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關(guān)聯(lián)理論為視角,對楊譯本《儒林外史》的習語翻譯進行分析,應用該理論的最佳關(guān)聯(lián)原則分析該譯本中對習語翻譯所采用的策略,或直譯,或直譯加注、或意譯,或借用譯語形象,意在為中國典籍翻譯提供借鑒。
關(guān)鍵詞:關(guān)聯(lián)理論 最佳關(guān)聯(lián) 習語翻譯 策略
一、引言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豐富民族文化內(nèi)涵的中國古典名著,其中運用了大量習語,生動展現(xiàn)了中國特色的文化和語言。要真正欣賞這部典籍就需要理解其中習語的文化內(nèi)涵。習語是一種廣泛流傳并具有特定文化含意的固定詞組和短語,是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習語包括各種諺語、成語、俗語、俚語、格言及典故等。它們或含蓄、幽默、或嚴肅、典雅,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妙趣橫生,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承載著濃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方色彩,它們與文化傳統(tǒng)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在翻譯過程中,原作者、譯者與譯文讀者由于社會、文化乃至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的差異而形成各自獨有的認知語境。譯者對此差異的處理決定著具有強烈文化內(nèi)涵的習語能否在翻譯中得到正確的理解與傳達。如何有效地處理含有文化因子的習語翻譯,就要求譯者根據(jù)原文中的具體語境推理得出習語的真正含義,這一系列復雜的認知推理的過程,正與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翻譯觀不謀而合。所以本文以關(guān)聯(lián)理論為基礎(chǔ),對楊憲益夫婦翻譯的《儒林外史》英譯本中這些習語的翻譯實例進行分析,探討漢語習語英譯的翻譯策略。
二、關(guān)聯(lián)理論指導下的習語翻譯策略
習語承載著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tǒng)緊密相連。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正確理解原文中習語的文化內(nèi)涵,根據(jù)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或直譯,或加注,或意譯,或借用譯語形象,準確傳達原作者的意圖。在下面以楊譯本《儒林外史》為例進行分析,應用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最佳關(guān)聯(lián)原則解釋和分析該譯本中對習語翻譯所采用的策略。
(一)直譯
由于人類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大體相似,英漢兩族人們的認知環(huán)境大體相似,互相兼容。“如果原語的習語文化色彩不是特別明顯,很容易激活原語讀者和譯語讀者相同的認知心理圖式,也就是說,譯文讀者無付出太多的努力,通過語境推理就能得出原文作者的意圖,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那么就可以采取直譯。如:
趙氏在屏風后急得熱鍋上螞蟻一般,見眾人都不說話,自己隔著屏風請教大爺,數(shù)說這些從前以往的話。(第六回)
All this made the widow behind the screen as franticas an ant on a hot furnace,And when she saw that nobodywas going to speak up for her,she started to reproach Yenfrom behind the screen,bringing up old grievances…,”
“熱鍋上螞蟻”在中文中通常用來形容某人焦躁不安的樣子,這里是描寫趙氏因面臨著被嚴貢生趕出正屋奪取掌管家財?shù)臋?quán)利時請各位族長替她討公道的場面,根據(jù)中國封建禮教,趙氏不能當堂同嚴貢生辯論,只能在屏風后面聽他們的討論,但是此時這些族長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都不愿替趙氏說話,所以在這樣關(guān)鍵的時刻,趙氏心急如焚的樣子可想而知,譯者將“熱鍋”、“螞蟻”的形象直譯到了譯文當中,有利于讓譯語讀者了解中國人比喻的方式,而且,對于“急”這個詞的翻譯也很貼切,譯語讀者在其相應的認知模式中應該很容易理解譯文的意思。因為對此原文讀者和譯語讀者具有相同的認知環(huán)境,所以很容易勾起譯語讀者對螞蟻在熱鍋上的情景的聯(lián)想,譯語讀者就能夠輕松地理解作者是要表明趙氏的焦躁不安。
(二)直譯加注
事實上,各國之間自然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社會歷史、風土人情以及人們的思維方式各不相同,對于原語讀者顯而易見的文化背景知識,對于譯語讀者來說則可能無法理解。也就是說,譯語讀者無法從輸入的信息中,激活相關(guān)的認知心理圖式,通過推理,識別原作的語用隱含。這時,譯者可以采取直譯加注的方式來傳達原作的隱含含義。同時譯語讀者無需付出不必要的努力就能獲得充分的語境效果,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目的。如:
“先母見背,尊制丁憂。”
古時稱遭到父母的喪事為“丁憂”,而且封建朝廷還規(guī)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喪三年,期間不得做官、嫁娶、應考或是赴宴,所以范進在母親死后,要“尊制丁憂”,不能去參加會試。對于文中這一文化色彩極為濃厚的中國古代習俗,譯者如果不做適當?shù)恼f明,英語讀者一定會感到費解。因此楊譯選用了加注的辦法為譯文讀者補充所缺省的文化語用前提:
“My mother has died.”explained Fan Jin,“and l amin mourning,”(For three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either par—ent a man had to observe mourning,During the period anofficial must retire from office,and a scholar could nottake examinations,)(P1o5)
譯文讀者讀了這個注釋,就能擁有原文作者所要求的文化語用前提,從而順利理解這段文章的含義了。
加注法是解決文化語用前提缺省最常見、最有效的方法。其優(yōu)點是可以利用注釋向譯文讀者比較詳細地介紹原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識,如歷史典故、風俗習慣、宗教概念等,以便幫助他們理解與此直接關(guān)聯(lián)的原文意義。而且采用加注法還有利于向譯語讀者傳播原語文化,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理解。
(三)意譯
由于習語的豐富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具有不同認知背景的譯語讀者理解時經(jīng)常非常困難,因此以上所講的兩種方法還遠遠解決不了翻譯中所遇到的問題。在實際操作中,譯者有時為了保持原作的整體概念,不得不放棄原作的風格,采用意譯的方法,將原語習語的語內(nèi)涵義明晰化,保留原語的語用效果。這樣不僅傳達了作者的交際意圖,同時又使譯語讀者無需付出不必要的努力,就能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如:
“……你這奴才!‘豬八戒吃人參果,全不知滋味’!說得好容易!是云片糕!方才這幾片,不要說值幾十兩銀子,‘半夜里不見了槍頭子,攮到賊肚里’;……”
“……You had no business touching it,youscoundrel!
