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獅子舞”是我國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舞蹈文化形式,且具有獨特的地域風格。民間素有“南獅廣州,北獅北里”的稱道。本文旨在對作為“北獅”一派杰出代表的徐水縣北里村獅子舞所具有的獨特外形特征和風格特點進行探究,為徐水北里獅子舞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獅子舞”、民間舞蹈
作者簡介:蒙昌敏(1974-),女,講師,四川重慶人,保定學院音樂系舞蹈教師,藝術學碩士。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3-0114-02
“獅子舞”是我國古老而傳統(tǒng)的民間舞蹈藝術,同時它還兼容著雜技、武術、刺繡、編織、繪畫和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身。它通過兩個人的默契配合來模仿獅子的各種形態(tài)與動作,表達出人們對吉祥瑞意、驅邪消災、保護門庭、祈禱人壽年豐、喜慶新春的渴望;蘊含著濃郁的民族情結;寄予著百姓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政通人和、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是華夏民族一筆寶貴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財富。
一、“獅子舞”的淵源
“獅子舞”也稱《舞獅》、《獅燈》等,是一種仿生模擬舞蹈。雖然獅子舞在我國流傳已久,已成為我國廣泛流行的民間舞蹈藝術,但它并非本土所出,而是源自西域。唐人杜佑對獅子舞的表演情況有這樣的記載:“《太平樂》,亦謂之五方師子舞。師子鷙獸,出于西南夷天竺、師子等國。綴毛為衣,象其俛仰馴狎之容。二人持繩拂,為習弄之狀。五師子各依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樂》,舞拤以從之,服飾皆作昆侖象?!睆纳鲜鲇涊d中可以看出,獅舞所表現(xiàn)的主要內(nèi)容是人對獅子的馴服、調(diào)教和戲弄。藝術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客觀、真實的反映,獅子舞同樣通過舞蹈藝術的形式反映了人對獅子的調(diào)教、馴服、戲弄的現(xiàn)實生活場景。
依據(jù)史料中關于獅子舞的記載,我國的獅子舞來源于西域,起源于三國時期,隋唐時期越發(fā)繁盛起來,唐代以后,《獅子舞》被引入宮廷,作為燕樂中的一個內(nèi)容,名為《太平樂》,又名《五方獅子》舞,宋以后歸為百戲之列,在民間廣為流傳。北魏時期佛教盛行,各地寺廟林立,在舉行重大儀式時佛像由寺廟出行,這時常有獅子舞隨行其中進行表演。楊炫之在《洛陽伽藍紀》中這樣記載:“長秋寺,劉騰所立也?!脑滤娜?,此像常出,辟邪師子導引其前。吞刀吐火,騰驤一面;……像停之處,觀者如堵,迭相踐躍,常有死人。”其中,在鬧市里為佛像開道的“辟邪師子”,很顯然應該是由人裝扮而成,并且其獅子舞表演也一定是眩人耳目、萬般精彩,以至“觀者如堵”。 由此可知,獅子舞這種古代民間舞蹈藝術千年之前早已有之。關于獅子舞,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西涼伎》一詩中這樣描述:“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可見,唐朝時期的獅子舞和現(xiàn)在的獅子舞已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
千百年來,由于文化的長期碰撞與融合,獅子被我國傳統(tǒng)文化所吸收融合,并不斷對其進行美化與神話,獅子被賦予了維護正法、威懾四方、納福求吉的吉祥寓意。人們把獅子視為能夠驅魔辟邪,保護人畜平安的祥獸,為了表達心中這種獨特的情感和內(nèi)心的美好愿望,在西域獅子舞表演的基礎之上,人們逐漸開始模擬獅子的形象和動作,再加上藝人們的不斷加工、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從而豐富了“獅子舞”這一舞蹈藝術形式,使得獅子舞在全國各地備受歡迎,廣為流傳。
二、徐水碑里獅子舞的起源與發(fā)展
