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程廷祚的《騷賦論》集中體現(xiàn)了他的賦學(xué)觀念,文章分上中下三篇,筆者從“唐無賦”說和程氏對楊雄“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的繼承與調(diào)整進行更深一層次的探討,認為:從大體上來說,程廷祚作為古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行文中始終是沿著“宗漢”的主線,并且,他還認為以司馬相如、楊雄為代表的漢賦是存有“諷諫之義”的,后世君子,當(dāng)回歸到《詩經(jīng)》比興之義,重建“美善相得”、“麗則兼?zhèn)洹钡馁x學(xué)典范。這一方面既和當(dāng)時的政治環(huán)境有關(guān),也與程氏本人的實用觀有著密切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騷賦論》、“唐無賦”說、“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3-0039-02
前言
程廷祚,原名默,字啟生,號綿莊,又自號青溪居士。生于康熙三十年,卒于乾隆三十二年(1691—1767),年七十七。其學(xué)以顏習(xí)齋為主而參以黃宗羲、顧炎武,故其學(xué)歸于實用。其作品主要是《青溪文集》,十二卷,由程廷祚侄孫程兆恒所刊刻,正編卷一至卷三為論,卷四為辯,卷五為說、議、考,卷六為序,卷七為雜著,卷八為書后、碑記,卷九至十一為書,卷十二為尺牘和志、銘、墓表等。其中卷三為《騷賦論》,集中體現(xiàn)了程廷祚的賦學(xué)觀念。
《騷賦論》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從文學(xué)發(fā)展史的視角來考察詩、騷、賦三體既互相承繼又彼此互異的關(guān)系”,中篇是“簡明的賦文學(xué)發(fā)展史”,下篇“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指出寫賦‘不可以宗騷’,再一次否定了賦學(xué)史上的祖騷宗屈論”【1】。程氏在對前人繼承的基礎(chǔ)上,有些方面有了一些調(diào)整和創(chuàng)新“1、賦與騷皆原于詩,騷、賦異體;2、賦家之圣是宋玉;3、賦發(fā)展史中的‘祖騷宗漢’說;4、先理后詞、麗則兼勝的審美風(fēng)格”【2】。然而,從大體上來說,程廷祚作為古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行文中始終是沿著“宗漢”的主線,并且認為以司馬相如、楊雄為代表的漢賦還存有“諷諫之義”,后世君子,當(dāng)回歸《詩經(jīng)》比興之義,重建“美善相得”、“麗則兼?zhèn)洹钡馁x學(xué)典范。下文,筆者擬從“唐無賦”說和程氏對楊雄“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的繼承與調(diào)整進行更深一層次的探討。
“唐無賦”說
《騷賦論》中篇,是“一篇簡明的賦文學(xué)發(fā)展史”,在這篇賦史中,他對有明以來的“唐無賦”說有了進一步的闡發(fā)和辨析:
東京作者,體卑于昔賢,而風(fēng)弱于往代。
降及魏、晉,非其儔矣。
若夫宋、齊以下,義取其纖,詞尚其巧,奏新聲于士女雜坐之列,演角觝于推譬左枉之場。
是故以賦譬之山水,岳瀆其楚、漢乎!東京則山之麗于岳,水之附于瀆者也。又其山之旁出,水之支流,則為魏、晉。至于指丘垤以為山,畫以(三點水加石)(三點水加止)為水者,六朝之謂耳。
唐以后無賦,其所謂賦者,非賦也。君子于賦,祖楚而宗漢,盡變于東京,沿流于魏、晉,六朝以下無譏焉。
在他看來,東漢以來的賦作,體式、氣勢皆不如西漢,他還打了個比喻,將楚漢古賦比作岳瀆,東漢賦比作山水,魏晉賦雖然“規(guī)制分明”,卻已經(jīng)是山水支流,宋齊賦則是小水溝之流。愈下而體愈弱,如果說宋齊以下的賦作“類俳”,到了唐以后甚至都不值得發(fā)表評論。
先是,程氏在上篇力辯詩賦騷之別,“詩之體大而該,其用博而能通”,“騷則長于言幽怨之情,而不可以登清廟”“賦能體萬物之情狀”,進而得出“賦家之用,自朝廷郊廟以及山川草木,靡不擄寫”的特點,而創(chuàng)作者,“必若長卿,所謂‘包括宇宙,總覽人物,有得之于內(nèi),不可得而傳者’”,從而,順理成章地推出,符合這一標(biāo)準的正是 “苞括宇宙、總攬人物”的漢大賦:
《子虛》、《上林》,總眾類而不厭其繁,會群采而不流于靡,高文絕艷,其宋玉之流亞乎?
