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族禁忌語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禁忌語涉及人們?nèi)粘I畹姆椒矫婷?,其中,由人們趨吉避兇心理而產(chǎn)生的兇禍禁忌語,深受中國傳統(tǒng)道家文化的影響,體現(xiàn)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折射出漢民族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
關(guān)鍵詞:兇禍禁忌語 道家文化 影響
語言禁忌是語言靈物崇拜的結(jié)果。語言本來是勞動創(chuàng)造并與勞動生產(chǎn)一起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社會交際工具。但是在對自然現(xiàn)象和自然力不理解的環(huán)境里,語言往往和某些自然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或者同某些自然力給人類的福禍聯(lián)系起來。這樣,語言就被賦予了一種它本身沒有的、超人的感覺和超人的力量。語言成了禍福的根源,誰要是得罪這個根源,誰就會得到加倍的懲罰;反之,誰要是討好這個根源,誰就會得到庇護和保佑。這就自然而然地導(dǎo)致了語言的禁忌和靈物崇拜。
在中國,“禁忌”一詞的出現(xiàn)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漢書·藝文志·陰陽家》就有“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于小數(shù),舍人事而任鬼神?!钡挠涊d。王符在《潛夫論·忠貴》云:“貴戚懼家之不吉而聚諸令名,懼門之不堅而為鐵樞,卒其所以敗者,非苦禁忌少而門樞朽也,??喑缲斬浂序溬?,虐百姓而失民心爾?!?應(yīng)劭 《風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今俗間多有禁忌,生三子者、五月生者,以為妨害父母,服中子犯禮傷孝,莫肯收舉?!薄逗鬂h書·郎顗傳》:“臣生長草野,不曉禁忌,披露肝膽,書不擇言?!边@里的“禁忌”都是指禁止、忌諱、避忌的意思。
漢語禁忌語是一種極具中華傳統(tǒng)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的語言行為,其中,源于人們趨利避害、避兇就吉的兇禍禁忌語,在傳統(tǒng)文化、宗教信仰和地域風俗等因素的影響下,體現(xiàn)了漢民族探尋生命意義、向往幸福祥和的心理。
一、兇禍禁忌語
在人類生活中,生死攸關(guān)的事情乃是人生要事。民間有“好話不靈壞話靈”“說兇即兇,說禍即禍”的畏懼心理。人們認為說出某個不吉利、不祥的字眼,不吉利不祥就會降臨到自己身上。于是,人們在趨利避害的心理作用下,往往不愿說出那些不吉利、不祥的字詞,從而產(chǎn)生了兇禍禁忌語。
漢語兇禍禁忌語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字詞本身帶有兇意,通常與生、老、病、死有關(guān);二是字詞本身沒有兇意,但是字詞讀音與兇禍字詞讀音相似或相近,而被人們認為是兇禍詞語。
(一)本有“兇”意
1.關(guān)于“死”的兇禍禁忌語
《說文解字》中“死”字的解釋是:“死,民之卒事也?!薄读凶印ぬ烊稹吩啤八勒?,人之終也。”在兇禍禁忌語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死”字。死亡是人們都必須面臨的,雖然死亡是人們的最終歸宿,但在日常生活的語言交往中,人們還是十分忌諱談及它。在《漢語委婉語辭典》(張拱貴,1996)中,收錄的對“死”的委婉說法多達四百多種。
以古代帝王為例。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帝王具有崇高無上的地位,是威嚴無比的,享有種種的特權(quán),甚至連“死”也有自己的專稱?!氨馈痹瓉硎侵干搅甑顾囊馑?,古時候人們把這個“崩”字用于表達帝王的死亡,其實質(zhì)上是把帝王比作江山的頂梁巨柱。帝王的死,就如同國家頂梁柱倒坍,仿佛整個國家要面臨山崩地裂的場景,由此看來帝王之死是不容小覷的。關(guān)于帝王死亡,也有“晏駕”這一諱稱。意思是帝王不出早朝,只是由于他的車駕出來晚了。這是對帝王之死的另一種假托之詞。帝王之死,除了“崩”、“晏駕”外,還有“千秋”、“百歲”、“賓天”、“升遐”、“大行”、“登避”等。
