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京劇藝術籠統(tǒng)地講,就是以歌舞演故事。以歌舞演故事,是戲曲的基本特征,而音樂又可視為戲曲藝術的靈魂!京劇由“秦腔”“昆曲”“漢調(diào)”“徽調(diào)”等等發(fā)展而來,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皮黃腔”體系(即“西皮”“二黃”)。
關鍵詞:京劇、西皮腔、二黃腔
[中圖分類號]: J8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3-0109-01
京劇音樂當中,西皮腔、二黃腔發(fā)展的較為完善,對京劇的影響很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捌ぁⅫS”在戲曲藝術發(fā)展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印記,至今仍然有著旺盛的藝術力。 "
西皮定弦為6—3,(定弦的標準是建立的演員的嗓音音高的基礎上)西皮腔有很多種板式:“西皮原版”、“西皮慢板”、“西皮快三眼”、“西皮二六”、“西皮導板”、“西皮回龍”、“西皮流水”、“西皮快板”等等。西皮的曲調(diào)活潑跳躍,節(jié)奏緊湊,例如:現(xiàn)代京劇《沙家浜》中郭建光唱段“朝霞映在陽澄湖上”,還有《龍江頌》中江水英唱段“一輪紅日照胸間”。而有的西皮腔旋律是剛勁有力的,例如:現(xiàn)代京劇《紅燈記》李玉和唱段“屈膝投降是劣種”;現(xiàn)代京劇《沙家浜》郭建光唱段“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等都充分證明以上的觀點。西皮原版的主要特點就是:眼起板落,即上句眼起,下句板落。(民族音樂稱為弱拍起,強拍落)而西皮慢板,西皮快三眼上句是在中眼起(民族音樂稱為次強拍起)下句板落。例如:傳統(tǒng)京劇《空城計》諸葛亮唱段“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等可以說明以上觀點。
西皮腔分生腔,旦腔,西皮生腔的落音,上句一般落為6、2、3音,下句多落1音。旦腔的落音,上句一般落低音6、3、1。下句多落5音。生旦腔所用的過門也基本相同,但兩者唱腔的旋律,句子的落音以及音區(qū),音域都有所不同。在調(diào)高相同的情況下,生腔與旦腔是同調(diào)異腔的關系,可以組成對唱的唱段,例如《四郎探母》中鐵鏡公主與楊延輝在“坐宮”中精彩的對唱。反西皮是由西皮變化而來,單板式不夠完整,傳統(tǒng)戲和現(xiàn)代戲都不常見。
京劇二黃分二黃腔、反二黃腔,另外還有四平調(diào)和嗩吶二黃,嗩吶二黃與二黃腔的區(qū)別只是在于伴奏的樂器不同,嗩吶二黃的伴奏是以嗩吶伴奏為主,其他樂器為輔,不用胡琴,但是在唱腔旋律上基本上是相同的,四平調(diào)也屬于二黃類,旋律非常優(yōu)美,委婉動聽。
二黃、反二黃也分生腔、旦腔兩大類,這兩種板式的生腔,在皮黃戲中占著很大的比重。具有重要的位置,無論是傳統(tǒng)戲,還是現(xiàn)代戲,在京劇音樂的創(chuàng)作上,總是綜合二黃、反二黃的大部分板式。寫成中心唱段來反映劇中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二黃生腔與二黃旦腔伴奏樂器定弦也是相同的,都是5、2弦。