子云之《長楊》、《羽獵》,家法乎《上林》,而有迅發(fā)之氣;《甘泉》深偉,廟堂之鴻章也。
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繁類以成艷”,楊雄的《甘泉賦》,“構(gòu)深瑋之風(fēng)”,皆是“寫物圖貌,蔚似雕畫”。我們以此為標(biāo)準選取唐人之賦與漢賦加以比較:一篇是被李調(diào)元論為“能以盛氣舉之,對偶之跡都化。唐人律賦中,唯此君能以氣勝”【3】的唐大歷年間鄭錫的《長樂鐘賦》,另一篇是枚乘的《七發(fā)》,
漢宮昏曉兮樓殿相望,雙闕云聳兮千門日長。銅壺夜漏,金鏡朝光。鏘華鐘兮肅天居之岑寂,張猛虡兮壯神容之焜煌。含虛守靜,應(yīng)用無方。聞之者朝警而夕惕,扣之者神和而意揚。此乃樂府之彝器,宮懸之高張,豈比夫羽龠絲竹,匏土革木,徒攢雜以鏗鏘。若乃九陌初昏,重門聚柝,清禁將開,繁星乍落,月宿翠樓,風(fēng)清金閣。發(fā)清聲之響亮,覺層樓之寥廓,思遠客于鶉衣,怨美人于羅幕。足使懷愁者感之而增欷,得志者聽之而愈樂。豈在物之有心,伊人情之所托。及夫雞人未唱,鵠鑰猶封,星翻南陸,月掛西峰。出入萬室,周流九重。走軒車于金馬,震欞檻于銅龍。千官警兮清佩響,百鳥鳴兮春露濃。豈謝泗濱之浮磬,豐嶺之霜鐘而已哉!夫其逐吹含空,馳煙驛霧。徘徊宮闕,演漾官署?;[空中,龍吟何處?近從丹庭之室,遠盡青門之樹。刜之以劍,思利器之一揮;擊之以莛,嘆清音之難遇。豈獨稱鳧氏于周典,發(fā)鯨魚于漢賦?爾其舂容鼓怒之音,千石萬鈞之實,洪爐镕冶之姿,追蠡篆文之質(zhì)??偙娒酪曰斐桑链等f而得一??陀辛b旅靈臺,經(jīng)過牟首,元文未獻,白賁徒久。聲聞于外,空美鼓鐘于宮;氣或在天,誰知藏劍于斗?懷洪音而未發(fā),敢虛心而待扣。(《長樂鐘賦》)【4】
疾雷聞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神物怪疑,不可勝言。直使人踣焉,洄暗凄愴焉。(《七發(fā)》)
不難發(fā)現(xiàn),前者情景交融,描寫鐘聲對感覺器官的觸動與引發(fā)的不同感想,“氣清而韻遠,體潔而采新”,尚留盛唐詩歌余韻;后者則“腴辭云構(gòu),夸麗風(fēng)駭”(劉勰語),其觀潮之情景,極盡夸張鋪陳之能事,場面描寫淋漓精致、驚心動魄。無論從體制規(guī)模上還是語言表述上,唐賦仍顯清麗有余而氣勢不足。兩者固然屬不同的美,倘用“窮造化之精神,蓋萬類之變態(tài)”整齊劃一,律賦自然落為雖稱賦,“非賦也”。深究之,“其人與其時為之也”,漢代賦作,大都經(jīng)過賦作家長期的醞釀,一旦流于筆端,自然能以氣勢凌人,史書記載,司馬相如上《大人賦》,而武帝飄飄有凌云之志;楊雄上《羽獵賦》,成帝為之不止。其縱橫捭闔之姿,一瀉千里之態(tài),自不可與科場應(yīng)試之作同日而語。
“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
楊雄提出“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的命題,是針對漢賦“競為侈麗閎衍之詞,沒其諷喻之義”的不足,其抨擊對象正是司馬相如,程廷祚回應(yīng)了楊雄的這一觀點,云:
賦能體萬物之情狀,而比興之義缺焉。
至于賦家,則專于侈麗宏衍之詞,不必裁以正道,有助于淫靡之思,無益以勸戒之旨,此其所短也。
