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個難題,單靠每周兩節(jié)作文課遠遠不夠,還得在平時的教學中進行滲透。主要做法有:利用課前三分鐘,以說促寫;在閱讀課中滲透作文教學,把閱讀課與作文課結(jié)合起來;重視課外名著的閱讀積累,以讀促寫;教師發(fā)揮課堂語言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關(guān)鍵詞:表達能力、滲透、課外閱讀、課堂語言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3-0053-01
二十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使我深深地感受到語文教學的艱難,有時是你付出了許多的辛勞,收效卻并不明顯,特別是作文教學。一次作文,老師先命題,再指導,最后批閱講評,可謂苦不堪言,可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卻很緩慢,一些學生害怕寫作文,甚至到了“談文色變”的地步。一到寫作文,教室里一片嘩然,學生叫苦連天。而作文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體現(xiàn)。如何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是我們每位語文老師時刻關(guān)注和探討的問題。本人認為想要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單靠每周兩節(jié)作文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注重在平時的教學中進行滲透,在每節(jié)語文課中加強。以下便是我在語文教學中的點滴做法。
一、利用課前三分鐘,以“說”促寫
在每節(jié)語文課的前三分鐘,我都讓學生輪流上講臺“說話”,“說話”的內(nèi)容由學生自由靈活地選擇,小到家庭瑣事、學校生活的見聞、感受,看過的小故事,大到社會動態(tài)、時事新聞……家事、國事、天下事,海闊天空、天南地北,任其馳騁,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而其他的同學不僅僅是當觀眾,也得當“評委”,他們必須把當天上臺說話的同學發(fā)音不準和有語病的地方記下來,等其說完后給予指出。這樣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他們?nèi)リP(guān)心身邊發(fā)生的大小事情,又能培養(yǎng)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學生在聽和說的過程中也積累了許許多多寫作的素材。2008年春節(jié)后的那一學期,第一個星期內(nèi)的課前三分鐘,幾乎每位說話者都講述了自己在春節(jié)的經(jīng)歷和看到許多人因冰凍而滯留車站無法與親人團聚的感受;而汶川5·12大地震更是在地震發(fā)生后那幾個星期的熱點話題。不管是生活中的瑣碎小事還是重大時事,都會豐富學生作文素材的儲備。由于按座號輪流“說話”,因此每位同學都有鍛煉的機會,而且在無形中給了他們事先準備的動力。記得剛開學時有一位同學是這樣說的:“這個春節(jié)很特別,特別的無聊,因為特別寒冷所以只有天天待在家里。我每天都陪伴著電視機,看到車站里好多工人本來想回家過春節(jié)的,滿腔的歡喜卻變成了苦苦等待,有些人等了兩天兩夜仍然不肯離開車站,讓我非常感動。雖然我還沒出過遠門,但我好像因為這個春節(jié)而明白了家的意義,家是每個人幸福的港灣,是游子永遠的牽掛。”從這位學生的“說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她在說真話,而且說之前至少打了腹稿。我對說話者給予充分肯定,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說”和“寫”聯(lián)系起來。這樣說說寫寫、寫寫說說,學生的思維也會變得敏捷而清晰,語言表達順暢而有條理。因此,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也在無形中得到提高。
二、讓教材成為作文的源頭活水,把閱讀課與作文課結(jié)合起來
作為農(nóng)村的學生,閱讀量少,而教材上的范文都是些文質(zhì)兼美、有代表性的文章,所以在上閱讀課的時候,我很重視文章的整體結(jié)構(gòu),除了讓學生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文章所表現(xiàn)的情感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習文中的寫作技巧,并把學來的東西應(yīng)用于寫作中,做到學以致用。例如,我在上《第一次真好》一文時,在學生了解文章的內(nèi)容及主旨后,便讓學生說一說此文的寫作技巧有什么值得學習的。結(jié)果有的學生說:人生的第一次很多,而作者只選擇兩件事詳寫,其他的則一筆帶過,而且所選的“第一次”都比較新穎;有的說:作者語言雖說不上精美,卻簡潔而不失形象;有的說:我覺得第三自然段可以放在開頭,能起到點題的作用……許多學生都能說出自己的見解,雖然有些還不是很中肯,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他們在寫作文時的習慣。每位學生說完后我都進行小結(jié),如對于說把文章第三段放在開頭的同學,我是這樣說的:“相信我們班中不止一位同學想這樣處理吧?”結(jié)果有許多學生點頭默許,甚至有學生說:這是小學教師教給的方法——開頭點題。我微笑著,接著說:“正因為你們都這樣想,所以你們的文章開頭幾乎是千篇一律,缺乏新意,而作者這樣的開頭自然而充滿生活氣息……”這樣,讓學生在討論中學習到了一些寫作的技巧。最后則是要學生學以致用,以“——的第一次”為題寫一篇作文。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在開頭、結(jié)尾的處理和選材上都比之前有所進步。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讀促寫
