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guī)闳ツ莾骸愤@部小說中,歐茨再現(xiàn)了女大學生阿尼利亞在追尋友誼、親情和愛情的同時不斷受挫并最終醒悟達到自我完善和成熟的過程。
關(guān)鍵字:成長小說 追尋 頓悟 自我
引言
喬伊斯?卡羅?歐茨是世界文壇公認的著名小說家、戲劇家、評論家和詩人,曾多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被稱為“作家中的作家”“有著巴爾扎克式雄心”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以及“穿著裙子的福克納”?!段?guī)闳ツ莾骸肥菤W茨發(fā)表于2003年的一部長篇小說。講述一個孤獨的“內(nèi)向直覺型”的女大學生苦苦尋求,不斷碰壁,最終通過去看望生命垂危的父親獲得頓悟的故事。國內(nèi)學術(shù)界對這部作品的研究主要是從倫理學和女性體驗以及心理探索角度,討論女性自我身份的缺失和認同,小說中成長的主題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本文從成長小說的角度追蹤主人公的成長軌跡,反映主人公循著追尋——頓悟的線索的成長之路。
成長小說起源于德國,以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為代表,之后在歐洲特別是英國得以發(fā)展,隨后傳入美國。成長小說是“以敘述人物成長為主題的小說,通過對一個或幾個人成長經(jīng)歷的敘事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變化過程”Marcus經(jīng)過對諸多定義的研究后把成長小說歸納為兩種主要的模式,第一種是指年輕人從對外部世界的無知到獲得某種重要的認識;第二種把initiation解釋為重要的自我發(fā)現(xiàn),以及對生活和社會的重新調(diào)適。《我?guī)闳ツ莾骸穼儆诘诙N模式,文中的“我”從逃避現(xiàn)實到直面人生,逐漸懂得怎樣在這個復雜世界中生存。成長的旅程是孤獨的,阿尼利亞獨自驅(qū)車去看望本以為已經(jīng)去世多年的父親這一舉動使她頓悟,和父親和解標志著人生的新起點,對自我的新的認識和發(fā)現(xiàn)。
一、對友誼和親情的追尋
故事以第一人稱敘述,敘述者叫阿尼利亞,她的母親在她出生后十八個月便患癌癥去世了,從此她便生活在一個缺乏愛的家庭環(huán)境里。父親對她很疏遠,借口“搞建筑”,常年在外,很少回家。即使回來,也是行色匆匆。祖父母對她很嚴厲,認為是她害死了母親。三個哥哥年齡差距很大,最小的哥哥也比她大七歲,他們對她不冷不熱,漠視她的存在。這對一個成長中的少女來講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和缺失。在典型的成長小說中,主人公在缺少關(guān)愛、冷漠的家庭中長大,往往會把目光轉(zhuǎn)向外界,尋找愛的歸屬,這也是該文本符合成長小說特征的重要佐證之一。
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進入錫拉丘茲大學,在這里,她開始了自己的成長之旅,尋找溫暖和歸屬感——首先表現(xiàn)為對友誼的渴望。在卡帕聯(lián)誼會的姐妹邀請她加入時,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因為她堅信:“我知道,我將煥然一新”,但是,她的幻覺被現(xiàn)實無情地打碎了?!八齻兊纳罹拖裉自谒齻兩砩系牧硪患路T谀行悦媲?,她們的生活就是一臺精心準備的戲,一演就是好幾個小時。她們是如此狂熱的女演員,也許她們從未意識到自己是在演戲”。姐妹會里那些富小姐們只是指望這個貧窮但成績優(yōu)異的女孩幫助他們完成學期論文,絕不是出于姐妹友情而接納她。當她拒絕時,等待她的結(jié)局就是被踢出了姐妹會。主人公在這里沒有找到理想中的姐妹之情,更沒有得到應得的認可和尊重,幻想破滅,回歸現(xiàn)實,她認識到上層女性自私虛偽的真實面目。在困惑之后成長,認識到真正的友誼必然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之上。