死有重于泰山,輕于鴻毛。根據(jù)死亡價值的不同,其表達也有所不同。一是褒義的表達。為正義事業(yè)而死叫“舍生取義”、“英勇就義”,為國家和人民而死叫“獻身”、“犧牲”、“捐軀”、“殉國”、“殉職”等,通過這類婉稱來表達我們對光榮犧牲的英雄們深深的敬意和真切地哀悼。二是貶義的表達。如“橫死”、“槍斃”、“完蛋”等等,給人一種滑稽的感覺。根據(jù)其死亡明目不同,可以以其特殊意義來表達,死于意外事故叫“遇難”,年幼而亡叫做“夭折”。生病而死叫“病故”,年老在家安然而故叫“壽終正寢”,被尊敬的人死去叫“與世長辭”、“心臟停止了跳動”、“停止了呼吸”,馬列主義者去世叫“去見馬克思”。不同信仰的人的死也有不同的委婉說法。佛教把死改稱為“圓寂”、“涅般”;道教徒之死則用“蟬蛻”、“羽化”、“騎鶴”等等。
平時與死亡、喪葬相關(guān)的事,也忌諱提及,以免引起不好的聯(lián)想。比如民間忌諱說\"棺材\",要說成\"財(材)\"、\"壽材\"、\"壽器\"等等。殯葬時棺材進門要說\"官(棺)也來,財(材)也來,財丁(材釘)兩旺一齊來\"等等吉語,以破不祥。
2.關(guān)于“病”的兇禍禁忌語
《說文解字》中,段玉裁注“病,疾加也?!辈∨c疾相對,“病”是身體內(nèi)患,而“疾”是身體外患。古漢語中“病”為重病,“疾”為小病。古代醫(yī)療水平低下,人們?nèi)羰巧×?,就如同將要面臨生與死的挑戰(zhàn),病與死亡是密切相關(guān)的,所以忌諱說“病”字。由于人們對生病的原因不了解,主觀地總結(jié)為病人犯病是觸犯神明,或者是鬼怪纏身,因果報應(yīng)等等。因此對危及生命安全的疾病是非常害怕、恐懼的,甚至連疾病的名稱也是非常害怕而不愿提及,常以“抱恙”、“欠安”、“負薪”等來代替。如《禮記·曲禮》云:“君使士射,不能,則辭以疾,言曰:‘某有負薪之憂?!?《孔疏》云:“不直云疾而云負薪者,若直云疾,則以傲慢,故陳疾之所由,明非假也。”
到了現(xiàn)代,疾病對人類的威脅降低了,但是人們還是忌諱說“病”,常用“不新鮮”、“懶意”、“著力過了”等代替。因“病”字的忌諱,順帶忌諱了生病所必須吃的“藥”,不說“開藥方”,而說“開丹底”;不說“吃藥”而說“吃好茶”。
“死”字以及由其衍生的“病”字這兩個較為突出的兇禍禁忌語代表,讓我們看到了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民俗習(xí)慣、思維方式,帶有濃厚的中國氣息。
(二)諧音帶“兇”
1.數(shù)字諧音
在我國,有以諧數(shù)字之音取義作為數(shù)字崇拜或禁忌的根據(jù)。
數(shù)字“四”與“死”字諧音,因此被人們當成是不吉利的數(shù)字。在生活中,人們的電話號碼、車牌號、門牌號等等都不喜歡使用含有數(shù)字“四”或者以數(shù)字“四”結(jié)尾的號碼,害怕它會給自己帶來不祥、招致禍端。
2.詞語諧音
由于漢字的表意性和漢語中存在大量地諧音詞,中國人判斷吉兇休咎尤為注重語詞的音義聯(lián)系,許多禁忌就是因語詞諧音相關(guān)而引起的。
給人祝壽送禮時,忌諱送“鐘”,怕讓人聯(lián)想到“送終”。忌諱送手巾,俗語有“送巾,斷根”、“送巾,離根”,且在喪俗中有以送手巾表與死者“斷絕”往來的習(xí)俗。忌諱送扇子,有“送扇,無相見”的說法。探望病人時,忌諱送“劍蘭”、“茉莉”,“劍蘭”讓人聯(lián)想到這次探望后,往后再相見就難了;“茉莉”與“沒利”、“末利”諧音;更忌諱送“梅花”,害怕給病者帶來“霉運”,被視為“倒霉”、“不吉利”的花卉,因此梅花是探病送禮的禁忌。
在船上,最忌諱“翻、沉、破、住、離、散、倒”等字眼?!胺弊謺屓寺?lián)想到“翻船”,危及船上人員的生命安全。所以人們小心翼翼地避忌。把船上的“帆布”稱為“抹布”。船上的鍋碗瓢盆都不允許倒過來放置,若是反過來放置,船也會跟著反過來。
不管是本身帶有兇禍意味的字詞,還是讀音與兇禍字詞相同、相似的詞語,都是因為人們認識水平低下,又長期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縛,渴望趨利避害思想驅(qū)動下所做出的積極反映,以求得心理安慰。
二、兇禍禁忌語與道家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對語言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美國語言學(xué)家沃爾夫·薩丕爾(Edward Sapir)指出:“語言背后是有東西的。而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xí)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p>
