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xiàn)在很多學生心理承受力差、不敢承擔、責任意識淡薄,這與老師家長的溺愛不無關(guān)系。在競爭日益激烈今天,教育者一味采取風和日麗、春風化雨式的說教已經(jīng)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一味地追求道德教化,也已不是萬能之策。如果不對學生進行磨煉,學生就會很脆弱。因此,筆者認為適當?shù)膽徒涫潜匾?,是有利于學生成長的。
關(guān)鍵詞:懲戒教育、學生成長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3-0085-01
作為學?;蚴墙處煟撚猩鐣o予的管理學生的職能,這個職能之一就是對違反校紀校規(guī)的學生的處理。而如何進行處理,處理是否合理合法,這樣的處理能否得到法律形式的認可,是每一個教育者都很迷茫并很關(guān)切的問題。經(jīng)過幾年的高中班主任工作的歷練,筆者對教育學生中的懲戒有這樣的認識:
一、教育不能靠體罰,但適當?shù)膽徒鋵逃^對有好處。
教育的懲戒和社會對違法犯罪的懲罰是不同的,教育的懲戒應(yīng)該首先是教育,其次是處罰。在尊重人格的原則上進行適當?shù)捏w罰對學生是很必要的。成人犯錯要受到社會輿論、刑法等處罰,學生犯錯也應(yīng)當受到一定的處罰。適當?shù)膽土P能讓學生體會到他們的違紀違規(guī)要付出代價,他們不是什么事都可以為所欲為。只有讓他知道犯錯所要承擔的后果,他才能知道該如何正確地生活。
顏之推在《教子》一文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大司馬王憎辯的母親魏老夫人對兒子管教嚴格,即使兒子已經(jīng)超過四十歲,并且做三千士卒的統(tǒng)領(lǐng),如果稍微不稱意,老夫人也還用棍棒教訓他,最終王憎辯成就偉業(yè)。相反,梁朝的一位學士的父親,對他聰明有才氣的兒子萬般寵愛,疏于管教,致使兒子成年以后日益兇暴傲慢,終究因為說話不檢點,被周逖“抽腸釁鼓”。這兩個結(jié)局截然相反的故事告訴我們:合適的責罰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學生是未成年人,思想觀念各方面都不夠成熟,的確需要老師的引導。但在單純的引導失去效果,學生也很難在短期內(nèi)理解老師的真實意圖時,可以運用適當?shù)呢熈P。有這樣一個心理學故事:小孩在商場門口的玩具木馬上不下來,父母和商場人員想盡了各種辦法都無效的情況下,心理學家在小孩的耳邊說了一句話“再不下來我要揍你”,小孩就乖乖下來了。可見,在孩子的心里,還是怕打的,心理學家就是利用了這一點,才獲得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
俗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可見在中國的教育傳統(tǒng)中,父母體罰孩子老師責罰學生也是一種常見的教育方法。
二、以合適的懲戒代替體罰,讓學生明白懲罰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也常常發(fā)現(xiàn),那些偶爾使用“暴力”的老師,他的課堂紀律和教學效果要比溫柔型的老師好。我們大部分老師都是停留在教書匠的水平,而要求我們像教育大師那樣去教學,結(jié)果只能是失敗的。所以我們可以采取一些巧妙得當?shù)膽徒浞绞?,讓學生既接受了教育又不認為是體罰而心生抵觸情緒。
某學校一位老師發(fā)現(xiàn)有位學生在做廣播操時極不認真,其他班廣播操監(jiān)督員扣了這人的分數(shù),做操結(jié)束后,教師把這位學生叫到辦公室,既不是打耳光,也不是侮辱謾罵,而是微笑著問:“你廣播操做得怎么樣,你認為準確嗎?”學生搖搖頭,老師繼續(xù)說:“廣播操做得不夠準確到位不要緊,關(guān)鍵是要認真做?!边@時,學生臉紅得低下頭,老師接著說:“班有班規(guī),你如何把扣掉的分數(shù)爭回來呢?”學生保證以后努力為班級做貢獻,積極爭得榮譽。老師又說:“下個星期一,由你到上面來領(lǐng)操,也算是對你的一種懲戒,你認為怎樣?”這位同學愉快地接受了老師的處罰。
據(jù)說這位學生回家后,星期六、星期日都在練廣播操。現(xiàn)在他是全校廣播操做得最標準的一位。這種“雖說痛苦也甜蜜”的處罰更能被學生所接受。上例中教師在學生違規(guī)時,采用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的方法,使學生心服口服,收到較好的效果。
再比如有位班主任在下課時發(fā)現(xiàn)幾個同學把掃帚當做棍轉(zhuǎn),在一起打鬧游戲,他走上去不予直接批評,而是說:“你們連下課都為班級做好事,打掃班級衛(wèi)生,真是難能可貴。我相信你們的掃地水平一定不錯吧,從今天放學后開始,你們再為班級做一些好事,怎么樣?”這幾位同學高興地接受了教師的處罰,同時也領(lǐng)悟到拿掃帚玩是錯的,而打掃衛(wèi)生是對的。實踐證明,每個同學都會犯錯誤,但如果老師采用合適的、巧妙的方法手段來教育學生,有時即使是懲戒,也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適當?shù)膽徒淠苁箤W生學會負責,能讓學生感受真實的生活。
合理的懲罰是指學生學會負責的重要手段。學生由于自己的錯誤言行而受到了懲罰,學生就會深刻地體悟到哪些事情是該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該做的;哪些界限是不能逾越的,逾越了就會造成不良的后果,就會受到相應(yīng)的懲罰。與懲罰教育相比,賞識教育也能在某種程度上使學生學會負責。但在一個學生身上,總是既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通過懲罰使學生從缺點和錯誤中吸取教訓,往往其體驗更深刻,也更能促使他去深刻反思,從而真正學會對自己的言行負責。
存在主義者博爾若夫在其《教育人類學》中提出非連續(xù)性的教育主張。他認為,人生在世總會有遭遇,人有時會處于危機之中。因此,在教育中應(yīng)當正視遭遇和危機,使教育起到告誡和喚醒的作用。當學生有錯誤、缺點時,我們應(yīng)該抓住這個教育時機,使學生受到合理的教育懲罰。合理的教育懲罰能使學生醒悟,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使其生命深處沉睡的自我意識得以喚醒,最終使精神得到升華。要讓學生去感受真實的生活,生活中既有甜蜜和成功,也有痛苦和挫折。誰的言行不檢點,就要讓懲罰去告誡他,讓他去品嘗自己所釀造的苦酒,從中吸取教訓。
總之,傳統(tǒng)的說教也即思想道德教育不是萬能的,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老師要學會合理巧妙的輔之以懲戒、懲罰,這樣才能更好地促使學生健康成長,更有效的實現(xiàn)教化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