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唐起,史學家對隋煬帝的評價,普遍是認為他是一千古暴君,并將他開運河、征高麗、巡幸東都視為隋亡的主要原因。本文根據(jù)《宮崎市定說隋煬帝——傳說的暴君和湮沒的史實》一文,從北魏末年的社會現(xiàn)實入手,通過對隋王室興衰的剖析,力求客觀地評價隋煬帝其人。
關(guān)鍵詞:宮崎市定 隋亡 隋煬帝 暴君
楊廣,隋的第二位皇帝,唐時謚為煬皇帝。是一位在正史、野史,以及文學作品中都頗為出名的荒淫暴君。王夫之說他是“逆廣”。但宮崎先生的《宮崎市定說隋煬帝——傳說的暴君和湮沒的史實》從一個更為宏觀的角度,去解析一個不同于以往呆板臉譜化的隋煬帝,使他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
《說隋煬帝》一書,并非真正意義上嚴謹?shù)膶W術(shù)性書籍,但宮崎先生通過大而化之的筆觸,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對隋煬帝和他本人所處的南北朝進行了準確的剖析,進一步解釋了以楊廣為代表的上層豪門子弟個性中的矛盾與沖突,揭示出時代的特色?!墩f隋煬帝》一書最成功之處,就在于它將隋煬帝個人的行為,拉回了一千四百年前的隋朝——或許時間還要更早些,在他還是北周貴戚子弟時——的時代背景下去對比,去尋求答案。如此就能得出一個更加骨肉豐滿的隋煬帝楊廣。張?zhí)m芳這樣勾勒他:“楊廣本人也不是一般的紈绔子弟,門第家世固然為他提供了奢侈豪華的優(yōu)越條件,但周隋時代復雜的政治風云,楊家先代的文治武功,將門之子所受到的各種熏陶,塑造了他十分復雜刁鉆的秉性:既有專擅威福、縱情聲色的欲望,又有飾情矯節(jié)、希望人稱道其賢明的虛榮心;既有一個花花公子的低級趣味,又有軍事統(tǒng)帥的風度和文武才干?!盵1]這種既相互關(guān)聯(lián)又相互矛盾的秉性,一直貫穿他人生的始末。
隋始于北周,北周源自西魏。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西魏、東魏。但無論是東、西魏,還是北魏,都是東漢末年,為避饑荒驅(qū)趕著牧馬和牛羊自東北南下的游牧民族的后裔,進入中原后在北方建立的王朝。東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建立北齊。后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權(quán)臣宇文護逼迫禪位于其侄宇文覺,宇文覺建北周。是時北齊占據(jù)包括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以及蘇北、皖北的廣闊富饒的黃河下游流域,無論是經(jīng)濟文化都較之“苦寒”的北周更為發(fā)達。但最終的結(jié)果卻是北齊于557年為北周所滅,究其緣由,可以用法國學者勒內(nèi)·格魯塞的經(jīng)典論調(diào)解釋,“來自草原深處的新的游牧部落、即饑餓的部落,將會出現(xiàn)在他的邊境上,把他們這位爆發(fā)的堂兄弟只看成是又一個塔吉克人或拓跋族人,即波斯人或中國人,他們重復著這種冒險,使他處于不利的地位”。[2]中原文明的強大,曾令世界嘆息。一個原本淳樸單純的游牧文明,被他剛剛征服的弱小的農(nóng)耕民族的繁華迷花了眼。于是他一邊蔑視著農(nóng)耕民族,一邊又忍不住為他的富庶繁華而傾倒。墮落,似乎是一開始就譜好的曲目。曾經(jīng)勵精圖治的北周在打敗了宿敵北齊之后,失去了外部強大敵人的威脅,失去了亡國的壓力,就只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北周也很快墮落了,成為他自己馬蹄下無數(shù)的失敗者一樣。北齊、北周,是個萬分精彩的時代,荒唐而且放蕩?!墩f隋煬帝》中數(shù)個少年天子荒淫無道的例子正是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大基調(diào)。人們舊有的信仰被打破,而新的社會倫理秩序又未及建立的特殊時代。再沒有更犀利的言語,一針見血的戳破時代的謊言,把真實的令人窒息般絕望的現(xiàn)實擺在后人眼前,哪怕已經(jīng)過去了上千年依然不曾褪色。那個時代造就了各種各樣的鬧劇,楊廣不是唯一的一個,也不是最后一個,但他握住了最終的權(quán)柄,于是他就成了整個時代浮華與矛盾的典范。