正、反二黃伴奏的胡琴與漢劇,徽劇的伴奏胡琴基本一樣,都是用的大筒子胡琴,伴奏二黃與反二黃的琴弦略粗一些。上面說過二黃的定弦為5、2,反二黃的定弦是1、5,但這也是根據(jù)演唱者自身的嗓音條件以及音區(qū)和旋律的音高而定的。二黃腔、反二黃,通常是老生腔比青衣腔高出一個至兩個調(diào)。
正、反二黃生腔與正、反二黃旦腔雖然胡琴定弦相同,但是兩者唱腔的旋律,句子的落音、調(diào)式以及音域都有所差異。二黃生腔上句多落1音,下句多落2或5音,從上、下句的落音已經(jīng)旋律的進行時,其他音也多圍繞它而進行。旦腔的上句多落1音,或者6音,下句多落5音,但在戲中心唱段大部分多落2音。
二黃、反二黃的板式均很豐富,有二黃原板、反二黃原板、二黃慢板、反二黃慢板、二黃快三眼、反二黃快三眼、二黃二六、二黃垛板、反二黃垛板、二黃導板等等。二黃、反二黃與西皮腔的不同之處在于板起、板落。例如傳統(tǒng)京劇《文昭關》中伍子胥的唱腔“一輪明月照窗前”二黃慢板的板式?!逗檠蠖础分械臈钛诱训某弧蹲阅侨粘T歸》二黃快三眼。又例如現(xiàn)代京劇《紅燈記》中李鐵梅唱段“打不盡豺狼絕不下戰(zhàn)場”的反二黃腔,現(xiàn)代京劇《龍江頌》中江水英和李志田對唱“百花盛開春滿園”的二黃腔。以上二黃腔與反二黃腔的例子僅是證明與西皮腔版式上不同的特點,二黃腔與反二黃腔不同的是上下句的落音旋律的進行以及調(diào)式上的不同。二黃的旋律穩(wěn)重大方、平和,如傳統(tǒng)劇目《狀元媒》柴郡主唱段《自那日》的腔就是很好的例子。而反二黃的旋律則深沉、悲郁。如現(xiàn)代京劇《杜鵑山》柯湘唱段“血的教訓”等都能生動的體現(xiàn)反二黃在旋律上那種厚與沉穩(wěn)而又有感染力的魅力。
京劇音樂是由多種地方戲曲的音樂成分構(gòu)成的,這也與戲曲音樂幾百年來的繼承、積淀有關。外地戲曲生腔的流入,是京劇音樂的來源。所以,京劇的強調(diào)來自外地。對京劇的強調(diào),大家有一個共識,就是它以“皮、黃”生腔為主而兼其他。把它歸屬在“皮、黃”系統(tǒng)中為“皮、黃”戲,這也是因為京劇的絕大多數(shù)劇目是用“皮、黃”演唱的劇目,事實也是如此。
京劇樂隊伴奏歷來講究,在實際演出中鼓師、琴師不能照譜來演奏。雖然照譜 也能完成伴奏,但是注意力會更多地集中在譜子上,不能全神貫注地配合演員,對于演員臨場的一些變化就照顧不到了。而且對于把握唱腔的節(jié)奏變化、快慢變化、力度強弱變化、演員氣口等唱腔感覺也會受到影響。同時還會影響個人技術的發(fā)揮以及樂隊整體的配合。鼓師、琴師能夠完整地把伴奏旋律背下來的辦法就是要學唱、背唱,這是唯一正確的方法。相同板式出現(xiàn)在不同劇目的情況,也能遇到。如果鼓師、琴師心里沒有唱腔,就不能與演員有默契的配合了。轉(zhuǎn)貼于 中國論文/ tuda.ne
京劇發(fā)展至今,京劇的伴奏以及配樂是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的,伴奏樂隊稱為“場面”,分為“文場”、“武場”兩部分?!拔鋱觥庇钟桑喊骞?、大鑼、鐃鈸、小鑼組成。文場由:京胡、京二胡、月琴組成。無論傳統(tǒng)戲還是現(xiàn)代戲,京劇的伴奏樂器“三大件”都是其他樂器代替不了的,從某種意義來說,“三大件”代表了一個劇種“京劇”。隨著時間的推移,僅靠“三大件”是不能完全反映出時代氣息的,相繼增加了三弦,中阮、大阮、民二胡、琵琶、嗩吶、笛子、笙等名族樂器。也有為了劇情,為烘托氣氛而增加的西洋管弦樂。不可否認的是,西洋樂器的加入,在給京劇音樂增添許多色彩的同時,也確實給觀眾在聽覺上帶來了美的享受。淺談京劇皮黃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