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烹美味
《澄??h志》記載:端午節(jié)民間視為“圣日”……家家戶戶要吃梔、谷精子,小孩要吃使君子。時至今日,端午清晨,大街小巷,呼賣梔、涼粉、谷精子之聲不絕于耳,成為潮汕民俗風情一景,更是潮汕端午時令富有科學道理的保健食療方法,至今仍為百姓所推崇。
食梔助消化:古代的梔粿用料,是用中藥材梔子(潮俗稱為黃梔)與草藥鋪姜煅制炭黑按比例藥量加清水浸漬,用紗布過濾出浸漬藥液。含有黃色梔子甙、鞣質(zhì)及堿性溶液,有清熱解毒涼散助消化之功效。與用糯米碾磨成的粉漿充分攪拌后盛裝入“粿”,放于蒸籠蒸熟,便成為粽黃色晶瑩鮮亮的梔粿,用紗線牽拉切成小片蘸白砂糖食用,味道獨特,具有清熱毒、助消化、療疾保健增食欲的功效。
煮大蒜炒莧菜:大蒜是一種中藥,味辛甘,能殺毒滅菌,熟食能清腸胃毒素,疏通血脈。端午節(jié)早晨,大部分地區(qū)的習俗是煮食新蒜頭,以疏通血脈,消毒滅菌。大蒜炒莧菜是許多家庭在端午節(jié)喜歡食用的一道蔬菜。大蒜素有“天然抗菌素”之譽,在食物中殺菌解毒作用十分顯著。莧菜性味甘涼,有清熱解毒,除濕止痢之功,適宜于暑天赤白下痢、里急后重者食用。大蒜與莧菜同炒,優(yōu)勢互補,是防治痢疾等夏季腸道疾病不可多得的良藥佳蔬。
谷精子煎豬肝:谷精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谷精草帶花莖的花序是一味中藥材。中醫(yī)常用于風熱目疾,腫痛羞明,翳膜遮睛等癥。谷精草(青草藥)對綠膿桿菌有抗菌作用。端午夏至,時疫易染,眼疾尤多,潮人用谷精草(花莖)與豬肝及豬腿煎水服,有去瘀滯、除目翳、開目竅、清肝明目之功效。
戲吃雞鴨鵝蛋:煮粽子的鍋里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jù)說吃五月端午粽鍋里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里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兒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吃咸鴨蛋為端午節(jié)又一食俗。咸鴨蛋咸而微寒,能滋陰、清肺,可治膈熱、咳嗽、喉痛、齒痛、泄利等病癥。咸鴨蛋不僅具有醫(yī)療作用,且能有效補充人體在夏天鹽分的缺失和營養(yǎng)物質(zhì)的消耗,因而也是一味夏季食補與佐餐佳品。另外,全國各地還流行滾吃雞鴨鵝蛋。端午早晨,東北一帶是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兒童的肚皮上滾動,然后剝皮讓兒童吃下。據(jù)說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實則為節(jié)日的一種嬉兒游戲。其它地區(qū)均以煮食為主。據(jù)說原為投入河水中飼喂魚蝦而拯救屈原,以免其尸骨被魚蝦所害,后演化為煮食紀念。
使君子炒雞蛋:《本草綱目》記載,使君子既能殺蟲,又益脾胃。中醫(yī)歷來認為使君子治療小兒疳積療效甚佳,故稱它為“疳積子”。它含有使君子酸鉀、琥珀酸等,對腸中寄生蛔蟲有麻痹作用,故對小兒疳積而致脾胃消化功能差的療效奇特。使君子滋味甘美,可單獨炒熟后剝?nèi)ネ鈿そ朗彻?,也可將果仁搗碎拌入雞蛋清一起炒熟讓小孩吃。用藥量每歲為1粒,服食后蛔蟲在腸道麻痹會隨大便而排出,無副作用,堪稱是小兒驅(qū)蟲良藥。但一般服食量不超過5~8粒,用量為3~10克。
艾蒿蒸饃饃:不少地方過端午節(jié)時還用米粉或面粉發(fā)酵與艾蒿一起蒸饃饃。艾中含有多種揮發(fā)油,具有芳香氣味,可驅(qū)蟲殺菌,對多種細菌及某些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驅(qū)瘟,無論食還是用,艾均必不可少。臺灣民間還習慣采艾葉搗爛和米漿做“龜粄”食用。
三七燉螃蟹:三七又稱田七,有活血祛瘀、去瘀生新、舒通經(jīng)絡(luò)之功效。用量為6~10克,研成粉末與螃蟹(水蟹)一只(清刷干凈),水兩碗燉存八分,藥湯與蟹肉同食,有助于清熱散血,舒筋活血。凡跌打損傷,瘀滯腫痛者皆可服食。
五色糖粥:用紅、黑、綠豆和赤小豆加上米熬煮,有消暑清熱、補氣血、散寒濕的功效,不失為應(yīng)節(jié)佳品。