拋開時代,再看楊廣的家庭。歷史上姓獨孤的皇后有不少,但一提起獨孤皇后,就是指隋文帝楊堅的文獻皇后。就像有遼一代所有的皇后都姓蕭,但人談起蕭太后,就一定是說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承天太后。獨孤皇后是個很強勢的女人,性妒忌,不設(shè)三妃,其時多為文帝籌策,干預朝政,看法與文帝不謀而合,宮中稱為“二圣”。是否要篡位自立,楊堅也曾猶豫不決過,正是他的妻子獨孤氏巧妙的以“騎虎之勢”作比,徹底說服丈夫堅定從權(quán)臣到帝王的決心。另一方面,獨孤氏也導致了楊家兄弟的反目。“做父母的自私自利,經(jīng)常和自己的親族兄弟為一點小事互相憎恨、吵架內(nèi)斗不斷,為了獲得利益甚至不惜暗中加害他人?!盵3]“如此這樣的父母,又怎能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親兄弟之間要懂得互相謙讓,和睦相處。就算他們這樣要求,孩子們也做不到。孩子們耳濡目染已經(jīng)從行為方式里學會了父母的處事方式,何談謙虛忍讓!”[4]潛移默化成長的楊廣,一旦生出對兄長的太子位要取而代之的念頭,便輕易就忘卻過往淺薄的“兄友弟恭”和“仁義孝悌”,一旦兄長楊勇露出任何錯誤便窮追猛打,甚至不惜栽贓陷害,也要將兄長楊勇置于死地。令人震驚的是,在這場奪嫡的生死絞殺中,其母獨孤氏占據(jù)了頗大分量。同時親生的兩個兒子,獨孤氏為何會如此偏心,甚至不惜痛下殺手?答案是女人的嫉妒心?!秳蛑袊逄剖贰分羞@樣描述她,獨孤“皇后活像一個清教徒,有這變態(tài)的嫉妒心理;她不斷干預諸子的生活,他們稍微違背她的嚴格標準聚會遭到責難?!盵5]事實上,獨孤皇后對一夫一妻制的偏執(zhí),還被她從家庭延續(xù)到了廟堂?!耙姵考爸T王有妾孕者,必勸上斥之。”[6]包括她的大兒子,因被懷疑寵妾滅妻而遭到母親厭棄,最終被廢。一方面是把自己親自挑選的出生高貴的太子妃害死的長子楊勇,一方面是與正妃伉儷情深的次子楊廣;一面是越發(fā)不羈不得自己心意的長子楊勇,一面是舐犢情深對自己頗多孝順的次子楊廣,獨孤皇后心中的天平傾斜了。
一個過于強勢又手握大權(quán)的母親,讓身為次子的晉王楊廣早早就學會了察言觀色,投其所好,最終成就了他最終擠掉兄長,成為太子,君臨天下。楊廣性格中剛愎自用,過分偏執(zhí),大概也找到了答案——模仿和崇拜。他最終能擊倒嫡長子的太子兄長居上,除了強大的外援,楊廣本人較之兄長毫不遜色、甚至更加出色的才華和個人魅力才是父親最終決心更改繼承人根本原因。正史《隋書》和《北史》中對他少年時代的稍有些記載:“上美姿儀,少敏慧,高祖(即隋文帝楊堅)及后于諸子中特有所鐘愛。在周以高祖勛,封雁門郡公?!盵7]只寥寥二三十字,便勾勒出一個聰穎早慧,風姿俊秀的少年貴戚模樣,與后世諸多文學藝術(shù)作品中酒囊飯袋的想象差距頗大。
強勢的母親在楊廣個性形成方面曾起過做大作用,父親楊堅,也就是日后的隋文帝,則對楊廣的全部政治人生都舉足輕重。隋煬帝楊廣即位后,執(zhí)政也是基本都是沿襲自父親。但有趣的是,后者是有名的暴君,前者者卻是史籍資料中上難得的明君英主。呂思勉先生《隋唐五代史》一文開篇第一章第一節(jié)“文帝內(nèi)治”中,就明確表示了對文帝功績的贊譽:“隋文帝如何主也?曰:賢主也?!盵8]又言:“然實勤政愛民,尤有儉德?!彼逦牡墼诤笫朗穼W家心目中地位崇高的另一個具體表現(xiàn),就是他在為二十三年,國庫之豐盈前所未有。隋文帝在關(guān)中地區(qū)大修糧倉,儲存天下的財富,其儲存之豐,數(shù)量之巨,堪稱一絕。直到貞觀十一年(637年),馬周對唐太宗說:“隋家貯洛口倉,而李密因之;東京積布帛,王世充據(jù)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9]此時,距隋亡已過去二十余年,距隋結(jié)束的那個三百年動亂的南北朝也不過一甲子。隋朝作為一個結(jié)束了三百年動亂的王朝,當時是天下久經(jīng)戰(zhàn)火,兵疲民困,神州大地上一片凋敝,百業(yè)待興,正是新的帝國于民休養(yǎng),繁衍生息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大肆的聚集國家的財富,在全國修建無數(shù)裝滿吃不完的谷物和穿不完的綾羅綢緞的倉庫,哪怕水旱災害所造成的饑荒是否已經(jīng)蔓延到了眾多倉庫外面,寧可讓這些糧食發(fā)霉爛掉、被老鼠吃掉也不愿輕易開倉。這就是隱藏在豐饒的大隋帝國背后的殘酷,很真實,也很絕望。隋文帝用二十多的時間,就聚集了另后世無數(shù)王朝艷羨的豐饒庫藏,與其說是出于節(jié)儉,倒不如說是吝嗇。
