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言談的藝術被作為一門專門的學問,最早的教育家恐怕是孔子,他在《論語》中與學生教學中隱含著言談的藝術,而在與學生交流中流露出言談的技巧。因此,今日筆者就從《論語》切入探訪孔子遺留給華夏子孫關于言談的藝術。
關鍵詞:論語、言談藝術、孔子
[中圖分類號]:H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3-0153-01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顯然,言談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生活的智慧。粗俗的人言談間缺乏藝術的美,可能一個詞就讓二者的關系蒙上誤會的面紗;而睿智的人深諳言談的藝術,營造一種愉悅的境界、一種和諧的氣氛。那么,翻開《論語》的扉頁,字字句句行行短短頁頁間透露出圣賢孔子先生的為人處世之道,特別是他的說話藝術更為人稱奇,今日我們就架《論語》之扁舟,思孔子言談的藝術。
一、慎言少語
言談要慎重,少言才是上策。孔子有言“駟不及舌”,意為言語傳播速度之快如潑出去的水,卻覆水難收。且子貢曾說:“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言語間可以透露出言談者的知識結構、文化背景、性情取向,因此,言談要慎重小心,不能信口開河。
慎言少語,顧名思義就是謹慎地說話,是話到嘴邊留半句的沉穩(wěn),是深思熟慮再開口的智慧。古人將嘴巴比作城,將舌頭比作攻擊的器械,這口舌機關的一攻一防能否得當,收放自如關系著為人的立身處世成功與否。由此可見,古人是十分注重說話藝術的。這不僅是為了避免在封建君主高度禁錮統(tǒng)治的社會中禍從中出,更多的是為了堅守自己“言必信,行必果”的君子守則。另外,慎言少語意為語出必胸有成竹,語必避心直口快之失。它也意味著言出必中紅心,所謂“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不說則已,一說就說到點子上。
但是慎言少語不意味著行動也要同步緩慢,君子應該“敏于行而慎于言”,雷厲風行,果斷完成該做的事情,而非夸夸其談最后卻無事做成,因此,低調做人,高調做事,這樣才能博得他人的欣賞,也贏得自己才能的提升。
二、真誠忠信
說話要真誠忠信。正如“信近于義,言可復也?!保藗兗s定之言,若合乎于義,這諾言便能實踐??鬃右苍裕骸把灾倚牛泻V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語言要忠信,這里的忠就是懇切深摯,就是發(fā)自肺腑的,不是裝模作樣,裝給人看的;信是真實不虛,說到做到,不欺騙人。言談要信守諾言,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做起來卻相當困難,要稍有疏忽就可能無法做到。因此,必須重視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不要輕易許下承諾,要在自己能力、時間范圍內考量再答應他人,失信于人并不是一個很好的習慣,且社會總是喜愛那些言而有信的人。
三、適時異語
做人要懂得變通,同樣說話亦是如此,不能用同一種語調,同一種方式,這也就是為什么在社會上“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如此盛行的理由。
而孔子曾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币簿褪钦f,對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討論高深的道理;對于中等以下才智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道不同,不相為謀”,要商量事情謀劃大事,則非同道中人不可語也?!笆恐居诘溃鴲u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币源┡f衣吃粗食為恥的人,即便他有大志,也不值得和他討論問題。因此,
四、巧言令色
在《論語#8226;學而》和《論語#8226;陽貨》中,孔子都在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边@是《論語》中罕見的重復,這足以想見孔子對“巧言令色”的反感了。而巧言令色的意思是:話說得很動聽,臉色裝得很和善,可是一點也不誠懇,這樣的話就不是仁的表現(xiàn)了。所以,“巧言令色”四個字所隱藏的言外之意就是“一點也不誠懇”。所以孔子之意應為有目的、不誠懇、不合宜的巧言令色是不好的。
但是有時候的巧言令色也是需要的,孔子曾說,“諫者有五,吾從之諷”,即是說,勸告別人的方法有多種,但最常用的還是富有語言技巧的隱喻與暗示,而非不顧對方的感受與尊嚴,一味“以死進諫”做法往往會適得其反。
因此,言說的內容是真誠的,同時行文說話也有技巧,通過合適的表達方式闡述自己的主張,并讓對方聽得進去,接受得了。這和“巧言令色”相同,也和“巧言令色”不同。相同之處在于,這種言說能讓人聽得進去,不同之處在于,前者的心是真誠的,后者是虛偽的,是諂媚的。如果只從相似之處來考慮,因此我們在“巧言令色”的時候,還必須懷著一顆誠摯的心。
記得一位語言學家曾經說過:“說話是最容易的事,也是最難的事。最容易,就是因為三歲的小孩也會說話;最難,是因為最擅長辭令的外交家也有說錯話的時候?!币虼?,在初讀《論語》后,深感言談真是一門藝術,要想掌握這門藝術真的很難,“一句話把人說跳,一句話把人說笑”的人真的不多見,日后急事,慢慢地說;大事,清楚地說;小事,幽默地說,沒把握的事,謹慎地說。
參考文獻:
[1]、孔子,張燕嬰譯,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李澤厚,論語今讀[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