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
即景詠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也叫托物言志。它往往是在細(xì)致描摹景物的基礎(chǔ)上,由此提升或升華出某種道理或人生感悟來?!熬啊焙汀爸尽泵懿豢煞?,“景”是鋪墊和基礎(chǔ),“志”是水到渠成的升華。下面就讓我們從名篇或時文中去尋覓靈感吧!
選文1
絕 唱
□嚴(yán) 陣
我總愿在每年的初冬季節(jié)到圓明園去,不是為別的去,就是為了在這個時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不知為什么,我總覺得圓明園的荷花和別處的荷花不一樣,它說的話不一樣,它做的夢也不一樣。
誠然,荷花的綠葉的美是無可比擬的。三四月間,荷花出水,一片淺綠。它淺淺深深的綠葉上凝聚著汪汪點點的水露,在陽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滾動的幾顆珍珠。
這是這一塘荷花最美的時候嗎?“接天蓮葉無窮碧”的名句曾被人無數(shù)次地吟詠過,的確,我起初曾經(jīng)以為,這是荷花最美的時候,可是我現(xiàn)在卻覺得,也許一切并非如此。
既然綠葉不是最美,紅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時候才是最美的呢?那是一個十多年前的十月,我獨自一人到圓明園,想去尋找那里的殘秋??墒钱?dāng)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綠葉也找不到一朵紅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無意之間,我卻被驀然呈現(xiàn)在我面前的另一種景色震撼了,在映滿圓明園斷石殘柱所組成的黑白相間的奇妙圖案的水影中間,交織其上的是一池殘荷:它有的枯梗還高高地聳立著,有的則已折斷在水中;它有的葉子早被秋風(fēng)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團,卻依然在空中高懸;那些它結(jié)下的果實,那些曾是翠綠色或者金黃色的蓮蓬,有的雖然已變成黑色,卻依然在空中高舉,有的被風(fēng)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卻依然守著它自己的根。
“留得殘荷聽雨聲”嗎?不,我當(dāng)時的感覺完全不是這樣。我感到這滿池的荷花沒有枯,沒有死,那布滿池水的殘枝斷梗,完全是那一池碧綠一池艷紅的最高的升華。從它們以殘枝斷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蓮蓬所組成的各種神秘的圖案中間,你可以發(fā)現(xiàn),它不是紅紅綠綠的俗美,而是一種蘊藏于殘破枯敗之中的那種自信和孤高,那是一種一直展現(xiàn)到生命最后的凄美。它表達(dá)著一種力量,一種精神,它不再以綠葉去使人清心,它也不再以紅花去使人陶醉,它現(xiàn)在給人們的,是一種不屈的沉默,和圓明園留下的斷墻一樣,是一種似乎已被摧毀但卻永遠(yuǎn)無法摧毀的象征。因此,我想,這滿塘殘荷才是圓明園荷池的絕美之處,它是遠(yuǎn)勝于色遠(yuǎn)勝于香的一池歷盡凄風(fēng)苦雨的絕唱。
何況,它還有散落滿池的蓮子呢!隆冬過后,新芽又將破水而出,青青的綠意又將覆蓋這片古老的荷池。
不要留得殘荷聽雨聲,還是在風(fēng)雨聲中去聽殘荷吧!它用生命宣告:只要精神不屈,便誰也摧毀不了你!有些時候,越是摧毀,便越是美麗!
(選自《嚴(yán)陣散文選》,有刪改)
品讀賞析
本文描寫的不是一般地方的荷花,而是圓明園里的荷花。圓明園那悲慘屈辱的歷史,無不讓人黯然神傷,文章的基調(diào)按理說應(yīng)是灰色暗淡的。但讀罷文章,絕無傷感之情,而是充滿著昂揚的生命力。作者賦予圓明園荷花以自信孤高、越是摧毀便越是美麗的凄美,堪稱人生的絕唱,美的極致!
