷增強。但又由于長期處于被統(tǒng)制的地位,他們對身邊的一切都顯得比較敏感。這些都使知識分子“愛面子”的性格逐漸養(yǎng)成并強化。
另外,儒家思想千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在我看來,儒家思想是非常強調(diào)人的面子和責任的。儒家不是主張“刑不上大夫”嗎·因為一旦動用刑罰,顏面必然掃地。另外,責任感也是知識分子“愛面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原因。對于一個中國知識分子來講,國家的興亡是自己必須承擔的責任,即使力不從心,也要努力堅持,維護作為知識分子的面子。
(二)出世與入世的處世態(tài)度
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知識分子都在出世與入世的問題上猶豫。中國知識分子大多以天下為己任,但同時也想保全自己的面子,顯現(xiàn)自己的傲骨。如陶淵明,一開始也是“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十三年”,對入世充滿了熱情。最后,他離開官場,是因為自己的理想沒有得到實現(xiàn),不想為“五斗米折腰”,維護自己的骨氣、臉面才歸隱田園。就如《儒林外史》中的莊紹光一樣。
“愛面子”是中國知識分子歷來的性格,延續(xù)了上千年,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面子,知識分子更是如此。但凡事不能太過,不能因此丟失了自己的本性。作為知識分子,面子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基礎(chǔ)上的。只有擁有廣博的學(xué)識,才能維護作為知識分子的“面子”。當然,知識分子應(yīng)該重視的“面子”不單單是臉面,更應(yīng)該是自己內(nèi)心的尊嚴,對自己、他人、文化、社會都保持尊重,那么世界也會賦予你在社會上生存的“面子”。
面子,對于中國知識分子而言是社會生活的憑證,它可以帶來尊嚴,但也體現(xiàn)出內(nèi)心自卑和虛偽的一面。在中國的歷史上,知識分子愛面子的例子比比皆是。這在《儒林外史》中也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
一、《儒林外史》中知識分子對于面子的維護
《儒林外史》里,吳敬梓以精確的白描手法和幽默、諷刺的筆觸描繪了一個時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狀況,向我們展示了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可笑可悲的性格命運,使我們感受到知識分子文化和精神的嚴重危機,這些都引起我們的深思與警示,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一)周進等貧苦知識分子用一生博取功名
周進等知識分子是用生命考取功名的,這恰恰體現(xiàn)了“愛面子”的性格。在那個社會里,出身貧寒的知識分子只有取得功名,才算是為自己爭臉。周進為了維護面子,實現(xiàn)理想,一直參加科舉,但考到了六十多歲也只是一個童生,這成為他平生最羞恥也最遺憾的事。也正因為他不能取得最低科名的秀才,梅玖、王惠都將他踩在腳下,私塾最終將他辭退。他所有的面子都因為科舉的失敗而丟失。為了維護面子,周進始終沒有放棄科舉,在知道幾個商人想替他捐監(jiān)生時,他說“便是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最終他成為國子監(jiān)司業(yè),飛黃騰達。而當初殘忍諷刺他的梅玖卻冒認門生,將周進以前的對聯(lián)妥善收藏起來。這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人們對于面子的維護,也體現(xiàn)了科舉制度對于人性的摧殘和世態(tài)的炎涼。
(二)婁三等出身官宦的假名士附庸風雅
婁三這一類跟周進等人相比,榮華富貴是生來就有的。但他們這些假名士為了取得“舉薦”,贏得面子,弄虛作假,成為了封建時代的寄生蟲,體現(xiàn)了這些知識分子對于面子的追求和內(nèi)心的虛偽。
在閱讀《儒林外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婁三等所謂的名士一味的模范古代文人的腔調(diào)或議論永樂篡位,以顯示自己的見解卓越,給自己的臉上貼光。他們生活在自己的想象中,對精神進行欺騙,企圖維護自己所剩不多的面子,最終只是表現(xiàn)了自己的虛偽與庸俗。
(三)遲衡山等君子對于社會責任的承擔