他認為賦的創(chuàng)作,恢弘靡麗,缺乏比興之義,基本上沿襲了楊雄的觀點。然而所謂“賦者,鋪也,鋪陳今之政教美惡”,頌美懲惡當(dāng)是題中之義,實際情況卻是體格愈來愈卑下,甚至是“奏新聲于士女雜坐之列,演角觝于推譬左枉之場”,鑒于此,程氏重新調(diào)整了楊雄的觀點。
長卿《上林》,終以頹墻填塹;子云《甘泉》,稱屏玉女而卻宓妃;雖云曲終奏雅,猶有諷諫之遺意焉。后之君子,詳其分合之由,察其升降之故,辨其邪正之歸,上祖《風(fēng)》、《雅》,中述《離騷》,下盡乎宋玉、相如、揚雄之美,先以理而后以詞,取其則而戒其淫,則可以繼詩人之末,而列于作者之林矣。
盛贊以司馬相如為代表的漢賦,云其雖曲終奏雅、勸百諷一,“猶有諷諫之遺音”,楊雄《甘泉賦》“屏玉女而卻宓妃”,是對成帝寵幸趙昭儀的委婉諷諫;司馬相如上《上林賦》,也隱含對武帝好游獵的勸諫。儼然是“麗則并兼”、銜華而佩實的典范。接著,他進一步指出只有“上祖《風(fēng)》、《雅》,中述《離騷》,下盡乎宋玉、相如、揚雄之美”,“先理后詞”“取則戒淫”,方能“繼詩人之末,而列于作者之林”。如果說稱贊司馬相如和楊雄,只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無奈之舉,那么后文,他將賦與《詩經(jīng)》、《離騷》相提并論,無疑是極大地提高了賦的品格和地位。聯(lián)系一下清朝的選舉制度,程氏在這里對楊雄觀的實是有意為之。清朝科舉雖沿襲明制,“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jīng)命題試士,謂之制義”,然“康、乾兩朝,特開制科。博學(xué)鴻詞,號稱得人。然所試者亦僅詩、賦、策論而已?!薄?】“博學(xué)鴻詞”試與康熙本人的賦學(xué)思想有關(guān),他不僅特命詞臣編纂《歷代賦匯》,并且親自作了序,認為賦可以“與國政事”,“使聞之者足以感發(fā)興起而因以明”,名臣偉人也往往多出其中。這固然是因為“賦兼才學(xué)”、《詩》之賦、比、興之中,“興、比不能單行”【6】,也因為賦“黼黻太平、潤色鴻業(yè)”【7】的作用?!吧现?,下必甚焉”,再者,隨著清朝統(tǒng)治的日漸穩(wěn)固,控制的利爪從軍事轉(zhuǎn)向思想文化,這兩重的壓力,使得賦的創(chuàng)作更加失去了“抒下情而通諷諭”的諫諍精神,而純粹以“宣上德而盡忠孝”為宗旨。身為顏李學(xué)派的后學(xué),程廷祚治學(xué)多主經(jīng)世致用,對于這種狀況自然不能等閑視之。他說:“公孫弘曲學(xué)阿世以取卿相,其后以舜禹煩新莽,從亂賊如歸者,皆時之大儒也。史稱夏侯勝能守正,然其勉諸生以明經(jīng),不過日取青紫如拾地齊。東漢桓榮身為帝師,退而以稽古之榮夸示生徒,其鄙陋率如此。蓋漢代人主懸利祿以誘進天下之通經(jīng)學(xué)古,而士之有志者,亦惟以為圣人之道盡于章句訓(xùn)沽,未嘗反之身心,而自驗其是非離合也”,(《青溪文集》卷三《漢宋儒者異同論》)盡管批判的是那些空談性命的宋學(xué)和尋章守句的漢學(xué)家,我們還是可以窺知程氏對于學(xué)者“慕稽古之榮,取青紫,千利祿,甚者曲學(xué)阿世”【8】的不滿。從而我們也不難解釋文章的另一個觀點的調(diào)整:
或日:騷作于屈原矣,賦何始乎?日:宋玉。
宋玉以瑰偉之才,崛起騷人之后,奮其雄夸,乃與雅、頌抗衡,而分裂其土壤,由是詞人之賦興焉?!稘h·藝文志》稱其所著十六篇,今雖不盡傳,觀其《高唐》、《神女》、《風(fēng)賦》等作,可謂窮造化之精神,蓋萬類之變態(tài),瑰麗窈冥,無可端倪,其賦家之圣乎?
