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教學一半是教學,一半是藝術。確實,語文教學需要“教學藝術”。所謂“教學藝術”,對教師而言,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種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去創(chuàng)造的“導演”藝術。其中較有效的方法莫過于“趣味課堂法”,它使枯燥單調(diào)的語文課堂變得有聲有色。
一、導語激趣
好的導語像磁石,能把人們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攏過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導入時,先拋“磚”,以引“玉”,便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特級教師于漪要求授課開始要“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下子就把學生的心抓住。如《論語六則》這節(jié)課的導語筆者這樣說:“火之光、電之光,能照亮世間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精神世界。誰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呢?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了全世界最偉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頓、哥白尼……誰知道這十位思想家誰排在第一位?他就是我們中國的孔夫子。”這么一說,立刻引起了學生們學《論語六則》的興趣。
二、情感激趣
情感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作者緣情而發(fā),把自己強烈的情感演變?yōu)槲淖?。因此,激發(fā)情感必須披文入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傳遞出來的感情。葉圣陶先生說:“凡是出色的文藝作品,語言文字必須是作者有趣的最貼合的符號?!弊x者若不能透徹地了解文字的意義,那么就是只看見徒有跡象而死板的符號,又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師應善于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讓學生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chǎn)生共鳴。如《賣炭翁》中的那句“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分析這句時,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賣炭翁穿得很單薄,為什么還希望天氣更寒冷些呢?這不矛盾嗎?衣單思暖,人之常情呀!為什么呢?因為賣炭老人希望天寒能賣上好價錢,否則,不要說生活無著落,就連買件單薄衣裳的指望也會落空的。這樣一啟發(fā),學生就能理解老人這種矛盾的心理蘊含著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由此,就激發(fā)了學生對賣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和對當時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
三、懸念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說里,往往在情節(jié)向前推進時,中途打一個結,讓它暫時掛起,讓讀者產(chǎn)生一個期待的心境。用“且聽下回分解”的懸念來吸引讀者往下看,這是啟發(fā)式教學一個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課中,作者朱自清在開篇寫道:“我與父親不見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敝v到此處,教師適時啟發(fā):為什么不能忘記的是父親的背影呢?這就給學生造成一個懸念。接著教師提問:一般作品描繪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學生討論明確:人表情最豐富的部位應該是面部,應著力于面部神情的描繪,這是文學作品慣有的手法;而《背影》這篇課文,為什么對人物的“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致的刻畫呢?教師引導學生在討論中逐步領悟這里描寫的“背影”是進入老境“頹唐”父親的背影,它是父親飽經(jīng)憂患、半生潦倒的一個印記。父親在家境慘淡、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勞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地爬過鐵路為兒子買桔子。這“背影”表現(xiàn)出父親對兒子真摯的愛,“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別中給兒子烙下的一個深刻、不可磨滅的印象。如果還是囿于描繪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寫“背影”那樣,讓人有看下去的強烈欲望。
四、游戲激趣
中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好勝心理強,競賽能讓他們大腦某些部分緊張,并迅速進入“十萬火急”的狀態(tài)。尤其是在比賽游戲中,他們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表現(xiàn)更為激烈。筆者在運用比賽游戲激趣法時,一般采用課本劇表演。如《核舟記》第三段要求學生背誦,只聽老師講一遍課文,背起來恐怕困難不小。筆者便請了三位學生上臺分角色表演:一為東坡,一為佛印,一為魯直。臺下的觀眾一邊看著小演員們排位置、擺姿勢,一邊看課文,忍不住心中的著急,就七嘴八舌地當起了“導演”?!棒斨痹谧筮?!”“東坡的左手放在魯直的背上?!薄棒斨钡挠沂忠钢嬀怼!薄棒斨币龀稣f話的樣子來。”“東坡現(xiàn)右足,露出來!”“兩個人都要微微地側著,面對面而側?!薄皟蓚€人的膝蓋要靠攏點?!薄_上臺下,“導”“演”結合。課文中有關蘇、黃二人坐姿、神態(tài)的語句,不知不覺竟然全被學生們自己“消化”了。講到佛印,他的外貌“絕類彌勒,袒胸露乳”,和我們在瓷器街上隨處可見的“五子羅漢”真是太相似了,老師一提,學生便心領神會??墒欠鹩〉淖耍⊙輪T擺不出來,小觀眾也冷了場。筆者便替小演員擺手放腳,終于,佛印的姿勢展示出來了:佛印斜坐著,“矯首昂視”,只差左臂上掛著的一串念珠了?!昂恰鄙祛^探頸的小觀眾愉快地舒了一口氣:原來是這樣??粗粡垙堒S躍欲試的面孔,筆者臨時布置了一道作業(yè):回家后以床為船板,當一回佛印。表演完了,船上五個人的位置、姿態(tài)、動作,也就像電影鏡頭一樣,一一印進了學生的腦中。一句句難背的古文化成了直觀的形象,把它背下來,應該沒問題了吧。筆者索性趁熱打鐵,把背誦內(nèi)容加一段:三、四段一起背,怎么樣?學生沒有“哇”的一聲故作驚訝。第二天,檢查背書情況,能在10分鐘內(nèi)背完的學生有一半以上,效果不錯。
五、對比激趣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相互聯(lián)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識進行正反對比和新舊對比,啟迪學生積極思考,在對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礎上加深記憶。以《故鄉(xiāng)》一課為例,課文對閏土形象的描寫,可采用對比啟發(fā)。分析時,教師提問:中年閏土與少年閏土對比,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少年閏土:“紫色的圓臉、紅和圓實的手”,說話滔滔不絕,說的都是海邊無窮無盡的稀奇事;中年閏土:“灰黃的臉”夾著“皺紋”“松樹皮的手”,一個天真活潑的少年變成一個“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稅等原因造成的。這樣一對比,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就加深了。
六、實驗激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惫P者在實施直觀教學法時,吸取了理科教學的經(jīng)驗,運用實驗法去解決語文教學的重點、難點,以激起學生情感的漣漪。例如,在教授《中國石拱橋》一文時,為了營造便于學生對比、思考的課堂氣氛,筆者課前制作了兩件教學用具——“平橋”和“拱橋”。上課時,筆者分別在這兩座橋上加一個砝碼,讓學生來思考這兩種“橋”的特征。學生很快回答出:“平橋”外觀平凡,承重能力弱;而“拱橋”外觀優(yōu)美,結構堅固,承重能力強。然后,筆者再讓學生從課文中分析中國石拱橋的特征。實踐證明,在教學中運用實驗法,既把知識性、趣味性、益智性融為一體,更使學生在愉悅的觀察中學有所獲。
“趣味課堂法”使筆者從唯我獨尊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走出來,明白了新課改的真諦。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設想:假如我是學生,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么教?它使我徹底明白:多一些理解,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些快樂;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它讓我不知不覺地打開學生的心窗、走進學生的心扉,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觸摸到他們細膩、透明、五彩的心靈?!叭の墩n堂法”,讓語文課堂綻放出一朵朵瑰麗無比的花朵。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利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