為了突出圓明園荷花的獨特審美內(nèi)涵,作者用了襯托的手法,前半部分先從一般意義上的荷花說起,意在突出圓明園荷花的獨特凄美。描寫時抓住荷葉的枯梗、葉子、果實方面,同時運用排比、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荷葉不屈的精神。在寫景的基礎(chǔ)上,靈活運用了議論、抒情的表達(dá)方式,從而更好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選文2
曇花的啟示
□殷 穎
我家有兩盆曇花,枝葉都很茂密,前些時候忽然發(fā)現(xiàn)它那不規(guī)則的厚葉上有蟲蛀的現(xiàn)象,且有點泛黃,正擔(dān)心它的健康,要給它噴蟲藥施肥。兩天前澆水時,竟發(fā)現(xiàn)葉底出現(xiàn)了兩朵小小的蓓蕾,使我感到格外的驚喜。
每一次我都想看看曇花開放的情形,但多半因事耽誤了。這次我決心看著它開放,于是我拿著茶杯守在旁邊凝視它。看著那飽滿待放的花苞,心頭忽然充滿了生命的神奇的感覺。
想到生命的短促與珍貴。一朵曇花由盛開到枯萎,它的美麗的生命不過是兩三個小時,所謂“曇花一現(xiàn)”,生命何其短促,惟其短促,才彌足珍貴。這短短的“一現(xiàn)”雖然只有兩三個小時,比起人的一生到底有什么不同?這頗使我感到惶然。摩西說:“他們?nèi)缟L的草,早晨發(fā)芽生長,晚上割下枯干”“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嘆息”“轉(zhuǎn)眼成空,我們便飛而去……”“轉(zhuǎn)眼成空”與“一現(xiàn)”的曇花,又有何別,若空空活了 70年,回憶起來卻是蒼白貧乏的歲月,還遠(yuǎn)不如曇花在一瞬間綻放出生命芳香,將它的美麗貢獻(xiàn)給人,反能在人的記憶中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象呢!曇花將它生命的全部濃縮成短短的兩個小時,璀璨奇麗地盛開在人間,我想它綻放的一刻,已與永恒連接為一體了。
我默想著生命的意義,期待著兩個生命的誕生,神情逐漸嚴(yán)肅起來。當(dāng)我再抬頭看那盆曇花時,兩個潔白馥郁的新生命,不知什么時候已經(jīng)悄悄綻開在我面前了。
我出神地凝視這兩個白色的生命,花瓣柔美而輕靈,有點像池中的白睡蓮,但睡蓮此刻恐怕正在夢中與綠色的小青蛙跳圓舞曲吧!我熄掉室中的燈光,讓清澈的月華流進(jìn)來,曇花此時看去像凝在蒙蒙的霧中,比睡蓮更美,不,比什么花都美,雪白的花瓣,在濃葉的掩映下,如夜空中的一朵云,如安琪兒的翅膀?;ǘ涞闹行纳斐隽艘皇?xì)細(xì)長長的花蕊,彌漫著淡淡的幽香。因為它的生命過于短促,所以它美得是那樣迷人,美得使人窒息。當(dāng)我凝視著它的時候,竟在不覺中被空靈的氣氛所感染,頓時掙脫了凄迷的夜色與憂郁的音樂的羈絆,而與永恒的美連接在一起了。
(選自《歸回田園》,有刪改)
品讀賞析
文章未囿于一般的立意,而是謳歌了曇花追求生命珍貴、永恒的精神。寫景要做到精雕細(xì)刻,這是即景言志的根基。如結(jié)尾段細(xì)膩生動地描繪了曇花在燈下那令人窒息的美。
選文3
瓦屋聽雨
□朱勝國
斷斷續(xù)續(xù)下了幾天的雨,到黃昏又淅淅瀝瀝地下起來了。細(xì)柔的雨絲密密地斜織著,雨聲便如春蠶咀嚼桑葉一般,嘈嘈切切地將白晝的余光一點點啃噬殆盡。夜色漸漸濃起來,人家的窗戶大都緊緊地閉著,朦朧的燈光影影綽綽,透過雨簾望去,模糊得像瞌睡人的眼睛。燈光照著的地方,依稀可見晶亮的雨絲倏忽而逝,天地也仿佛由無數(shù)條雨絲連接起來了。