隋亡國的理由很復雜。同樣二世而亡的中央帝國,秦帝國與隋王朝有著很多相似之處。秦因長城,阿旁宮,始皇陵亡國;隋征高麗,修馳道,通大運河。長城成為中原農(nóng)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的分界線,修長城也成了后世每朝每代必做的功課,至今八達嶺上仍然可見這一奇跡。隋大運河浙江余杭一段至今還在使用,同樣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隋煬帝在位十四年,無論是就宣傳大隋天威,還是在審閱他統(tǒng)御下的大好河山,都不遺余力的奮斗在第一線。三征高句麗,他幾乎都會親臨現(xiàn)場。前者耗費了無數(shù)人力財力,只得高句麗稱臣納貢的結(jié)果,后者更離譜,完全成全了他對自己統(tǒng)轄九年的江都魂牽夢繞的思念之情。但事實真就如此嗎?或者該問,隋煬帝耗盡國庫,舉國勞師動眾十余年,難道就只是為了成全他的面子和私情嗎?答案是不,至少不完全如此。三征高句麗并不單純只是為了攻打東北邊陲的彈丸效果,更多的是為了威懾北方的其他少數(shù)民族,為了展示中國的國力。誰也不曾忘記今日的隋,是建在昔日北魏的石基上,而北魏正是東北的游牧民族鮮卑的王朝。但戰(zhàn)爭的發(fā)展遠超過煬帝的估計,變得誰都無法為其買單。成者王侯,敗者賊。史官的筆,歷來都是犀利的幾近冷酷。在隋王朝這個龐大的國家機器面前,任何個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哪怕是封建國家的帝王。歷史的進程絕非某個特定人物的非凡表現(xiàn)可以左右。三征高句麗的戰(zhàn)爭,正是這樣一個典型代表?!叭魏螄业母呒壜殬I(yè)軍人卻想要發(fā)動戰(zhàn)爭?!盵10]尤其是隋從北周繼承來的武川鎮(zhèn)軍閥們,不但如歷朝歷代的高級職業(yè)軍人們般渴望戰(zhàn)爭,而且他們也能左右國家和帝王的一股強大的勢力。文帝時,就曾一度攻打過高句麗,煬帝時全面實行積極的對外政策,與隋東北方接壤的高句麗,自然就成了隋一個主要進攻的方向。煬帝過度膨脹的自信心,和朝中軍閥們的推波助瀾,締造了三征高句麗。大業(yè)七年,大業(yè)九年,大業(yè)十年。四年發(fā)動三場戰(zhàn)爭,終是將隋王朝推向崩潰。楊廣已是一個缺乏理智的賭徒,他企圖用更多的失敗試圖去挽回上一次的失敗,只能彌足深陷,終于輸光手中全部的籌碼:他的皇位,他楊家的萬里河山,和他自己的性命。書的最后,宮崎先生用足夠中肯客觀的筆,為煬帝的一生寫下了最后的評價:“隋煬帝是一位終結(jié)了南北朝混亂歷史、思想陳舊的天子。他用最陳舊的方法來維系權(quán)利,用陳舊的方法來運用權(quán)利,最后也是被人用陳舊的方法殺掉?!盵11]“煬”這以后人給予的謚號,有好色、無視禮教、背信棄義、遭人民反對、天理不容、欺壓百姓之意。好內(nèi)遠禮,謂之煬;去禮遠眾,謂之煬;逆天虐民,為之煬。
后世文人將隋煬帝與他的表親唐太宗比較,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這兩位歷史評價截然相反的帝王,無論在經(jīng)歷愛好甚至是性格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杜f唐書》:“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焙笕顺R赫鳛樘铺诘摹扮R子”,但唐太宗的鏡子何止一面?隋煬帝也是唐太宗時刻懸掛于頭頂?shù)倪_摩克利斯之劍。李世民因親身經(jīng)歷過隋朝末年農(nóng)民起義,他把人民比做水,君主比做舟,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警惕自己。隋煬帝和唐太宗不是平行不相干的身影,而是彼此于水中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