1927年,徐水縣碑里村創(chuàng)建“獅子會”,組織村民學習并演出獅子舞。碑里村原本組建有“吵子會”,但并不受村民們歡迎,后來,村中有人在臨近的定興縣發(fā)現(xiàn)其組建的“獅子會”活動頻繁,演出活躍,深受當?shù)厝讼矏?,故而,在碑里村村民王老有、王老順、王德三、王樹梅、劉翠、劉金明、荊寶山等人的熱心倡導下,在全村百姓的大力支持下,碑里村從定興縣北營丘村請來獅子舞藝人傳授技藝,從此就有了北碑里獅子舞。一街之隔的南碑里村見狀,也積極成立了獅子會,學跳獅子舞,從而,出現(xiàn)了一南一北兩村獅子會對峙的紅火局面。在兩村的獅子舞競技中,舞獅技藝發(fā)展迅速。起初,碑里村舞獅藝人只熱衷追求高難、驚險動作,比如:在十二張高桌上進行表演,然后跳下就地打滾,其動作雖然驚人,但確十分危險。后來,經(jīng)過長期的表演實踐和探索,碑里村的獅子舞藝人們一改原來的只求高難度,創(chuàng)造出在“三條腿”繼而“五條腿”上走樁的技巧性表演,并將走樁定名為“梅花樁”。建國后,碑里獅子舞經(jīng)過不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最終形成了一套文武兼?zhèn)涞奈瑾{動作。其服裝、道具以及表演技術和演出形勢日趨完善,并且還由廣場走向舞臺。
三、徐水碑里獅子舞的風格特征
1、夸張逼真的形象
1.1、外形的夸張逼真
《獅子舞》表演者者身披“獅皮”,由兩人合作扮演,其中一人扮獅頭,一人扮獅尾的稱為“太 獅”,僅由一人披獅皮扮獅子表演稱為“少獅”。引領獅子舞蹈的人扮成武士、獅子郎、 大頭和尚等,手持繡球、拂塵、蒲扇等不同的道具,在大鼓、大鑼、笙、嗩吶管等樂器的伴奏下,引導太獅和少獅在場上表演,場面甚為熱烈、壯觀,一派喜氣洋洋。碑里獅子舞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幼獅之別。單從外形特征上看,碑里獅子舞的外形仿造的是傳統(tǒng)石獅的形態(tài),在服飾和獅頭的色彩、造型、裝飾等方面巧妙地利用了夸張的藝術手法,其制作精致,外在形象極為逼真。
成年大獅子由兩個人合做扮演,前者雙手握獅子頭罩在頭上,并透過獅嘴觀察外面;后者俯身,雙手抓住前者的腰帶。碑里獅子舞的獅頭古樸、典雅、又圓又大,正面直徑約55厘米,頭頂掛有綢緞做的繡球,頭的兩側和下巴處裝飾有黃毛,下頜處掛有帶穗的銅鈴,舌頭為紅色硬片,舌頭后部加一塊紅綢用以遮擋表演者的面部,眼睛用燈泡制作而成。整個獅頭前額寬闊隆起,眼睛黑亮有神,鼻子前伸而突起,大嘴張合有度,雙耳微微顫動,五官動作起伏有致。合扮成年大獅的兩個人身披用西藏牦牛毛編織而成的金黃色并配以紅色脊背的“獅皮”,尾部裝有帶彈性的黃色帶毛短尾。演員用獅頭和獅皮掩飾上身,然后穿上與獅皮顏色相同的金黃色帶毛的上衣和褲子,腳穿黃色高筒軟靴,靴頭綴有黑色獅抓。獅子清晰勻稱的背上長著紅黃的背毛,直通搖擺的尾部,全身黃色獅皮覆蓋,脖子上掛著一圈黃銅響鈴,隨著獅子搖頭晃腦,黃銅響鈴叮當作響,舞動起來眼睛張合啟閉,一眨一眨地,酷似真獅,其色彩鮮艷靚麗,其形象夸張逼真,給人以活靈活現(xiàn)的感覺,充分展現(xiàn)出中國北方人民潑辣、火暴、熱烈的性格特征。
1.2、表演的夸張逼真
獅子舞表演時,要求表演者能夠夸張逼真的模仿出獅子的喜、怒、哀、樂和動、靜、驚、疑等神態(tài)特征。碑里獅子舞在表演過程中,文獅與武獅交替進行,文獅重表演,有打滾、戲球、搶球、搔癢、洗耳、舐毛等風趣動作,重在表現(xiàn)獅子喜歡嬉戲的頑皮性格和活潑可愛的神態(tài)。表現(xiàn)神態(tài)的文獅表演常常有:獅子自美的賞識,受到驚嚇時的“害怕”,找尋食物時的“找、聞、吻、尋、盼”;表現(xiàn)睡獅時,眼睛一睜一閉,嘴巴一張一合,肚子隨著呼吸一起一伏,其神態(tài)可愛逼真。表現(xiàn)獅子生活習性的基本動作如:“抓癢”、“親昵”、“跳躍”、“打滾”、“舔毛”、“弓腰”、“啃爪”、“抖毛”、“掏耳”、“伸懶腰”等等。表演時,演員默契配合,準確、逼真地塑造出獅子的形和神。
武獅重武功和技藝,有過蹺板、走梅花樁、爬高、踩球等高難動作,著重通過技巧表現(xiàn)獅子的威武神態(tài)。武獅表演多依靠條幾、板凳、高桌等器械,難度較高,常與武術、雜技動作糅合,表演動作如:“上騰”、“下翻”、“托舉”以及“甩、臥、跳、竄”等高難動作。演員將獅子表演得生動活潑、栩栩如生。
2、驚險高難的技巧
徐水獅子舞表演尤其注重技巧性,技巧的高難與驚險成為其表演中的重要風格特征。1953年,徐水獅子舞演員牛世宗、牛洪漢、牛忠志等在第四屆“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上表演《獅子舞》,演出中演員表現(xiàn)尤為精彩,博得陣陣喝彩,并且榮獲一等獎。徐水獅子舞表演的主要技巧有:走樁、羊跳、連跳、隔樁跳、獅子凳搬造型,雙獅耍長凳、過樁,小獅子爬桿、大獅子懸空戲水,獅子踩大球過板,舞獅郎站獅背踩球過板,雙獅子馱人踩大球過板,梅花樁前后空翻,馭兩個小獅子走樁等等高難、驚險動作。
徐水獅子舞重武功和技藝,在獅子舞的騰、閃、躍、撲、翻、滾等動作中,變化出許多具有高難度的動作技巧,如“獅子出洞”、“獅子踩球”、“猛獅下山”、“二獅搶球”、“高臺飲水”、“過天橋”、“跳澗”等等 ,精彩絕倫,深受百姓喜愛,彰顯出個性鮮明、高難、奇巧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