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政治制度史上的宰相制度,是皇帝制度與官僚制度的聯(lián)結點。宰相制度的形成、發(fā)展、完善、衰亡可以說是反映了中國古代皇權的不斷強大以及封建社會的發(fā)展狀況。
關鍵詞:宰相 宰相制度 中央集權 演變 規(guī)律分析
一、序言
宰相制度作為中央官僚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說它是聯(lián)結中央和地方的樞紐,伴隨了整個封建社會的形成、發(fā)展、完善、衰落和滅亡。
二、宰相制度的起源
宰相是百官之長,是輔佐君主“治國平天下”的宰臣。我國古代的宰相制度起源可追溯至殷周?!稌x書·職官志》說:“成湯居亳,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為之?!痹偃纭爸芄辔渫?,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1]在殷周時期,已經(jīng)有了宰相的萌芽。戰(zhàn)國以將,宰相制度逐步形成。例如戰(zhàn)國初年,魏文侯卜相,以其弟季成子為相,其后翟璜、李克、李悝等亦先后相魏[2]為韓相者有俠累、申不害[3]。這里的相、相國、相邦等皆是對宰輔的一種尊稱,并不是正式官名。丞相這個官稱當始置于秦國,“(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為左右丞相?!盵4]其后,燕有丞相栗腹。[5]《魏策》云:“三人皆將務以其國事魏而欲置丞相之璽?!痹紫嘀贫鹊恼酱_立卻是在秦朝。
三、宰相制度的沿革
1、秦漢時期——宰相制度的健全
秦始設丞相,三公九卿制形成,宰相制度正式確立,宰相成為中央行政體制的首腦。秦始皇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同為宰相,其中丞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6]是真正的宰相。丞相總領百官、協(xié)助皇帝處理政務,地位高,權力大。因此秦朝實行的是丞相制。
漢承秦制,西漢初置一丞相,后置左右丞相掌宰相之職。武帝時設位高職虛的大司馬,成帝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與丞相合成“三公”,同為宰相。尚書,只是少府的下屬機構。至此“政不任下,好置三公,事歸臺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7]尚書臺成為事實上相權的擁有者,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宰相。宰相制度得到不斷的發(fā)展。
2、魏晉南北朝時期----宰相制度的調整
曹魏時,尚書臺脫離少府,將辦事機構遷到宮外,由內(nèi)朝官轉變?yōu)橥獬?。尚書臺成為獨立的中央機構,并且成為“朝政之本”[8]尚書臺設尚書令一人、仆射一至二人為正副長官,“魏晉以下,任總機衡,事無大小,咸歸令仆?!盵9]尚書、中書、門下三省長官都通稱宰相,三省制已基本形成。此時的宰相制度由秦漢時期的獨相制發(fā)展為權力制約平衡的三省制。
3、隋唐時期----宰相制度的完善
隋自文帝以后,廢除三公府僚,在中央設立尚書、門下、內(nèi)史三省。然“隋代雖置三公,以官高不除。其秉國均者惟內(nèi)史納言,而尚書令無不統(tǒng),即不預機事,亦稱政本之地”[10]三省職權的界線劃分不清,但總的來說,隋中央的三省已有初步的分工:尚書省“事無不總”掌行政,是行政機構;內(nèi)史省“專典機密”掌制令,是決策機構;門下省“多所駁正”掌封駁,是審議機構。其中尚書省是中央權力的核心。
唐承隋制。唐高祖設尚書、中書、門下三省為宰相機構,且三省分工明確。唐太宗時采用加官制度,因非宰相不得入政事堂和三省長官“其品位即崇,不可輕易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而假以他名”[11]唐朝常以他官加“知政事”、“參預朝政”、“同掌機事”等非法定官名,讓他們?nèi)胝绿米h事。中唐以后只用“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個名號。加官制度發(fā)展到后來,包括三省長官在內(nèi),為宰相者必加“同三品”、“同平章事”,才可入政事堂,才是真宰相。
4、宋元時期———宰相制度的衰落
北宋沿襲唐代后期制度,設置中書、門下作為中樞機構的首腦官署和正副宰相集體處理政事的最高行政機構。其辦公地點設在宮中,稱為“政事堂”。宰相在宋代的職權是“佐天子,總百官,平庶政,事無不統(tǒng)”[12]元代又以中書省取代了尚書省,成為政務中樞, “凡軍國重事,無不由之”[13]元代中書省設置四個宰相職位:中書令、右、左丞相、平章政事。又設右丞、左丞作為宰相副手,稱為右、左轄。參知政事在其之下,亦做宰相副手,以上統(tǒng)稱宰執(zhí)??梢姡O置眾多官職以行宰相之事,宰相權力已不能與秦漢宰相同日而語。
5、明清時期———宰相制度的消亡
明初,仍以中書省為宰相機構,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殺中書省丞相胡惟庸,廢宰相,使六部直隸皇帝,并嚴令:“以后嗣君不許立丞相。”[14]至此,中國歷史上的宰相制度被廢除?;实郯l(fā)展殿閣輔助處理國事,朱棣時發(fā)展為內(nèi)閣,于是“閣權之重,偃然漢、唐宰輔”[15]內(nèi)閣對呈奏皇帝的奏章、文書具有擬旨權,即“票擬”,所擬建議供皇帝參考。因明朝宦官專權,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具有代皇帝的“批紅”權,內(nèi)閣權力受到牽制。
清初仿明朝舊制,設內(nèi)閣,與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共參國政。雍正時,建立軍機處,“軍機大臣,掌軍國大政,以贊機務”[16]。然軍機大臣并不是宰相。宰相是有它自己的辦事處所和發(fā)布政令的機構,而軍機大臣卻沒有。清史家趙翼指出:“承旨諸臣,亦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16]這說明宰相的權力消失殆盡,至此,宰相徹底消亡。
四、宰相制度演變規(guī)律
中國的宰相制度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有其內(nèi)在發(fā)展規(guī)律。
其一、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加強。從另一個側面表現(xiàn)出來為獨相制向群相制的發(fā)展演變。隋唐以前,宰相位高權重,隨著封建制度走向成熟,相權開始逐步削弱,皇權逐漸加強。明清雖置內(nèi)閣,但內(nèi)閣大臣權力早已大大削弱。
其二、內(nèi)朝官向外朝官轉化。“內(nèi)朝”是侍從皇帝的宮廷機構組織,“外朝”是以丞相為首的中央政府。內(nèi)朝官多是皇帝的近臣、外戚、秘書等人員。內(nèi)朝機構外朝化后,隨著權力的增大又必然會與君權產(chǎn)生矛盾沖突,宰相制度就在這種一次次的內(nèi)朝官轉化為外朝官的過程中發(fā)展演變。
其三、宰相的不可或缺性以及宰相職位的設置由實位轉向虛位。
五、宰相制度演變的原因
首先,君權與相權的矛盾成為宰相制度不斷演變的主要動力。第一、在君臣矛盾關系中,宰相一直處于首當其沖的特殊地位。第二、官僚行政組織本來就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tǒng),宰相由于其權力地位的特殊性,因此具有很好的組織能力必然會給君權造成巨大的威脅,君主為其自身利益勢必會削弱其職權。
其次,相權的演變也是由君主專制政體的本質屬性決定的。維護君權絕對性、獨占性、自私排他性是君主專制制度的應有之義。
最后,當然宰相制度的演變也是出于提高統(tǒng)治效益和質量,維護地主階級利益的需要。因此不得不對宰相制度進行一些改革。旨在用其所長或取長補短,使之相互配合,以保證、提高統(tǒng)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