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系統是由若干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構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論是研究系統的一般模式、結構、規(guī)律的科學。創(chuàng)新是音樂發(fā)展的原動力。隨著社會發(fā)展的多元化,手風琴藝術的發(fā)展也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zhàn)。要保持其生命力,我們就必須不斷加強系統理論知識學習并在創(chuàng)新中謀求發(fā)展。
關鍵詞:手風琴 系統理論 創(chuàng)新
一、手風琴系統理論知識
在手風琴系統理論科學中,系統與要素,結構與功能,系統與環(huán)境等概念是非常重要的,面對手風琴的“教”與“學”,我們將重點說下手風琴授課系統理論。
1、系統與要素。
要素是系統的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手風琴授課作為一種系統化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教學,學生是必不可缺少的要素成份。他們之間關系是相互對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
2、結構與功能。
系統的整體還是要取決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即為系統的結構。授課過程中要有科學的教學結構作為指導,只有準確地掌握和運用,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倆者之間的關系是統一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3、系統與環(huán)境。
環(huán)境是系統存在的依據,系統是一定環(huán)境中的系統,系統化和環(huán)境化結合是上好手風琴課的必要基礎。在授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環(huán)境的變化,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適當做出相應變化。
二、手風琴課堂教學的整體層面
我們運用系統科學可以取出教學系統的核心——課堂系統。系統論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對手風琴教學同樣也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
手風琴教學作為整體,它是由要素構成的,并且這些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密不可分。要素主要包括:教師、學生、教學場所、教材和教學器具等,它們各自也是系統,其結構比較單一、簡單。我們要對這些子系統加以研究、剖析進而認識功能,同時也是研究手風琴教學的重要工作。
1、教師系統
教師是教育工作的組織者、領導者,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準備階段是課堂教學的先導,應該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教師應注意知識內容的連貫性,在設定教學目的和任務時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歸類總結并做好準備為下節(jié)課,在整體上體現出知識的連貫性。另外,教師需要密切注意學生的回課質量。教師在課堂中要仔細觀察學生的表情、動作,并思考他們的思想,并依據隨時出現的特殊情況,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以達到雙方共同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
2、學生系統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的學習活動就是對教師傳授知識信息的接收、處理和反饋三個步驟。教師應該盡自己最大能力使學生最大限度的學到知識,學生通過對其的分析和掌握,在特定的時間內把對知識的理解及時反饋給教師,雙方積極配合以提高教學的高效率。
3、教學場所
由于手風琴自身可以隨時隨地移動的特點,因此,課堂教學也有不同的形式,地點設置也是不同的。例如:一般情況下都是一對一的小課授課形式在專用的琴房;小組課,一般是3-5名學生在較大的琴房上課;集體課,則是學生人數較多一般都在大教室一起上課。這就要求教師根據不同授課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設備,以實現我們教學的最優(yōu)效果。
4、教學器材
教學器材也是教課過程中的必備基礎。在我們手風琴教學過程中,有時候教師會借助手風琴或節(jié)拍器為學生演奏正確的演奏方式,包括節(jié)奏、樂譜、感情處理等。這些都是教師通過借助教學器材讓學生對樂譜的書面表達和樂曲的感情處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教師、學生、教學場所和教學器材雖各自都是主體,但它們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當融為一個整體時,才能把整個教學質量發(fā)揮到最大化。
二、手風琴的發(fā)展更需要創(chuàng)新
音樂創(chuàng)作根結底還是來源于生活。隨著音樂理論的進一步完善與發(fā)展,給音符注入符合時代特點的新活力,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1、勇敢跨出創(chuàng)新第一步
目前,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國際手風琴活動也是日益繁多。希什金、謝苗諾夫、皮亞佐拉等一批世界頂尖的手風琴演奏家、教育家們多次來到中國,他們驚嘆手風琴在中國的學習者規(guī)模之大、數量之多。但是,中國手風琴的發(fā)展與世界領先水平差距非常遠,主要原因還是我們沒有與世界頂尖水平的交流與學習的機會,致使我們手風琴的發(fā)張水平處于一個停滯狀態(tài)。
2、努力來提升手風琴演奏者的內涵
就目前我們中國手風琴的發(fā)展,普通大學的手風琴學者和音樂學院的手風琴學者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各個學校之間的互相交流也太少,這樣也會使他們安逸于自己狹小的空間而忘卻了對手們正在積極努力地練習。因此,無論是演奏還是教學,我們要盡可能地要把目光放長遠。對演奏者來說,要對音樂有融會貫通地能力來詮釋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其次,手風琴演奏不能光看重“奏”而忽略“演”,這是中國手風琴普及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白唷笔腔A,“演”是提升,教師們不能只注重傳授手風琴的技術而忽略了對學生們表現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的目的是學習和借鑒其他藝術來提高自身的藝術鑒賞力和綜合素養(yǎng),從而提高演奏者自身的藝術感染力和內涵修養(yǎng)。
3、原創(chuàng)是手風琴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
近年來,通過國家間手風琴活動的頻繁交流,我們通過各種途徑得到了不少國外樂譜,老師們通過不斷的努力研究,結合中國的的民族特色,改編了具有強烈民族特色的作品,例如:《京劇臉譜》、《二泉映月》等。當老師給我們這些作品讓我們演奏時,真的感覺是中國的博大文化氣息圍繞在我們的身邊,廣大群眾也會很容易接受,會覺得很有感染力。但是參加國際、國內重大手風琴比賽的中國選手選用的原創(chuàng)手風琴樂曲卻很少,也許是一種懼怕感,覺得自己創(chuàng)作的風格評委不會喜歡,其實我們是要自信,自信至少可以使我們獲得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另外的我們就是要依據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好好用心去演奏與表現出來。否則,我們只能永遠跟在別人后面跑。當然,不想落后就要努力爭取創(chuàng)新,走出具有我們自己國家特色的手風琴發(fā)展的道路。
總而言之,要想把我們的手風琴教學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我們就要把系統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并發(fā)揮我們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與能動性,開拓他們的思維能力,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將我們的手風琴教育事業(yè)發(fā)揚光大并推向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