遲衡山可以說是《儒林外史》中真正的君子。他表里如一,用自己的行動實踐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文中寫到遲衡山想要為南京第一賢人吳泰伯設(shè)專祠,想要大家學(xué)習(xí)禮樂,成為人才。他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而這正是他對于自己的定位,是他作為儒家知識分子所存在的。但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這類人的責任感也是從另一個方面維護了自己的面子和尊嚴。
二、歷代知識分子對于面子的維護
在《儒林外史》中我們看到不論是處于何種地位,何種身份的知識分子,他們都會用自己的行為維護面子。那么這種“愛面子”的性格在中國其他時代的知識分子是否也得到了體現(xiàn)呢·答案是肯定的。
從古代來看,一個最具典型的例子就是有著“智慧”美名的諸葛亮。他貌似隱居,實際上非常關(guān)心天下大事。否則,在當時信息交流這么不方便的三國,他是怎么做到對天下大勢了如指掌,從而寫出《隆中對》呢·既然這樣,為什么他讓劉備三顧茅廬然后才出山“鞠躬盡瘁”。這難道不是想要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維護自己的面子嗎·就拿當今社會來講,知識分子們?yōu)榱搜诓刈约褐R的匱乏,總會找出大大小小的借口,努力維護自己的面子和尊嚴。
愛面子這種性格在中國知識分子身上都有所體現(xiàn),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三、“愛面子”性格形成原因
(一)自尊心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中國的知識分子是比較特殊的。他們感情特別細膩、脆弱、隱晦。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化的國家,一直以來“天朝上國”的思想和淵博的知識使知識分子的自尊心不斷增強。但又由于長期處于被統(tǒng)制的地位,他們對身邊的一切都顯得比較敏感。這些都使知識分子“愛面子”的性格逐漸養(yǎng)成并強化。
另外,儒家思想千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在我看來,儒家思想是非常強調(diào)人的面子和責任的。儒家不是主張“刑不上大夫”嗎·因為一旦動用刑罰,顏面必然掃地。另外,責任感也是知識分子“愛面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原因。對于一個中國知識分子來講,國家的興亡是自己必須承擔的責任,即使力不從心,也要努力堅持,維護作為知識分子的面子。
(二)出世與入世的處世態(tài)度
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知識分子都在出世與入世的問題上猶豫。中國知識分子大多以天下為己任,但同時也想保全自己的面子,顯現(xiàn)自己的傲骨。如陶淵明,一開始也是“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十三年”,對入世充滿了熱情。最后,他離開官場,是因為自己的理想沒有得到實現(xiàn),不想為“五斗米折腰”,維護自己的骨氣、臉面才歸隱田園。就如《儒林外史》中的莊紹光一樣。
“愛面子”是中國知識分子歷來的性格,延續(xù)了上千年,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面子,知識分子更是如此。但凡事不能太過,不能因此丟失了自己的本性。作為知識分子,面子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基礎(chǔ)上的。只有擁有廣博的學(xué)識,才能維護作為知識分子的“面子”。當然,知識分子應(yīng)該重視的“面子”不單單是臉面,更應(yīng)該是自己內(nèi)心的尊嚴,對自己、他人、文化、社會都保持尊重,那么世界也會賦予你在社會上生存的“面子”。
參考文獻:
[1] 吳敬梓.儒林外史 [M].中華書局,2009.
[2] 李漢秋.儒林外史的文化意蘊[M].大象出版社,2009.
[3] 江桂杏. 從儒林外史看封建科舉制度下知識分子的人生選擇及命運[D].現(xiàn)代語文,2006.
[4] 陳美材.儒林外史人文論[M].中華書局,1998
作者簡介:林妍(1991.03-)女,漢族,浙江臺州椒江人,學(xué)歷:本科,學(xué)習(xí)單位:臺州學(xué)院,研究方向:漢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