君子于賦,祖楚而宗漢,盡變于東京,沿流于魏、晉,六朝以下無譏焉。
一變歷來所遵循的觀念,將賦的源頭推到宋玉,尊稱宋玉為賦圣,“指出寫賦‘不可以宗騷’,再一次否定了賦學(xué)史上的祖騷宗屈論”,其意正在于強調(diào)要加強賦的諷諫作用,要“先理后詞”、“取其則而戒其淫”,回歸儒家的經(jīng)世致用。
結(jié)語
作者辨別賦與詩、騷的不同,認為賦承襲的是詩“體事與物”的特點,贊揚司馬相如的“賦跡賦心”說,一方面推導(dǎo)出唐賦失去了漢賦“事無巨細,靡不畢寫”的主要特征,雖稱賦,“非賦也”,一方面又調(diào)整楊雄“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的觀點,從另一個角度承認了漢賦保留“諷諫之義”的努力,從而肯定了漢賦兼有“麗”“則”的文學(xué)品格,漢賦的文學(xué)地位也得到了莫大的提升。
程廷祚“性端靜迂緩,人見之如臨高山,氣為肅。弱冠補諸生,鄉(xiāng)試輒不利。乾隆丙辰,召試鴻詞科,有要人慕其名,欲令出門下,屬密友道意曰:‘主我,試必入選?!壬苤共挥谩保ā肚嘞募罚?,其人格可見一斑。然而無論他本人如何,最高統(tǒng)治對于賦的重視和賦創(chuàng)作的實際情況卻與他素所服膺的“經(jīng)世致用”精神是背道而馳的。這也導(dǎo)致了他不顧漢賦“勸而不止”的歷史史實,片面提高漢賦地位,“后之君子,詳其分合之由,察其升降之故,辨其邪正之歸,上祖《風(fēng)》、《雅》,中述《離騷》,下盡乎宋玉、相如、揚雄之美,先以理而后以詞,取其則而戒其淫,則可以繼詩人之末,而列于作者之林矣”。不過他沿著辨賦體——宗漢體的脈絡(luò),企圖重建“美善相得”、“麗則兼?zhèn)洹钡奈膶W(xué)創(chuàng)作典范的努力還是值得我們后人深思。
注釋:
【1】蹤訓(xùn)國:《漢賦研究史論》,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2007年:第501—503頁
【2】孫福軒:《清代賦學(xué)研究》,浙江: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第 179—182頁
【3】霍松林:《辭賦大辭典》,北京:鳳凰出版社, 1996年:第668頁
【4】程元龍:《歷代賦匯》,北京:鳳凰出版社, 卷九十三,第 385頁
【5】參見《清史稿·選舉志》
【6】參見《御制歷代賦匯序》
【7】參見四庫《御制歷代賦匯》提要
【8】姜廣輝:《顏李后學(xué)程廷祚》見于《江淮論壇》(合肥),1984年6月,第 80—85頁
參考文獻:
[1]、陳良運:《中國歷代賦學(xué)曲學(xué)論著》,北京: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2]、蹤訓(xùn)國師:《漢賦研究史論》,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2007年
[3]、孫福軒:《清代賦學(xué)研究》,浙江: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
[4]、姜廣輝:《顏李后學(xué)程廷祚》見于《江淮論壇》(合肥),1984年6月,第 80—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