道家是我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xué)派之一,是中國三大文化之一。西漢時期,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曾開創(chuàng)了歷史有名的“文景之治”,可見道家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漢語兇禍禁忌語作為一種特殊而又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它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根植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因而不可避免地受到道家文化的影響。
道家提倡與自然和諧相處。道家始祖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最根本就是自然。道家文化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上的,認為人與自然萬物之間存在某種共同的源頭。道家文化所闡發(fā)的“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思想,使人們對于危害自身生命、生活中種種外力的恐懼找到了精神寄托。人們把希望寄托于某種超自然的力量,來幫助自己趨利避害。正是這種精神寄托,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各式各樣的迷信觀念和心理暗示,并且愿意相信、依靠這種力量,將自己生活中的吉兇、禍福、生死等寄托于此。
兇禍禁忌語與人的生、老、病、死息息相關(guān),“死亡”的禁忌語是最普遍而又最重要的一部分。死亡是人類自身最大的困惑,是古今中外所有文化不能回避的問題。中華文化在其發(fā)展中形成了特定的富有中國特色的死亡禁忌的傳統(tǒng),其中,道家擴展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生死思維,其死亡觀極富超越色彩,對華夏民族的死亡心理影響深遠。從對死亡的兇禍禁忌語的表達中,我們不難看出人們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受到了道家文化的影響。
老子在論及世人之生死走向時指出:“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老子》第50章)”本來個體生命中,生死各占三分,有些人為了求生卻步入死地,反而使死的因素增加了三分。莊子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相關(guān)思想,他說:“反者,道之動”,死是生之反,生死交替是自然之理,若違自然之性過分益生,反而會招致死亡,明確“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保ā肚f子·大宗師》)完全把個體生命與自然現(xiàn)象融合為一,認為生死乃自然發(fā)生過程,從而讓道家生死觀帶有濃厚的自然價值色彩。在莊子看來,生命的產(chǎn)生是從無到有的一種生化過程,是一個本原的展現(xiàn)。生是假借,為一氣之流變,“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莊子·知北游》),隨著氣的聚散生死不斷交替變化,生和死本質(zhì)同體。因此,道家認為死亡只是“氣散”、“物化”、“委化”、“蛻化”、“遁化”、“化去”等自然轉(zhuǎn)化的過程?!皻w真”、“返真元”實則是將死亡看作是一種回歸,死后又重新融入大自然的思想。這一系列對待死亡的豁達態(tài)度體現(xiàn)出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半x開”和“歸去”是中華民族對“死亡”所持有的一種“知天命”的心理。雖然極度害怕死亡,但同時也清楚地認識到人死就是離開現(xiàn)有的一切,回歸自然,兇禍禁忌語中的“謝世、辭世”等反映了這種觀念,而兇禍禁忌語中的“歸土、歸天”等則表達死亡只是回到人類最終的家園——自然。
世間萬物的變化都是循環(huán)往復(fù),不需要過于執(zhí)著。人們對于兇禍禁忌的信仰,要持有“適中”、“坦然”的態(tài)度,“順其自然”才是真正的“道”。
結(jié)語:
漢語禁忌語與中國文化本為同根生,互為因果,只有在中國特殊的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中才能更好地認識和掌握漢語禁忌語。深受道家文化影響的兇禍禁忌語,表現(xiàn)了人們對生、老、病、死的超脫豁達的態(tài)度。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禁忌語地深入認識,有利于人們端正對待兇禍禁忌語的心態(tài),為人們的日常語言交往發(fā)揮調(diào)節(ji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