另外,北方忌端午節(jié)打井水,往往于節(jié)前預汲,據(jù)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于端午節(jié)兜售櫻桃、桑椹。據(jù)說端午節(jié)吃了櫻桃和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戶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
2.巧飲茶
端午節(jié)里,氣候比較容易讓人煩躁不安,易動肝火,吃傳統(tǒng)粽子的同時不妨再來一杯花草茶?;ú莶?,取之于植物的根、莖、葉、花或皮,多為自然風干所得,這與現(xiàn)代人崇尚自然、崇尚健康的理念相契合。因此,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喜愛,也逐漸成為一種時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花草茶都適合自己,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花草茶就要了解各種花草茶的功效。
菊花:具有疏散風熱、平肝明目的作用,是對人體有益無害的花,還具有減肥的功效;與枸杞同用有養(yǎng)陰清熱、益腎明目的作用。
玫瑰花:可改善內(nèi)分泌失調(diào),進而促進肌膚光滑而有彈性。另外,玫瑰花也可預防便秘,減緩痛經(jīng)或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問題。
洋甘菊:氣味清香,具有鎮(zhèn)靜作用,能幫助睡眠,穩(wěn)定情緒,還能潤澤肌膚,可為頭發(fā)的滋養(yǎng)劑。
薄荷葉:具有鎮(zhèn)靜、助消化的作用,還能緩解偏頭痛。胃部不適或喉嚨不舒服,是提神、振精神、激發(fā)活力的良品。
薰衣草:可以凈化心緒,解除緊張焦慮,舒解壓力,松弛神經(jīng),幫助入眠;也可治療初期感冒咳嗽,安定消化系統(tǒng),是治療偏頭痛的理想花草茶。
迷迭香:治療頭疼的最好花草茶,不僅能增強記憶力,還對痛經(jīng)有很好的療效。
金盞花:對消化系統(tǒng)的潰瘍及淋巴結(jié)炎有極佳的效果,并保護消化系統(tǒng),增強肝臟功能,還可緩解痛經(jīng),建議女性不妨多飲。
午時茶:臺灣民間盛行的一種端午節(jié)泡飲午時茶的保健節(jié)俗。午時茶是一種具有濃郁鄉(xiāng)土風味的保健藥茶,因習慣在端午日正午泡飲,故名。臺灣同胞還習慣泡飲另一種獨特的午時茶(也叫柚茶),這種用大顆粒柚子制成的午時茶,柚子切開四分之一蓋壓擠入茶葉約125克,然后用線縫合,讓其自然風干。待到來年端午節(jié),取柚中茶葉沖泡。適用于胃病、消化不良、慢性咳嗽、痰多氣喘等癥。
3.慎食人群
心血管病患者。粽子的品種
繁多,其中肉粽子和豬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屬油膩食品?;加懈哐獕?、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循環(huán),易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誘發(fā)心絞痛和心肌梗死。高血壓患者,可以選擇潮州粽或南部粽等調(diào)味較少的蒸粽,因為北部粽與裹蒸粽的餡料經(jīng)過腌漬調(diào)味,對于需要限制鈉量的高血壓患者就較不適合;高血脂患者,對于上述所提油脂含量較高的潮州粽,不管甜咸,一定要特別注意,而南部粽的花生與花生粉也是屬于高油脂類,最好也不要食用。吃粽子時,最好少淋上佐味的沾醬,如蕃茄醬、甜辣醬等,因為這些都是含納量高的調(diào)味料,對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者不利。
老人和兒童。粽子多用糯米做成,黏性大,老人和兒童如過量食用,極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胃酸過多、腹瀉、腹脹、腹痛等癥狀。
胃腸病患者。粽子蒸熟后會釋放出一種膠性物質(zhì),吃后會增加消化酶的負荷。粽子的糯米,性溫滯氣,含植物纖維又多又長,吃多了會加重胃腸的負擔,患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的人若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潰瘍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
