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老子有一位知識淵博,對許多問題都有奇特而獨到見解的老師,名叫常樅。晚年的常樅,有一次病了,老子去看望他,他倆便有了一段著名的對話。常樅張開嘴問道:“你看我還有牙齒嗎?”老子看了看說:“沒有了!”常樅吐出舌頭問:“那么還有舌頭嗎?”老子說:“有,舌頭還在?!背赫f:“你懂我的意思嗎?”老子思索了一會兒,說:“就是說,堅硬的已經(jīng)掉了,柔軟的還在。”常樅高興地說:“好!好!是這個意思。”于是,老子在老師的啟發(fā)下,得出了“柔弱可勝剛強”的思想。于是,“柔克剛”的哲學命題問世了。
是的,牙齒是人體內(nèi)最為堅硬的咬切和咀嚼器官,再硬的食物遇上它都得望風披靡,可它常年累月地與食物“硬碰硬”,有的疼了,漸漸地松動了,有的從中間折斷了,最后一顆顆地拔掉了;而舌頭雖軟弱無比,卻始終長存著。這個事實告訴人們:剛強者命短,柔軟者壽長。
柔為何能長壽?原來,柔就是心平氣和,從容不迫,不焦不躁。因之,氣血通暢,各個臟器運轉自如,較好地協(xié)調(diào)內(nèi)在和外在環(huán)境的關系,使人體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常處于一種有規(guī)律的緩釋狀態(tài),自身(包括心臟和血管)的健康也就得到了有效保障。而“剛”者則正好與之相反,剛愎自用,恣肆隨意,喜怒無常,置生理過程于非常狀態(tài),影響健康,尤其是發(fā)生激烈對抗的時候,欠缺迂回精神,亦欠缺妥協(xié)精神,非要拼個死活、爭個高低不可,置自身于應激狀態(tài),這豈能不折壽?
有資料表明,在百歲老壽星中,女性占了絕大多數(shù),且性格溫和者居多,這也是“柔”而長壽的重要例證。明代養(yǎng)生學家呂坤,在他的《呻吟語》中告誡人們:“天地萬物之理,皆始于從容,而卒于急促。”并說:“事從容則有余味,人從容則有余年?!币虼?,從養(yǎng)生角度來看,進入老年期后,人生應逐步從激進轉向從容,從豪放轉向靜和,從陽剛轉向陰柔。
第一,性情要柔順。
孔老夫子曰:“仁者壽。”老人們都應仁慈隨和,凡事不強求,不過分,隨便一點,想開一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切莫大喜、大悲、大怒,過于激動與沖動,要柔順、溫和、隨遇而安、豁達開朗、知足常樂。良好的心態(tài)有利于老人心理和生理健康,可以減少腦溢血、腦血栓、心肌梗塞等老年病癥的發(fā)生。反之,脾氣暴烈,性子急躁或孤寡憂愁、消沉郁悶的老人,往往易患冠心病、高血壓、抑郁癥等疾病,也就難以健康、長壽了。唐代藥王、大養(yǎng)生家孫思邈說:“養(yǎng)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勞為五難?!贝搜灾档美先思覀冏聊?。
第二,飲食要柔軟。
由于老年人牙齒松落,津液虧損,腸胃功能虛弱,故不宜吃生、冷、硬等不易消化和刺激性的東西?!娥B(yǎng)生靈》指出的“飲食六宜”可供參考:“食宜早些,食宜緩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暖些?!绷硗?,老年人年老體虛,適當調(diào)補很有必要。但補的種類很多,有補氣、補血、補陽、補陰之異,又有補心、補脾、補肝、補肺、補腎之別,最好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補,切莫跟著廣告而擅自大進補劑,反害自身。
第三,穿著要柔美。
老年人皮膚干燥,缺乏彈性,破損后恢復緩慢。所以應使用柔軟、寬松、透氣性好的衣、褲、鞋、帽、襪,枕頭、座墊、被褥等。避免穿緊身衣、高跟鞋及化纖物品,以免使皮膚血液循環(huán)不暢,出現(xiàn)擦傷及引起過敏等不良反應。服裝的式樣與色調(diào)要協(xié)調(diào),有時代感,從而愉悅身心,青春常在。常言說得好:老來俏,人顯少!
第四,行動要柔緩。
人老體弱,神經(jīng)、肌肉、骨骼的功能都大打折扣,人體的協(xié)調(diào)性,靈活性今非昔比。要是用力過急、過猛、過累,就容易受傷,甚至產(chǎn)生更嚴重的后果。所以,寧做“慢郎中”,切莫“急驚風”。任何行動都應“慢三步”、“小開門”、“軟著落”。如早晨起床或夜間上廁所,不要一躍而起,應先坐一會兒,定一定神,再慢慢起床,以防眩暈摔倒;拿東西時,要量力而行,尤其拿較重的東西,注意先調(diào)整好姿勢,用力要柔緩,以免扭傷、挫傷、閃腰;遇大喜、大悲之刺激性的事,要冷處理,避免情緒過于激動,突發(fā)病變。即使參加體育鍛煉,也應選擇太極拳、木蘭拳、散步等動作柔和、運動量適當?shù)捻椖?。若不注意這些細節(jié),結果使自己受到傷害,甚至是致命的。佛說:人生只在呼吸間。悟道之言,切記切記!
總之,“柔”字當頭應貫串于老年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成為老年人養(yǎng)生抗老,歡度晚年之要訣,從而讓老人們活得更健康、更幸福、更長壽。 【編輯: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