在尋找友誼失敗后,主人公移情于卡帕聯(lián)誼會的英國籍舍監(jiān)塞耶夫人,幻想從她那里得到渴望已久的母愛。塞耶夫人如女皇般高高在上,維護著一些早已過時的繁文縟節(jié)和道德理念,但是,即便如此,依然讓主人公充滿崇拜和敬畏,主人公“似乎覺得塞耶夫人就是這幢房子里的母親——凡人的命運絕不會降臨在她身上,……另外,我更為迫切地想變得優(yōu)秀,或者說,想受到塞耶夫人和其他人的重視”。然而,這位普通的英國舍監(jiān)為了維持自己在大學中的利益和地位,對少數(shù)低年級學生尤其是弱勢女生極盡欺凌壓制;把意外進入她的臥室而發(fā)現(xiàn)了她是個酒中癮君子的阿尼利亞視為眼中釘,對其打擊和諷刺,甚至惡意誹謗,最后導致阿尼利亞被開除出卡帕姐妹會。在成長小說中,青少年的最終醒悟總是由一系列的困境和發(fā)現(xiàn)促成的,在這里,阿尼利亞認清了她的自私、虛偽和刻薄,重新認識了生活和大學這個小社會,從而重新認識了自我,進入了生活的新階段。
二、對愛情的追尋
在兩性關(guān)系中,阿尼利亞渴望并追求與戀人平等的幸福愛情。她理想的愛情觀是相愛的雙方自由、平等,不受任何種族、階層和年齡的限制。在阿尼利亞心目中,馬修斯是善于思考、才智過人的代表,是她崇拜的偶像,是她所追求的至善至美至純的愛情對象的化身。她被馬修斯吸引,甚至達到癡迷的程度。因為不被接受,主人公卑微地跪倒在愛人的面前,在愛情的追求中逆來順受。不幸的是,她的愛情夢寄托在一個不希望被人愛、也不想去愛別人的男人身上,一個不愿承擔任何責任,自私、自以為是的偽君子。以馬修斯為代表的哲學系學生“比較容易識別,因為都比較老成,一副倦容,胡子拉碴,頭發(fā)灰白,似乎為了探索真理,他們已奮斗了幾十年、幾個世紀。他們的臉就好像干旱的土地一樣,變得干癟”。馬修斯本人更是將人類的生存困境、人生的前途大計掛在嘴邊,而他自己卻連最起碼的道德底線都模糊不清。當女孩在整理房間時意外發(fā)現(xiàn)馬修斯已有家室,馬修斯發(fā)現(xiàn)后勃然大怒把她趕走了。虛榮,偽善、自私、逃避、自以為是成了馬修斯這名哲學系研究生的最好概括。事實證明,他并不具備比別人更高的精神境界和深厚學養(yǎng),他不過是個平凡的卑微的男人,孤獨、冷酷和“書生氣十足的眼鏡閃爍著惡毒的智慧之光”。
20世紀60年代,跨種族的婚戀是一種禁忌,白人與黑人的交往引來了無數(shù)白人羞辱的眼光,阿尼利亞絲毫不顧及外人的眼光,勇敢地做出自己的選擇,不愿違背自己的愛情觀。相反,在與阿尼利亞交往過程中,馬修斯無視女孩的付出,一直占據(jù)主導地位,他利用女孩子對他的膜拜而去肆意欺侮她,對她冷漠無理,似乎通過這個白人女孩向整個白人社會挑戰(zhàn)。小說中寫到他故意帶她去高檔餐廳就餐,目的只是讓別人看到她——一個白人女孩是他的情人。而事實上,他對她沒有任何情意可言,只是在利用她的純真感情,填補自己生活的空虛和孤獨,滿足虛榮感。這種不對等的戀愛關(guān)系注定要破滅,她的一場戀父情結(jié)般的愛情幻想就此完結(jié)。阿尼利亞的遭遇證明青少年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是對尚未成熟的女孩而言,成長是個人受歡迎的程度。這場戀愛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阿尼利亞的思想又收到了一次洗禮,逐漸成熟起來了。
三、對真正自我的頓悟
