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種文學現象的俄國形式主義運動,具有多方面的復雜性。它既是一種文藝理論和美學詩學體系;又是一種獨特的審美批評。本文主要討論俄國形式主義的核心概念——陌生化理論——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特點。
關鍵詞:俄國形式主義、陌生化理論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3-0218-01
一、引言
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西方社會哲學思潮的沖擊,促進了俄羅斯民族現代意識的覺醒,俄國文化蓬勃發(fā)展,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俄國形式主義正是誕生于俄羅斯文學的這一時期,并成為20世紀最有影響、極富活力的重要文藝美學派別之一。
二、陌生化理論
1、陌生化理論的內涵
“陌生化”是俄國形式主義的核心概念。所謂“陌生化”是相對于習慣、經驗和無意識而言的,其基本意義在于:詩歌或文學作品中的一切表現形式,都不是對現實的嚴格模仿、正確反映或再現,相反,它是一種有意識的偏離、背反或變形、異化。陌生化是藝術的一般手法。俄國形式主義者認為,文學的功能就是使人們已經習慣化、自動化了的感覺回復到新奇狀態(tài)。
彼得堡詩歌語言研究會主席什克洛夫斯基在其著作《散文理論》中對陌生化做了具體的解釋,具有以下三層含義:
其一,陌生化是俄國形式主義闡釋藝術的總原則。俄國形式主義以陌生化為基礎,對藝術的目的、藝術的程序、藝術的本質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新的闡釋,突破了傳統(tǒng)的藝術理論觀,開啟了現代詩學理論的先河。
其二,在藝術審美接受中,陌生化是藝術審美接受的必要手段。陌生化的一個最突出的效果,是能夠打破人們的接受定式,還人們以對藝術表現方式的新鮮感,讓人們充分地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每一個細節(jié)。
其三,在藝術史中,陌生化是藝術形式的斷裂和不斷更迭的動力和源泉。陌生化打破了現存的藝術形式,為新的藝術形式的產生開辟了道路。
2、陌生化理論的實踐
俄國形式主義者用陌生化理論對詩語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并把它運用于對敘事文體、文學史的分析,形成了形式主義獨有的文藝學詩學體系。
2.1、陌生化與詩語
陌生化在詩歌中表現得最為明顯,文學作品中以詩歌的陌生化語言最多。俄國形式主義認為,詩語是一種開放的系統(tǒng),它歡迎異質要素的被納入,以此作為自身的生命力的源泉。俄國形式主義者從音位學,尤其是根據俄語特有的重音、語音界限和音位結構等提出了足以打破詩語的平淡、機械、慣常模式,引起有意注意,增強藝術感受的方法。比如提出了語音重復、交疊、韻腳、擬聲、雙關、頂真等等方式,同時特別強調了詩語的節(jié)奏性和音樂性對于陌生化的必要性。
陌生化理論還熱衷于探索詩歌的文學性。俄國形式主義者認為,詩歌的文學性主要體現在日常語言與詩歌語言的差異上。日常語言服從于交際功能,重在指稱事物、傳遞信息;詩歌語言講究音響、節(jié)奏、韻律、重復、比喻、夸張、對稱等技巧,對傳統(tǒng)的語詞構成方式進行偏離和破壞,使我們永遠處于新穎奇特的感受當中。陌生化的目的就是要突破日常語言的樊籬,用文學的各種修辭技巧對其強化、凝聚、伸縮、錯位,使語言受到“陌生化”。
2.2、陌生化與小說詩學
俄國形式主義者也將陌生化理論運用到小說詩學的分析中。什克洛夫斯基把陌生化理論運用到小說研究中,提出了兩個影響廣泛的概念:“本事”和“情節(jié)”?!扒楣?jié)”一詞在形式主義眼中表示“事件在小說中被實際呈現和展開的時序”。與之相對的概念“本事”則表示小說中事件本身的時間順序?!氨臼隆钡暮x相當于“故事”,指小說中的事件本身,它可以采用轉述的手法復述。而“情節(jié)”則是敘事中事件被安排措置的時序,它表明故事在小說中被實際展開的“方式”。在小說詩學中,“本事”是小說中所處理的“原材料”本身,而“情節(jié)”則是作者對原材料的加工或操作。
俄國形式主義者認為,敘事作品的文學性不在于故事本身所傳達的思想,而在情節(jié)、在對故事的各種材料的構造方式上,即如何將素材通過陌生化的方法使其變異,成為新穎的、引人入勝的敘事話語,即如何將“故事”或“本事”轉化為“情節(jié)”。情節(jié)在對原始材料進行組合時,將故事創(chuàng)造性地扭曲并使之面目皆非,這自然會產生陌生化效果。這種情節(jié)結構的加工使得敘述結構變新,從而喚起人們對藝術作品的審美感受。
2.3、陌生化與文學史觀
任何文藝學流派所必然會面對的最后一個問題是文學史,俄國形式主義也不例外。俄國形式主義是文學史上第一個本體論文學史觀體系。陌生化理論應用于文學史觀,就使得形式主義的文學史觀有其自身特點。俄國形式主義以語言形式作為邏輯起點來研究文學的發(fā)展變化,這是他們的文學史觀與其他文學史觀的本質區(qū)別。俄國形式主義認為,文學發(fā)展就在于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是形式內部因素決定了文學類型、文學體裁的發(fā)展變化,而社會生活、政治等外部因素對其影響微乎其微。在確定了文學史研究的邏輯起點是文本形式之后,俄國形式主義還認為,文學演變的歷史過程,說到底是不斷地將無意識化的形式進行陌生化處理 (如超越、變形、重新發(fā)現等)并使之產生可感性的過程,即是新舊形式頻繁更替的過程。
三、結語
俄國形式主義是一個前后延續(xù)了大約十五年的、有組織的批評運動。它的突出貢獻在于開啟了作品中心研究的先河,建立了科學的語言詩學觀及規(guī)范的批評模式,并從根本上實現了文學觀念的轉變。俄國形式主義者確立了一種嶄新的理論批評,他們對陌生化手法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標志著20世紀文藝和美學思想革命性的轉折。俄國形式主義者用這一理論對詩語進行了研究,并把它運用于對敘事文體、文學史的分析,形成了這一流派獨有的文論體系。
當然,俄國形式主義由于過分重視形式,忽視內容,認為文學的本質在于形式,而形式的關鍵在于語言,文學性就體現在單純的語言的陌生化效果之中,因而其“形式主義”傾向也是非常嚴重的。
參考文獻:
[1]、張冰著. 陌生化詩學[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
[2]、高玉萍. 俄國形式主義詩學及其陌生化理論[J]. 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6年.
[3]、劉萬勇. 論俄國形式主義詩學的“文學性”與“陌生化”[J]. 山西大學學報,1997年.
[4]、馬生龍. 俄國形式主義“文學性”概念之反思[J]. 晉陽學刊,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