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邢文化是中華文化圈內的始創(chuàng)文化之一。本文主要從殷商時期的祭祀文化、西周時期的禮樂文化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多元性文化三個階段的文化特征著手對邢文化溯源,梳理其核心部分——邢文化的人文精神氣質的各個方面。
關鍵詞:邢文化、祭祀文化、尊禮尚德、多元文化
作者簡介:尹雨晴,女(1972-),河北威縣人,邢臺學院會計系教師,高級經濟師,文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文學與文化。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3-0210-01
邢文化是華夏文化大系中的始創(chuàng)文化之一,是先秦時期宗族聚邑和諸侯封建形成的。每種文化載體都有具體地望、自然條件、政治經濟、信仰習俗、人文特質等多項指標。邢文化最具張力的還是其深層意義上的人文精神氣質。先秦時期的邢文化主要以殷商的巫祭文化、西周時期的禮樂文化和東周時期多元化文化為整體框架,形成了古邢地具體的人文精神文化理念。
一、殷商時期祭祀文化的浸潤
考古發(fā)現古邢地在5-10萬年以前就有人類活動,三皇五帝的傳說史跡也遍布古邢地,確有史料記載的則起于殷商“祖乙遷于邢”[1],這無疑增強了古邢地政治經濟和戰(zhàn)略意義,商朝末期紂王把邢臺廣宗沙丘作為陪都,可見古邢地因其殷商國都、陪都的原因一直處于核心地位,自然飽受殷商文化的浸潤。殷商一代去古未遠,當時“尊神”“尚鬼”,巫祭成風,所以對古邢地影響最突出的莫過于其巫祭文化。
“神靈”膜拜的祭祀和“親親相及”的血緣關系是早期國家起源的主要動力。一些上古的文獻資料反映出,商王與諸方國的關系很少體現在彼此的經濟往來上,而是以祭祀活動為基礎的朝貢制度上。“祖乙遷邢”將古邢地作為商朝國都,加強了邢地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意義,從祭祀意義上說就是把古邢地的祭祀活動提高到了國家最高等級,使之成為國家祭祀制度下最高巫祭活動的載體。
直到現在邢臺及周邊地區(qū)民間廣泛盛行的“祭祖”、“打醮”等活動就是上古祭祀活動的遺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被稱為“活化石”的河北武安固義的“儺戲”?!吨芏Y·夏官》記載“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zhí)戈揚盾,帥百隸而時儺,以索室毆疫?!盵2]可見西周時期儺祭作為一種普遍的驅災祈福的祭祀活動已經被納于“禮”的范疇,所以其起源最遲不會晚于殷商時期,而武安作為殷商故地的邢地地域會有“儺祭”遺存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西周“尊禮”、“尚德”的禮樂文化積淀
隨著“周禮”對社會的逐漸滲透,它積淀為社會上公認的道德規(guī)范,《禮記·典禮》有“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道德仁義,非禮不成”。“禮”的齊備成就了周人對“德治”的尊尚,觀念中形成了“禮”與“德”互為表里的關系:德由內興,禮從外做?!白鸲Y尚德”構成了西周禮樂文化的總體框架,它也是先秦時期邢文化的核心。
初封邢地的“邢侯”為周公之子,以“朕臣天子,用典王令”的天子禮制建國,邢侯一心效忠周天子,是“禮樂”制度的擁戴者,奉行“尊禮尚德” 的“天子禮制”自然成為邢國的不二信條,所以邢國可謂西周文化全盛時期“周禮”推行的樣板之地、禮樂之制的典范之邦。因而西周時期古邢國更重要的是秉承了“禮樂”文化。
三、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多元文化的浸染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戰(zhàn)亂紛呈。處于交通重地的邢地因失國也失去了文化獨立性,在地緣關系交錯變化下,齊魯文化、燕趙文化、戎狄文化都使邢文化涂抹上多種色彩。所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邢文化在各種文化的交互作用下,呈現多元化因素相互融合的性質。
邢國與魯國同為“周公之胤”,是兄弟之國;跟齊國則為世代的姻親之國、甥舅之國。典籍中曾多次涉及齊、邢之間的姻親關系:“齊后之子,衛(wèi)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盵3]此詩贊揚的“碩人”衛(wèi)莊公夫人莊姜是齊侯的女兒,她的妹(姊)就嫁給了邢侯為妻;春秋以后齊魯并未沿著孔子期盼的那樣“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盵4]的方向前進,而是各自更加呈現不同的特點。齊國“稷下學派”更加使齊文化向務實性和多元化發(fā)展??鬃印翱思簭投Y”雖然沒有改變魯國“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陪臣執(zhí)國命” 的局面,但是“吾從周”的儒家一枝獨秀使魯國成為春秋戰(zhàn)國時代“周禮”保留最完善的國家。因為與齊、魯兩國的密切交往,春秋后期及戰(zhàn)國時代的邢襄大地的人民既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潤,也對其他如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等思想兼容并蓄,形成了其開放性、兼容性的文化特點。
戎狄文化在邢文化發(fā)展過程中也產生過重要的影響。戎狄是我國商周時代經常侵擾“華夏諸國”的北方最主要敵對民族。周代邢國存續(xù)400多年內,邢國也承擔著阻攔戎狄東出太行、侵擾周疆的重任?!逗鬂h書·西羌傳》曾載平王二年“邢侯大破北戎”[5]。邢國在抵御外敵入侵的同時,一方面受到戎狄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因抵御狄人而形成的邊塞防御文化也成為邢文化的一個重要源泉。因此邢文化與戎狄文化一方面產生激烈沖突,另一方面會在沖突中逐步融合,邢地主體文化會吸收戎狄文化中的優(yōu)秀部分。
燕趙文化與邢文化之間是唇齒相依的關系。說起“燕趙文化”,就已經涵括了那個階段的“邢文化”。燕國是和邢國一起分封的周室的肘腋之國。趙國則是依存邢地建起的諸侯國?!摆w文化”可以說是在“邢文化”和“晉文化”基礎上繁衍出的地域文化。趙襄子、趙簡子以晉陽和邢臺為基礎奠定了趙國的基本版圖,也因趙襄子居邢三十多年,邢臺才有“襄國”之稱,趙襄子元年也被定為趙國建國之年。
分久必合,戰(zhàn)國后期不僅在政治格局上具有了統一的趨勢,而且文化上經過相互滲透整合,也日益趨向一致性。邢文化也隨著整個華夏古國走向統一被融入了整個中華文化的大范疇,即開始漸漸向泱泱大漢的“大一統”文化演進。
參考文獻:
[1]、(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陳戍國.禮記校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4.
[3]、賈公彥 彭林 鄭玄.周禮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李學勤.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王堯山. 邢侯簋銘文的破解與譯釋[N].邢臺:牛城晚報.20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