Walnut wafers,indeed!
Nearly a hundredtael’s worth of medicine has disappeared down yourthroat!…”(Chapter 6,156-7)
在原作中,有兩處引用:“豬八戒吃人參果,全不知滋味”,“半夜里不見了槍頭子,攮到賊肚里”。前者來源于古典小說《西游記》,字面意思是一個人吃了美食,卻根本不知道,而且認為不是什么美食。在這篇文章中,舵手吃了藥,他卻認為只是胡桃餅。這個俗語被用來表明這個舵手的無知,然而,如果譯語讀者沒有看過《西游記》的話,就無法進行關(guān)聯(lián),認知推理,從而他們就不能理解這個習語的意思,所以為了不讓譯語讀者誤解,譯者采用意譯。后者如果直譯的話,譯語讀者也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因此后者同樣是意譯。
(四)形象轉(zhuǎn)換法
形象轉(zhuǎn)換法是指英漢習語在意義、形式上完全對等或基本對等,不過是使用了不同的形象來表達。這種情況下完全可以借用譯入語中具有不同形象而具有相同意義的習語來進行套譯,進行形象轉(zhuǎn)換。這樣既兼顧原語與目的語的語言形式美,又保留了兩種語言的民族色彩,同時又充分考慮到譯語讀者的認知能力,實現(xiàn)翻譯的交際目的。如:
潘三道:“你又甚么事?lián)v鬼話?同你共事,你是‘馬蹄刀瓢里切菜,滴水不漏’,總不肯放出錢來?!?/p>
“What are you up to now?''’demanded Pan.“I’Venever worked with anyone so close—fisted,You can’t bearparting with a cent!”(Chapter 19,474—475)
“馬蹄刀瓢里切菜,滴水不漏”在這個語境中是指某人非常吝嗇。譯語讀者可能不知道“馬蹄刀瓢”是什么意思,所以譯者巧妙地用形象轉(zhuǎn)換法,換譯成和此有類似意義的“close-listed”和\"You can’t bear parting with acent!”,使譯語讀者在理解話語時能取得足夠的語境效果而沒有付出不必要的努力,實現(xiàn)最佳關(guān)聯(lián)。
三、結(jié)語
從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角度來看,習語翻譯就是一系列復雜的認知推理過程,在此過程中,譯者需要以最佳關(guān)聯(lián)為指導,對語境進行全面的理解和分析,靈活運用多種翻譯策略,或直譯,或加注,或意譯,或借用譯語形象,對譯文進行必要的調(diào)整,使譯文既符合原習語的內(nèi)涵,又能滿足譯文讀者的閱讀期待,減少他們的認知努力,使譯文讀者盡可能獲得相同的認知效果,使譯文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中習語的真正含義,這樣才能使譯文讀者真正地欣賞這部中國典籍《儒林外史》的語言精髓,從而弘揚中國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實現(xiàn)跨文化的深層次的交流。參考文獻:
[1]蔡瑞珍 從關(guān)聯(lián)理論看文化負載詞語及其翻譯[J],溫州大學學報,2006,15(5):43—47
[2]吳敬梓 儒林外史[M],楊憲益,戴乃迭,譯,湖南:湖南出版社,1996:4-5,28-29,90-91
[3]何自然 語用三論:關(guān)聯(lián)論·順應論·模因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趙彥春 關(guān)聯(lián)理論對翻譯的解釋力,現(xiàn)代外語,1999,3:273-295
[5]呂俊候 向群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63-65
[6]何自然 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133-137
[7]嚴辰松 高航語用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21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