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孫中山先生在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中,一直把日本當做重要的海外基地,與日本的政界、財界、軍部、民間人士等進行廣泛的接觸,進行革命宣傳,爭取日本對中國革命的支持。對于孫中山與日本錯綜復雜的關系,本文試做分析。
關鍵詞:孫中山、日本、革命
[中圖分類號]:D0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3-0102-01
一、辛亥革命前孫中山與日本的關系
1894年,興中會在檀香山成立,次年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興中會成立后,孫中山積極發(fā)動在廣州起義,事泄后,孫中山與陳少白、鄭士良等人同渡日本。雖然此次留日時間短暫,但這些革命黨人卻結交了一批日本人士,孫中山先生認為這是“革命黨與日本人士相交之始也”。
1897年,離日遠游歐美的孫中山再次回到日本。在日本,孫中山廣交日本政界人士,希望通過他們游說日本政府,得到日本對中國革命的支持。大石正己、大隈重信等人就是孫中山通過犬養(yǎng)毅的介紹認識的。在廣交日本政客的同時,孫中山還積極發(fā)展革命勢力,擴充革命力量。1900年,孫中山趁八國聯(lián)軍侵華之際組織了惠州起義。在這次起義中,就有日本志士宮崎寅藏聞知此事,山田良政在起義中“不幸因為迷路而為清兵所擒并遇害”。起義失敗后,孫中山也就離開日本,遠洋歐美。1903年,孫中山又回到日本,在日本友人的支持下組建秘密軍事學校,培養(yǎng)革命骨干。中國史學會編寫的《辛亥革命》中記載:“癸卯夏孫總理自越南蒞日本,因清政府不許私費學生入陸軍學校,乃與日友日野雄藏秘密
組織革命軍事學校于東京青山”。[3]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就是“作為這所軍事學校的入學誓詞而提出的”。孫中山自1905年后又先后多次來到日本,并取得的卓有成效的成就就是組建了資產階級革命同盟——同盟會。
二、辛亥革命后孫中山與日本的關系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遠在海外的孫中山聽到革命的消息后繞道歐洲回國,他電告日本友人在香港接船并與大批日本人同船抵滬。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任命了大批日本人來做自己的經濟、法律等各方面的顧問。在五四運動之后,孫中山雖然公開聲討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以及1895年的《馬關條約》,斥責日本占據膠東半島,但他對日本的感情總體還是友好的。
華盛頓會議期間,孫中山希望日本放棄在華各種特權?,F實情況使得孫中山對日本的政策不斷揭露和批判。雖然如此,孫中山并沒有完全放棄對日本的期望。他仍然希望日本遵守在華盛頓會議上發(fā)表的永不干涉中國內政的宣言,支持中國革命運動。陳炯明叛變后,孫中山留居上海,日本也對“孫更施籠絡手法”。按照華盛頓會議期間中日的交涉,日本將膠州灣歸還中國后,孫中山聽到這消息十分高興,殷切希望“日本朝野都能脫去舊套,從根本上改善中日兩國之友好關系”。他甚至把日本看做亞洲的“救世主”,希望日本與德國、蘇俄一道,對抗英美,謀求亞洲各國的解放。
1923年,孫中山返回廣州重建革命政府,孫中山不顧反對,“允許日本人恢復海南島西沙島之實業(yè)公司”。對于國內反對“二十一條”的抗議活動,孫中山也是一再抵制。由此也可以看出,華盛頓會議后孫中山雖然對日本有過疑慮,但仍對日本抱以希望。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孫中山確立了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立場,但他仍然希望通過對日的妥協(xié)實現真正的中日友善。9月,在孫中山發(fā)表《北伐宣言》后,他派李烈鈞出使日本,與日本朝野各界進行交流。11月24日,孫中山抵達日本神戶,雖然日本要人對他表現十分冷淡,但他仍受到了日本各界的熱烈歡迎,他所作的《大亞洲主義》在日本引起廣泛轟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孫中山表示:“我這次繞道貴國,承蒙貴國朝野人士極熱誠的歡迎,我是十分滿足,十分感謝”。[2] (P985)由此可見,孫中山對日本的感情非同一般。
三、對孫中山與日本關系的評價
面對滿目瘡痍的滿清政府,孫中山立志要推翻清王朝,重塑民族國家。在他看來,要革命,就得有外援,作為近鄰的日本成為他爭取的對象。孫中山之所以選擇日本,也是有他的考慮的。中日甲午之戰(zhàn)后,清政府開始向日本派遣留學生,在清末新政時期這種派遣活動達到新的高潮。同時,民間也有許多志士青年自費去日本留學。正如吳玉章老人指出,大批知識青年“好像唐僧取經一樣,懷著圣潔而嚴肅的心情,靜悄悄地離開故鄉(xiāng)”。[3] 這些留學生在日本面對新的世界,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給他們很大的觸動。面對腐朽的清王朝,這批留學生的滿清愛國熱情又促使他們大多走上了清王朝的對立面。這為孫中山在日本的活動提供了廣泛的基礎,日本成為中國革命的海外基地。有的學者在研究孫中山與日本的關系時也指出,孫中山認為日本與中國“同文同種”,[3]自然會對中國革命大力相助。孫中山認為,日本的崛起特別是日俄戰(zhàn)爭的勝利,大大提高了日本的國際地位,“就是其他亞洲人也可提高國際地位”。 [2] (P623)在孫中山看來,日本與中國都是亞洲國家,近代都曾受到外來的壓迫,這種相同的經歷加上歷史上的密接往來,強大的日本是可以幫助中國革命的。他在致犬養(yǎng)毅的信中,希望日本“以扶亞洲為志,而舍去步歐洲帝國主義之后塵,則亞洲民族無不敬仰推崇也”,“日本政府此時當毅然決然以助支那之革命成功”。 [2] (P532-534)因此他在日本廣泛活動,爭取日本的同情,建立革命力量。誠然,他也得到了部分日本友人的支持,山田良政甚至為中國的革命付出了生命。
孫中山希望借助日本政府的力量開展革命,并對日本政府抱有極大的幻想,懇切希望有朝一日,日本政府幫助中國乃至亞洲各民族擺脫歐美國家的壓迫,走上獨立富強的道路。但是殊不知,強大起來的日本與歐美列強已無異,日本政界關心的是日本在華的各種特權和利益,甚至獨霸中國之野心。1907年日本為了維持與清政府的關系要求孫中山離境,就充分暴露了日本政府的真實態(tài)度。孫中山一直對日本抱有幻想,但得到的卻是日本對中國利益的不斷損害,這也反映出孫中山對日本本質的認識不清。雖然如此,孫中山先生作為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家,終身致力于國家獨立,人民幸福,通過與日本的廣泛接觸,擴大了革命的影響,這是不容忽視的。
參考文獻:
[1]、 雷國山.1910年孫中山日本之行內幕[J].東北史地,2011,(4):24—28.
[2]、孫中山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高強.孫中山的日本情結[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2003,(1):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