從教學中反映出來的情況看,學生怕寫作文的主要原因是閱讀面窄、語言積累少、缺乏觀察等,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于是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多閱讀并且要做讀書筆記。常言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幾乎沒有哪位文學家不得益于大量閱讀。教材中的文章文質(zhì)兼美,值得去讀,但是單靠教材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學生一定要去看課外書,特別是文學名著,我還要求學生在讀課外書的過程中將書中的好詞、好句、名言、警句等精彩片段摘抄下來,熟讀成誦,我定期檢查學生的讀書筆記。語言積累豐富了,寫作時,語言才不會經(jīng)常重復或干癟。
當然,在閱讀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許多學生只局限于讀卡通漫畫、《故事會》等,對于文學名著往往是走馬觀花般地瀏覽,至于讀書筆記,則隨便摘抄,似乎只是為了應(yīng)付我的檢查。針對這種情況,對于一些作品我會設(shè)計幾個問題,要求學生選擇其一寫成讀書筆記。如要求學生讀《西游記》時,我會設(shè)計如下問題:(1)試概述《西游記》的故事情節(jié)。(2)孫悟空被唐僧趕回花果山之后是一種什么心情?試描述一下。(3)在唐僧師徒四人中,你最喜歡哪一個?說一說理由。這樣既能讓學生在閱讀中加深印象,又能促使學生勤練筆,比起作文課時布置一個題目,學生更有話可說。
有時在學生讀完一部作品后,我會讓學生就作品某個最突出的方面模仿寫作?!恶橊勏樽印分械木拔锩鑼懞芡怀?,其中有這樣一段:“……一陣風吹過,綠葉急速地打著轉(zhuǎn),然后搖搖頭又伸直了。雨點落下來打在它的身上,將它用力往下按,而它在一陣急雨過后卻又挺起了腰……。終于又是一陣風夾著雨掃來,樹枝被搖得猛烈顫抖,而那綠葉卻死死地抓住樹枝奮力向上掙扎著,似乎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在跳躍在吶喊,在爭取自己最后的生存機會……”文章描寫細膩,贊美了綠葉的不屈性格,我便讓學生模仿其中精彩的景物描寫,以《風雨中的綠葉》為題寫一篇文章。很多學生都能把《駱駝祥子》中的精彩片段運用于作文里。閱讀和寫作結(jié)合起來,學生體驗到了靜靜讀書的樂趣,也嘗到了寫作的甜頭。
四、潤物細無聲——發(fā)揮課堂語言的魅力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除了與文章進行對話,就是與教師進行對話,所以一位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如果我們教師要求學生寫作文時用詞準確、語法規(guī)范、語言生動,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的語言卻平淡無奇,甚至錯漏百出,那么,學生天天在這樣的語言“熏陶”下,語言表達能力如何能提高呢?所以作為語文教師確實應(yīng)該在教學語言上下工夫,即使不能妙語連珠,也應(yīng)做到語言規(guī)范、用詞準確,為學生樹立一個典范。試想,當一位教師厚積薄發(fā),以自身豐富的學識和情感,根據(jù)不同的詩文內(nèi)容及各異的課堂氣氛展示出多姿多彩的語言風格時(……有時如滔滔激流,直抒胸臆;有時慷慨激昂,振奮人心;有時如霏霏春雨,沁人心脾;有時如潺潺細流,娓娓動聽;有時如涓涓清泉,感人肺腑……),有思想、有感情的學生怎能拒絕或漠視這種語言的魅力和人格的風采?怎能不在對老師的敬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并逐步演化成自己的作文能力呢?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在學生作文中發(fā)現(xiàn)幾個語句——“每個人的童年,是一片寬闊的原野,在這上面,你可以任意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飛所有的希望,可以播撒一生的幸福,可以蕩漾一生的笑意。”這可是我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導語?。≡跒榇藢W生的認真、用心而感到欣慰的同時,也深切體會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自身的語言功底和修養(yǎng)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教學中也應(yīng)更加精心設(shè)計課堂語言。
以上是我在平時教學中的點滴做法,它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作文教學,卻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學生既沒有寫作文的心理負擔,又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作文能力。效果雖不是立竿見影,但也可說是略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