糖尿病患者。粽子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紅棗、豆沙等,如果不加節(jié)制,就會損害胰島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甚至出現(xiàn)昏迷、中毒,搶救不及時還有生命危險。糖尿病患者平常已被告知要少吃精致糖食物,所以甜粽并不適合食用,而素粽雖然熱量較小,但是糖尿病人應(yīng)注意不要沾糖吃,必要時可以用代糖取代;除糖分外,也要小心主食份量,若是以一餐一碗飯的人而言,一個臺灣粽的主食份量就相當于一碗飯,加上配料的肉類,其實就已經(jīng)相當于一餐所需的份量;若是食用裹蒸粽,更要拿捏好份量。
其他。慢性病患者不必完全不吃粽子,只要淺嘗即止就可以,而一般人一次最好不要吃超過二顆粽子的量。痛風患者如果發(fā)現(xiàn)裹蒸粽內(nèi)包有魷魚、干貝、鮑魚等食材或臺灣粽包有香菇時,千萬要特別小心,以免痛風上身。
4.食用宜忌
忌過期。許多人因經(jīng)不住粽子美味的誘惑,在端午節(jié)前就開始買來食用。因此,在節(jié)后一小段時間內(nèi)對粽子都提不起太高的興趣。而中國傳統(tǒng)習俗中,為了顯示節(jié)日的豐盛,往往要準備大量的超過食用量的粽子貯存起來。這些粽子雖然是在冰箱里存放,但由于食用不及時,仍會有細菌滋生。尤其是一些從冷凍室里拿出來后吃不完又被反復加熱的粽子里面導致胃腸道疾病的細菌會越來越多。還有一些老人喜歡吃剝開皮后拉黏絲的粽子,認為制作這種粽子的糯米比較好,其實當粽皮與粽囊之間有黏絲出現(xiàn)的時候,證明粽子已經(jīng)開始變質(zhì)了,最好不要再食用。
忌過量。在各種粽子中,以豆沙及一些蛋黃、糖類為餡料的最容易發(fā)生腐化變質(zhì)。節(jié)中貯存的粽子一時吃不完,但扔了又很可惜。一些家庭就把它當作主食或替代米飯來頓頓食用。制作粽子的糯米性味甘平,少量食用具有健脾生津益氣的作用。但是糯米的質(zhì)地黏滯,長期大量的攝入會延長排空時間,增加胃腸道的負擔,引起消化吸收障礙,產(chǎn)生惡心、打嗝、腹脹、腹瀉等癥狀。并且每天以高熱量、高糖分的粽子作為主食會使身體迅速肥胖,或者引發(fā)諸如糖尿病、高血脂等其他疾病。以一個普通的咸肉粽為例,含米量約1~1.5碗飯,熱量為400~500卡路里。因此專家建議,女性吃粽子一天最好不要超過3個,男性最好不要超過5個。由于粽子是糯米制品不易消化,端午節(jié)前后,千萬不要餐餐吃粽子,或只吃粽子忘了其他種類食物的攝取,如青菜和水果等,易消化不良、腸胃不適,纖維質(zhì)不夠,腸胃蠕動不易造成便秘。配一碗清淡的湯,如冬瓜、竹筍、絲瓜湯等,最后再來一份水果,增加纖維質(zhì)的攝取,達到營養(yǎng)均衡。
忌過時。制作粽子的餡料和糯米在胃腸道完全消化需要很長的時間。如果在交感神經(jīng)不興奮、胃腸蠕動較緩慢的時間內(nèi)食用,更會增加對胃黏膜的刺激,使胃酸大量分泌,引起慢性胃炎、胃潰瘍。早上起床后和晚上臨睡前,胃腸蠕動都較白天慢得多。因此,把剩粽子當早餐或夜宵來吃都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從冰箱里拿出來未經(jīng)加熱的剩粽子,更不能在這個時候吃。每年醫(yī)院里都會接診到因在不適當?shù)臅r間吃糯米食物發(fā)生窒息的危重病例,這種情況在老年人和兒童中比較多見。
宜喝茶。喝熱紅茶解膩。粽子因為多油,多吃容易膩,而且糯米又是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因此,粽子吃多了會容易讓人感覺到膩、食滯。熱的紅茶有去油膩的作用,吃粽子的同時喝點熱紅茶可以起到很好的解膩消滯作用。同時,吃粽子的時候不要喝冷飲,喝冷的東西容易讓糯米凝固,更不易消化,讓人感覺到滯脹。
莞香茶助消化。除了一般的紅茶,一種東莞土生土長的茶葉也利于人們在吃粽子時品嘗,可以起到助消化去暑的作用。這種莞香茶葉更像一種中藥,是大嶺山上一種野生的小灌木,一米多高,葉子摘下來后曬干,再加工就成了茶葉,有解暑、清熱解毒、消食、降血脂、降火等作用,在吃粽子的時候配上它,有助于消化。茶葉放進水里泡開后,有著淡淡的黃色,拿近來聞,有一種帶點酸及甜的山楂味道,并有一種提神的感覺,喝進口里,淡淡的,剛好沖淡粽子的味道。在盛夏的時候可起到解暑助消化的作用。
食粽消化茶。陳皮二錢,麥芽二錢,佛手柑三錢,山楂三錢,烏梅一錢,甘草一錢半,這樣一帖的藥量,可以煮約一升的開水,當養(yǎng)生茶飲用。 【編輯:修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