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巴金的道路是悲涼的,是耐人尋味的,巴金的悲劇,既是個人的,又是時代的。
關(guān)鍵詞:巴金、“大師”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3-0234-01
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大英帝國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古老的大門,中國便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央帝國的風(fēng)光不再,喪權(quán)辱國,割地賠款,積貧積弱,使中華有識之士上下求索,尋求中國富強之路。長夜漫漫,風(fēng)雨如磐,在這個密不透風(fēng)的“鐵屋子”里,欲尋出一條通往光明的大道,談何容易!但不管環(huán)境如何殘酷黑暗,道路如何艱難險阻,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以舍身飼虎的獻身精神,在看來似乎無有希望的絕望環(huán)境里,他們不怕挫折,不畏犧牲,義無反顧地進行探索。他們在探索中光明與黑暗交織,欣喜和失望并存,清醒與混沌同在。這種艱難的探索歷史的過程,所有的有識之士均是如此,包括政治家和文學(xué)家。在我看來,政治家和文學(xué)家盡管各司其職,但他們的心路歷程是一致的。又由于在任何社會環(huán)境中,政治往往強勢于文藝,因之,政治家曲折的探索過程,往往折射在作家的創(chuàng)作過程里;政治認識的混沌性和誤讀性(錯覺性),往往也反映在作家的作品中,在西方有普羅米修斯盜天火給人間的神話,但是,后來的盜火者未必是盜來燃燒舊世、照明坦途的真火,間或有熄滅的可能,而盜火者也由此陷入尷尬。這個歷史過程的探索太復(fù)雜,太曲折,以至于處于這個歷史時期的作家們,也不可避免地成為偉大探索過程中的悲劇性人物,在時代的文壇上,他們的作品,間或發(fā)出耀眼的光芒,但創(chuàng)作尷尬和時代性誤解,卻無可避免地發(fā)生了
1928年8月,巴金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說《滅亡》,后來又創(chuàng)作了《新生》。但無論從思想和藝術(shù)上來說,《滅亡》、《新生》都不是成功的作品。作品的激情是理性的感情化,是一種學(xué)說的情節(jié)化,并不是作家所深刻體驗出來的東西。后來,作家舍棄了處處以階級斗爭為線索的小說創(chuàng)作,而從記憶中擷取幼時對李家有深切體驗的東西,寫成了“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取得了成功,獲得了聲譽?!都摇穼Ψ饨彝サ牟豢赏旎氐谋罎⑦^程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描寫,對封建家長制進行了精細的解剖,毫不可惜它的崩潰,并且以叛逆者的身份加速它的潰敗。這個主題同作家幼時的體驗密切聯(lián)系,作家把刻骨銘心的幼年體驗融匯到情節(jié)和細節(jié)中去,使作品的情節(jié)、細節(jié)具有巨大的真實性和情緒張力。
《家》是一部優(yōu)秀之作,但卻不是一部傳世的文學(xué)經(jīng)典,它的缺陷主要表現(xiàn)在:
首先,《家》的成功是作家舍棄了比較抽象的階級斗爭、社會革命的創(chuàng)作構(gòu)思,而以自己幼時對“家”的體驗融合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構(gòu)思中去,這使他的創(chuàng)作獲得了成功,打動了成千上萬青年人的心。但《家》的激情太過了——過猶不及。當我們打開《家》之后,兩代人的斗爭便冰火兩洞天,而且好、壞分明:凡是上一代人,幾乎沒有好的;凡是下一代人,幾乎沒有壞的。這種創(chuàng)作構(gòu)思源于作家對舊世界的否定,對新世界的期盼。同時也源于他幼稚的社會觀。魯迅對此早就進行了反省:“我一向是相信進化論的,總以為將來必勝于過去,青年必勝于老人,……我在廣東,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兩大陣營,或則投書告密助官捕人的事實!我的思路因此轟毀,后來便時常用了懷疑的眼光去看青年,不再無條件的敬畏了?!北霍斞杆鶔仐壍倪M化論思想被巴金所拾取了?!按鷾稀钡拇嬖谑强陀^事實,但以年齡劃分斗爭的陣線,則是不科學(xué)的,也是違背客觀生活實際的。
《家》的閃光之處在于高覺慧的出走。由《家》中覺慧的出走,使我們想起了“五四”時期中國一度出現(xiàn)的“易卜生”熱。娜拉形象在中國戲劇舞臺上的活躍,拉開了中國婦女自立意識覺醒、爭取自由解放的序幕。正當人們?yōu)槟壤蜗蟮幕钴S而歡呼雀躍的時候,魯迅在當時寫了《娜拉走后怎樣》,這篇文章尖銳地提出“娜拉走后怎樣”?“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夢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時卻也免不掉墮落或回來?!庇X慧的出走和娜拉的出走,是有許多不同之處的,但他們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對環(huán)境的不滿便是他們兩人出走的相同原因。魯迅寫出了“夢醒了無路可以走”的尖銳命題,寫出探索新路的艱難,并寫出了這些出走者可能再返回或者變得敷衍,消磨了許多銳氣,對“夢醒者”的出路進行了深刻的思考。而《家》則是給我們預(yù)約了一個“黃金世界”,一個只有激情沒有理性的、充滿光明的人生路途?!都摇返某晒υ谟谧骷业年嚲€分明而他的失敗也在于陣線分明;《家》的成功在于覺慧的堅決出走,而他的失敗也在于出走得太堅決,沒有寫出夢醒了無路可走的迂回道路。如果覺慧一出走便可以認為是找著了坦途,那太天真幼稚了。
其次,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后,巴金小說創(chuàng)作的主要成就是《憩園》和《寒夜》。《寒夜》描寫了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陪都”重慶,汪文宣和曾樹生這對有理想的知識分子,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釀成的一出生活、愛情的悲劇。這是處于黑暗社會中物質(zhì)與精神不可得兼的家庭悲劇?!逗埂分跃哂袛z魂奪魄的藝術(shù)魅力,在于作家寫出了主人公在物質(zhì)與精神中的兩難選擇,寫出了主人公的無可奈何,寫出了當事者靈與肉的沖突和靈魂的裂變。賴有此,《寒夜》才能成為巴金眾多作品中的代表作品。
通過巴金的創(chuàng)作歷程和創(chuàng)作成就可以看出,巴金雖然是一位戳舊社會傷疤的能手,但卻是一個設(shè)計未來藍圖的蹩腳者。作家在開始的時候?qū)ψ约簺]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他試圖要完成他無法完成的任務(wù),他實踐了,碰了一些釘子之后,他才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他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在這種情勢下,歷史又好像和這位作家開了一個玩笑:當他剛剛找到自己的位置時,他在這個位置上并沒有呆多久,取得的成果也僅僅是《憩園》、《第四病室》、《寒夜》幾部作品而已。這時,新中國成立了,新政權(quán)要求這位剛剛找到位置的作家再換一個新位置,——深人工農(nóng)兵,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以反映工農(nóng)兵的生活。于是,這位作家下農(nóng)村、進工廠、上前線,輾轉(zhuǎn)于“火熱的生活”?!拔母铩逼陂g,他又身陷囹圄,可謂閱歷豐富,但豐富的閱歷并沒有帶來創(chuàng)作的豐收。巴金在明媚的春天到來的時候,已是垂垂老矣的白發(fā)人,他空有雄心,而無有精力在他合適的位置上再揮毫寫出《寒夜》這樣的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