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就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chǎn)生力的作用,這個力就叫做彈力。
從彈力的定義中可知產(chǎn)生彈力的條件有二:一是兩個物體直接接觸;二是發(fā)生彈性形變。任何物體都能發(fā)生形變,不能發(fā)生形變的物體是不存在的,不過有些形變比較明顯,可以直接看出;但有些形變是微小的,我們?nèi)庋鄄灰子^察,這時判斷彈力的有無成了一個難點。針對此問題,一般我們采取“假設法”。
一、假設一
假設與研究對象接觸的物體不存在,看物體在該位置的運動狀態(tài)是否發(fā)生變化,若發(fā)生變化,則說明彈力存在;若沒變化,說明彈力不存在。
例1:如圖1所示,靜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均勻球體A緊貼著擋板B,這時圓球是否受到擋板的彈力作用?
圓球與擋板B均勻接觸,但是,擋板B是否有形變,用肉眼是無法觀察出來的,因此,擋板B是否對球有彈力作用,就成了一個難點。如果我們假設擋板B不存在,球在豎直方向的重力G和水平面對它的支持力的作用下,仍處于靜止狀態(tài),所以,擋板B對球無彈力作用。
二、假設二
假設與研究對象接觸的物體施加了彈力(或者沒施加彈力)。根據(jù)力的作用效果分析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再與實際狀態(tài)相比,是否有矛盾。若出現(xiàn)矛盾,則假設不正確,若兩者一致,則假設正確。
例2:如圖2所示,用繩子懸掛一質(zhì)量為m的球,使繩子保持在豎直方向上,并使球與光滑斜面接觸,小球是否受到斜面的彈力作用?
如果斜面對球有彈力作用,則這個彈力的方向一定是垂直于斜面向上,使球不能處于平衡狀態(tài)。所以斜面沒有彈力作用。
在前面的例1中,如果我們假設擋板B對球有彈力存在,則此時圓球在水平方向所受合力不為零,必定加速運動,與所給靜止狀態(tài)相互矛盾。說明圓球與擋板B雖接觸,但并不擠壓,所以,擋板B對球無彈力作用。
根據(jù)彈力的定義可知,彈力的方向與彈性形變的方向相反,看起來比較容易判斷,但具體應用起來,卻很難。常見支持物的彈力方向如下。
一是平板的彈力垂直板面指向被支持的物體,如圖3所示。
二是曲面的彈力垂直于曲面該處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體,如圖4所示。
三是支承點的彈力垂直于跟它接觸的平面(或曲面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體,如圖5所示。
四是繩索的彈力沿著繩子指向收縮的方向,如圖6所示。
(作者單位:海南省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