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含蓄”是中國古典美學和詩學的核心范疇之一。是提高作品藝術性的最不應被忽視的重要的基本藝術規(guī)律之一。影視作品中我們要充分運用這一規(guī)律來指導我們的創(chuàng)作。電影與電視是畫面和聲音的復合藝術。不能過分重視畫面,而忽略對聲音的設計,以至影響了視聽藝術的完整性。
關鍵詞:含蓄 聲音 意境 含蓄美
何為“含蓄”二字? “含,銜也;蓄,積也。含虛而蓄實。[1] “含蓄”就是實與虛、有與無、顯與隱、言與無言、有限與無限、局部與整體、……的矛盾與統(tǒng)一。中國藝術趨向于體驗其靜態(tài)的“統(tǒng)一”,追求心靈的釋放和自由感。
“含蓄”是中國古典美學和詩學的核心范疇之一。它既是漢語詩歌的一種美學風格,也是一種美學形態(tài);不僅如此,中國古典詩歌的其它美學類型、美學風格也大都要求含蓄。不把話說絕,不把意思表達盡,一切都在調(diào)動鑒賞者的主動性,藝術不僅僅是現(xiàn)成的作品,它是有待于鑒賞者來填補的空白。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才是人們追求的目標。說白了,說明了就不美。美的體驗應是一種悠長的回味,美的表現(xiàn)應該是一種表面上不聲張的創(chuàng)造。所以含蓄是提高作品藝術性的最不應被忽視的重要的基本藝術規(guī)律之一。
電影與電視是畫面和聲音的復合藝術。不能過分重視畫面,而忽略對聲音的設計,以至影響了視聽藝術的完整性。
聲音在影視中可分為三種:人聲、音響、音樂。他們在影視中也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也可豐富作品的內(nèi)涵和外延,產(chǎn)生含蓄的美。
所謂人聲,主要是指由語言(如對白、旁白、獨白等)構成的具有理性內(nèi)容的聲音。語言是自我表達和人際交往的主要形式和工具。在影視中,精辟的語言的運用也會產(chǎn)生含蓄的美。下面我就簡單進行一些分析。
一、人聲
語言是有表情的
在影視表演中,人物的喜怒哀樂都可以從話語中聽出來。俗話說“聽話聽音”。這“音”就是寓意語言的表情。比如《新上海灘》中馮先生,他的話說出來擲地有聲,對手下人說話和對程程說話就截然不一樣。對稱程的話中可以聽到他對女兒的愛意和疼愛。電影理論家巴拉茲在《電影美學》中指出:“人的語言不僅是講給某些聽眾的進度報告,而且也是他們情緒的一種自然的表現(xiàn)。”語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元素,它能準確的體現(xiàn)人物的文化素質(zhì)和性格特征,語言的表情更能開掘出人物內(nèi)心活動的微妙變化。
語言的弦外之音
按照常規(guī)的解釋,出自人口的話語才能算作語言。但是,人們最想聽的、也是最耐人尋味的卻是那些聽不見的語言,也就是潛臺詞,也可以解釋為語言的弦外之音。弦外之音,內(nèi)涵豐富,別有所指,它更真、更深、更耐人琢磨。
在《大校的女兒》里彭澄在西藏的時候作了一首詩:《墓地里只有一個她》。
這首詩很美,表達了一個女兵在西藏想報效祖國的壯志。傳說在那片墓地里全是男同志,這些支藏的女兵在說自己犧牲時是怎樣的情形,在這樣的背景下彭澄作了這樣一首詩,表達了自己對先烈的敬仰和懷念,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報效祖國的決心,哪怕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反映出了在和平年代軍人的偉大和無私,從而讓人在心底不覺產(chǎn)生出一種由衷的對軍人的敬意。在整部電視劇中,以小見大,折射出劇作者的立意和審美理想。
二、音響與音樂
在電影理論家認為,電影音響在強化電影空間的深度感和廣度延伸(即由畫內(nèi)空間向畫外空間拓展)方面的作用,以及電影音響在由營造現(xiàn)實空間的氣氛、表明敘事空間的特征,以及提示由現(xiàn)實空間(直覺空間)拓展到意識空間(幻覺空間)或在意識空間保留現(xiàn)實空間的某些特征等方面所起的極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音樂也將提高和增強整部影片的節(jié)奏感。
1.擴展畫外空間
無論是電影銀幕,還是電視銀幕,都要受到四周邊框的制約。畫面的形象只能止于畫框的邊緣,畫框之外的事物就看不到了。聲音則不受畫框的限制,銀幕上沒有的形象發(fā)出的聲音照樣可以出現(xiàn),觀眾也不會感到突兀。
2.營造氣氛和渲染情緒
通過對音響的獨特設計和運用,可以增強對環(huán)境氣氛和人物情緒的渲染,并將其提升到飽和狀態(tài),加大音響的能力,令觀眾參與其中,為之激動、感奮,或為之悲痛、落淚,以達到更高層次的審美境界。
在影片《太陽照常升起》中,姜文和一群孩子在山里瘋跑,打獵的場景,我認為這一段音響處理的很好,在美麗的畫面中,傳來孩子天籟般的笑聲,槍聲。在電影中我從來沒有聽過如此好聽、動人的槍聲。那種槍聲好像是大夏天吃了9副檳榔順氣丸,爽,爽,除了爽還是爽。伴著他們的腳步聲還傳來了類似于《鬼子來了》里的背景樂,很有節(jié)奏,正好配上孩子們的高興的腳步。給人一種他們就是這山上可愛的強盜。愉悅之情無法言表。
3.開掘意境
有些導演對影片意境的開發(fā),常常注重畫面的表現(xiàn)力,而忽視聲音這一表現(xiàn)手段與之相匹配。其實對聲音運用得當,和畫面配置貼切,則可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達到更為理想的境界。
在意大利著名導演費里尼拍攝的影片《卡比利亞之夜》中對結尾場面的處理,就是運用音響,通過樂器聲、歌唱聲、歡笑聲、呼叫聲、車聲、人聲,混合成一股交響的熱浪,撞擊著心灰意冷、已經(jīng)身臨絕境的卡比利亞的心靈。
4.寂靜
貝拉.巴拉茲在《電影美學》中指出:“靜也是一種聲音效果,但這只是在能聽到聲音的情況下才如此。表現(xiàn)靜是有聲片最獨特的戲劇性效果”。
這種寂靜聲音的運用也會給作品帶來非凡的意境。同時運用恰當也能體現(xiàn)作者的心境。在這里就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美學效果。在霍建起導演的《暖》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安靜的處理。暖用小武生送給她的小鏡子照著吃桑葉的蠶,小鏡子晃來晃去,一會兒又照照自己害羞的笑了。此時四周很安靜,只有外面的雨滴聲。顯得很愜意,也反映出暖此時心里美好的回憶和對未來的美好暢想。在井和去暖家的那場戲中,也是幾乎沒有聲音。沒有對話、沒有音樂。也正是這樣的處理,作者巧妙的表現(xiàn)出來三人見面時的彼此的不自然和尷尬。同時這樣處理也是符合實際的,啞巴的世界里沒有聲音,和他一起生活的暖和孩子也都習慣了無聲的世界。井和的突然到來,各自也都不知道說些什么。安靜在此時是最好的表現(xiàn)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