頓悟原本是基督教神學的一個術(shù)語,用來表示上帝在人間的顯靈,以昭示其現(xiàn)實存在,喬伊斯用它來指一種突然的穎悟。頓悟是成長小說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對文本中主人公的成長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邦D悟可能是一系列發(fā)現(xiàn)和感悟的組合,它由一系列的發(fā)現(xiàn)和一次重大的感悟組成”,《我?guī)闳ツ莾骸分?,主人公的頓悟也是由之前一再的失敗和在見父親最后一面時的突然的啟迪構(gòu)建而成的。
在經(jīng)歷了尋找友誼、親情和愛情失敗后,阿尼利亞回歸對真正自我的思考之中,在小說的第三部分“出路”里意外獲知父親病重即將離世的消息后,她獨自駕車趕到父親身邊,親身經(jīng)歷了父親的死亡。她在痛苦中反思自己的過去,梳理自己尋找自我身份的過程。關(guān)于成長的儀式,馬克斯說:“成長小說展示的是年輕主人公經(jīng)歷了某種切膚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變了自己的性格?;騼烧呒嬗?,這種改變使他擺脫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終把他引向了一個真實而復雜的成人世界。在成長小說中,儀式本身可有可無。但必須有證據(jù)顯示這種變化對主人公產(chǎn)生了永久的影響?!比铡E魅斯赣H的病重和去世讓她意外獲得了可能的“出路”,以此完成了自己對大學的幻想、與男性的移情和追求自我承認之間的定位,這種定位正是她所作出的成熟的選擇和思考。與病重的父親的最后一次會面并獲得和解在客觀上成為阿尼利亞的成長典禮,在此之后,她便能清晰地看待自己和自己前進的方向。小說最后,她在一個小城市為自己租了一間小屋子用來寫作。面對即將離世的父親,她衷心地表達了自己對未來描畫的藍圖:“我想寫一些美好的東西,我想寫一些能經(jīng)受時間考驗的東西,確切地說寫作并不是我一生生活的全部,爸爸,但我——我不能——當時我不能——沒有它就像——不能沒有夢,不能沒有呼吸!”以看出,在這里,作者筆下的女大學生最終找到了作為一個人在精神上完全自立的自我。對于生和死的思考,對于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自己的價值和自己的未來的思索,使得阿尼利亞終于可以從自卑消極的自我中擺脫出來,勇敢地追求屬于自己的生活。
在這部小說中,作家歐茨以犀利的眼光、尖銳的筆觸和細微玄妙的心理描寫再現(xiàn)了女大學生阿尼利亞在追求自我的完善、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進程中不斷受挫并最終醒悟達到自我完善和成熟的過程。女主人公在經(jīng)歷了追尋友誼、愛情和親情的磨難后,對自己、大學和社會的看法發(fā)生了變化,終于認清大學和那里的人們的真實面目,要想找到真正的自我不能靠別人,只能通過自身的抗爭、奮斗。獨立、平等、自尊是她所追尋的人生目標和價值取向。只有自我得到承認,才有可能得到別人乃至社會的承認。通過女主人公的成長經(jīng)歷,我們看到,一開始小說故事的主人公是對當時的世界很陌生,感到被漠視和痛苦,從陌生到困惑,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事件的考驗和磨練,在孜孜追尋而終不可得可替代的父愛、母愛和姐妹之情之后,主人公最終覺醒而頓悟,變得成熟。參考文獻:
[3]芮渝萍 美國成長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4]喬伊斯?卡羅爾?歐茨著,頤邵陽譯我?guī)闳ツ莾?,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