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命運動離不開水,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長河,水的底蘊和魅力不斷地被人們去豐富,水逐漸成為了一種文化的象征。水文化描繪出了水的底蘊,呈現(xiàn)出了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感,其飽含著豐富的道德因素和人文精神。本文通過解讀高中語文教材中關于文人墨客描繪水的素材,解讀水文化所蘊含的魅力與底蘊,從而使人們能夠更好地認識高中語文水文化教學價值,引導學生從文化內涵的角度去欣賞課本,養(yǎng)成培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的意識習慣,促進自身全面、健康、和諧地發(fā)展。
關鍵詞:水文化 教學價值 文化內涵 高中語文
前言
中華民族水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說,在整個中華文化的歷史長廊里,都能看見水的影子。自古以來水就被視為生命之源,為了健康長壽、豐衣足食,常有敬拜水神的習俗。隨著時代的進步,哲人們通過水獲得一些人生的啟示和豐富的靈感,文人以水賣弄風騷。對水的無限遐想、崇拜,感悟和眷戀,構成展現(xiàn)出了炎黃子孫與水的情結,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因此作為當代的學生有責任和義務去學習中華民族特色的水文化,同時教育界也應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工作。
一、高中教材中水文化的魅力與底蘊
在中國文學的歷史長廊里,水在文人筆下瞬間變成了一種傳達意象的媒介,它從本質上突出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審美觀,其美學底蘊深厚。細水長流是一種美,波濤洶涌是一種美;北國萬里雪飄,江南魚米水鄉(xiāng)。中國寬廣的大地上,處處都是使人們魂牽夢繞和詩人吟詩作賦的美地。
(一)水文化的生態(tài)魅力
文人的心境非常高深,他們可以捕捉到水的婀娜多姿,并能極盡描繪出水的底蘊,把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形成與水的情結傳承給后人。上下五千年,在文人的世界里處處存在水的身影。從波濤洶涌的大海到細水長流的小溪,從南方的水體現(xiàn)出來的婀娜多姿到北方水的狂放奔騰,從春季的綿綿細雨到冬季的雪花漫天,文人墨客用各種方式來表達的水魅力,從不感到厭倦。
(二)水文化的情感表達
在文人那里,水就是表達感情的媒介。歸家與水有關,漂泊與水有關。水見證朋友之間的友情,水見證男女之間愛情??v觀關于描繪水之美的優(yōu)秀作品,大部分佳作都是寓情于景,文人墨客借水來抒發(fā)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和人生感悟。
(三)水文化包含的哲學底蘊
水不僅承載著人類的情感,還蘊含著玄遠幽深的思想。如細水長流的江水蘊含著人生不斷地追求,洶涌澎湃的海水象征著人生道路上充滿了挫折,婀娜多姿的水象征著人生的溫柔多情。人水合一,透過水來向世人展示自我獨特的人格魅力和體現(xiàn)一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
二、高中語文水文化教學的必要性
對于學生來說,高中是一個成長的關鍵時期,與初中生相比,他們在各個方面己經(jīng)表現(xiàn)的足夠穩(wěn)定成熟。他們逐漸養(yǎng)成了獨立自主的意識,并開始以理性的思維來思考和解決問題。但是,他們還需要進一步變得穩(wěn)定和成熟。因此,他們可塑的空間還很大。作為教師的我們是教學的主體,我們要有效地、合理地運用教材素材,通過教材中的優(yōu)秀素材來感染學生,有效發(fā)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
三、高中語文水文化教學的價值
水,無論是綿綿細流的江水,還是波濤洶涌的海水,流動是它最基本的特點,使人們常常把人的精神世界與水世界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水的風格和態(tài)勢,來體現(xiàn)人們對精神文明的追求。水文化的精髓恰恰就在于此,也是人和諧發(fā)展的精神源泉。傳承、創(chuàng)造并形成人們新的行為模式,促進人類更加全面,更加健康,更加和諧地發(fā)展。
(一)水文化教學中對學生審美觀的培養(yǎng)
中華民族經(jīng)過幾千年的積淀與發(fā)展,已經(jīng)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審美觀,強調人與自然以及社會的和諧相處,所以,我們應該弘揚和繼承傳統(tǒng)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精華,如憂國愛民等思想,積極引導并培養(yǎng)他們形成健康的審美品格。
1 自然審美觀的回歸
古代的文人墨客以山水為媒介,來描繪山水的內涵和其本身所蘊含的魅力,將中華民族的特色文化描繪得淋漓盡致,正是通過這種描述,后人才能體驗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高中語文教材的素材大部分都是借景抒情的文學作品,以山水作為載體的抒情文章較多。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只注重訓練學生的寫作技巧,并未領悟其中的文化內涵,其表達的意境和精神并未有效地挖掘與弘揚。如高三教材對“山水與文化”的學習中,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通過對山水的直觀感受,引導學生親近山水,體會山水,或者通過實際的山水之間的體驗,去體會“人水合一”的境界。
2 審美情趣的追尋
古人認為山具有智慧,水具有靈性,水是生命之本,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也離不開水,誠然,山有了水的點綴,才會活靈活現(xiàn),才有生機。然而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環(huán)境的破壞日益嚴重,曾經(jīng)婀娜多姿的水世界,如今已經(jīng)變得面目全非。今天讀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感覺到的是陌生,那種地方在何處才可見到?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水這一媒介,加強培養(yǎng)學生愛護環(huán)境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使他們切實親身體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古代文人墨客的文學作品過程中,要學會反思,思考他們未來該怎樣行動才能更好地保護水資源。這樣的話,學生在喜歡和欣賞水的同時,在理智上也會添加一份珍惜。
(二)水文化教學過程中學生心智的發(fā)展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現(xiàn)代的年輕一代盲目地崇拜西方文化,對于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似乎出現(xiàn)了一些疲倦的現(xiàn)象。所以,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重視發(fā)展學生健康的心智,加強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并重視培養(yǎng)學生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管子曾說:“水者,何地,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寶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產(chǎn)生也?!?/p>
水以深厚的文化底蘊滋養(yǎng)著人類的心靈,對水的認識和感悟,使我們豁然開朗。使學生把外在的感受、內在的情感結合起來,走進它,領悟它。如果教師能夠采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就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獲得美的享受又能洗凈自己的心靈。走進課文中川流不息的潺潺流水,讓人有感于它的靈動;品味剛柔相濟,讓你身臨其境的感受水滴石穿的堅忍不拔和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在清澈的河水邊嬉戲打鬧,讓你見識到水的純潔無暇,心底也變得澄明;體會無處不在的水,讓你體會收獲,體會寬廣的胸懷與氣度。
四、結束語
關于描繪或間接涉及“水”的文章在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中一共有75篇,這充分體現(xiàn)出來了中華民族對水特有的情結和感悟。雖然教科書的內容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但把水的底蘊和魅力已經(jīng)描繪得淋漓盡致了。高中生通過對水的文化內涵的深入學習,以往的急躁與高傲已大大減弱,稚嫩的心靈從此多了一份成熟與穩(wěn)重,通過深刻的領悟水的精神,使他們自己對以往的行為進行重新審視,逐漸構建起健康的思維模式和健全的身心機智。參考文獻:
[1]梁歡 中華水文化初探[J],語文學刊,2007,02
[2]黃慶 古代愛情詩中的水意象繹論[J],重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05
[3]邵世榮 解讀古典詩詞中的“水”意象[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6,25
[4]徐聰 論高中語文教材新體系的構建[D],福建師范大學2001
[5]肖淑靜 高中語文教材助讀系統(tǒng)編寫與使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
[6]于苗苗 高中語文教材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選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