本來想出去走走的,屋檐上的水霍霍地流下來,分明告訴我雨越下越大了。也罷,今夜就安下心待在屋里,獨自受用這無邊的雨意吧。我的居所是幾間瓦屋。這種過時的建筑懶懶散散地分布在城市的一隅,恰好為喜歡懷舊的人們營造出古樸的意境,更何況我從小長在鄉(xiāng)間,對原汁原味的雨聲有著久違的想念。
瓦似乎是專為雨而設(shè)置的樂器。平常里它們總是一言不發(fā),一旦雨滴接踵而至,瓦的音樂就叮叮地奏響了。那聲音酷似古箏,清脆,且韻味十足,在黑夜里向四面八方彌漫。雨勢急驟,琴聲就慷慨激越,如萬馬奔騰百鳥齊鳴,又如兩軍交鋒擂鼓助陣。雨勢減緩,音樂也跟著弱下去,像激戰(zhàn)過后的短暫休憩,又像是懷春的少女在花前低語。雨聲大概是世界上最繁復(fù)難解的音樂,你聽,那節(jié)奏、那旋律,似混亂不堪又似包羅萬象。而那些盡職的瓦片只是專注地演奏著,聽雨人的腦海中便漫出不盡的情意。
雨絲最能扯動昔日的情思,雨聲也最易叩響感情的門環(huán)。垂老的將帥有“夜闌臥聽風(fēng)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回味,遲暮的美人有“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的幽怨,多情的詩人有“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遐想。當(dāng)然,在人的種種情愫中,應(yīng)數(shù)愛情最令人心動、勾人魂魄了。作為男性,我時常把雨聲想象成顧盼生輝的少女在舞蹈。她們的舞步時而齊整,時而凌亂,時而輕盈,時而沉重,傳達(dá)出變化多樣的情感體驗。有時候,像在訴說喃喃的情話,有時又像焦急地呼喊,想要答應(yīng),又辨不清是誰的聲音……
我曾困惑于古人填詞作詩為何總喜歡運用雨的意象。今夜瓦屋聽雨,算是有了一些了悟。聽雨,就是聽靈魂的對話,聽真情的奔瀉,聽心靈的遙相呼應(yīng),聽年華的淙淙流淌。南宋詞人蔣捷詞云:“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秋風(fēng)。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人生境遇不同,聽雨的感受也就各異。少不更事的時候,并不在意也無法理解雨聲的內(nèi)涵;及到飽經(jīng)世事歷盡人間滄桑的暮年,方才生出“雨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嘆。原來雨聲所敲打的,除去歲月的回響之外,還有昔日難再的痛惜與欲說還休的惆悵。
雨還在屋頂輕輕地彈唱。我忽然想到,在這座腳步匆匆的城市里,還有多少人能摒棄塵世的雜念,如此投入地聽一回雨呢?一位寫詩的朋友告訴過我,他回到闊別十余年的故鄉(xiāng)時,曾獨自坐在山頂與皎潔的月色交談了一晚。我曾暗笑他的迂腐與癡情,現(xiàn)在想來,是大大的不應(yīng)該了。聽雨也便和月色無聲地交談一樣,沒有一顆鮮活靈動的心,沒有對自然、對生命的熱愛,就無法進(jìn)入那詩意般的境界。而擁有這等境界,至少說明自己尚未完全被物欲所包圍,活得還不算太俗吧。
(選自《散文》,有刪改)
品讀賞析
簡單的瓦屋聽雨,在作者筆下,升華出“聽雨,就是聽靈魂的對話”的哲思,并由此升華為“沒有一顆鮮活靈動的心,沒有對自然、對生命的熱愛,就無法進(jìn)入那詩意般的境界”,告誡人們要熱愛生活,追求詩意的境界。作者化抽象為形象,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生動地寫出了雨聲的特點。信手拈來并恰當(dāng)?shù)剡\用有關(guān)雨的古詩詞,既豐富了雨的韻味和文章的內(nèi)容,又增添了文章的詩意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