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凱倫·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是一部關(guān)于敘事身份的自傳性作品。雖為西方白人女性,她卻在其中塑造了自己非殖民者的獨特身份。對非洲,她用愛與歸屬取代了掠奪;對土著居民,她用尊重與認同取代了踐踏;對她的莊園,她用關(guān)懷與珍惜取代了攫取。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些破碎的片段與零星的記憶。而從這些片段與記憶的敘述中,我們能清楚地洞察到布里克森有意對他者的細述與對自我的隱匿;而這一切都彰顯了她要向我們顯示的身份。
關(guān)鍵詞:布里克森、《走出非洲》、敘事身份、自傳、非殖民者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3-0019-01
只有一個完整、獨特的關(guān)于生命、時間、歷史與生命存在模式的這樣一個故事,才能是身份。由此可以看出,以自傳這一形式必是最好的對自我身份的建構(gòu)了。不管是巴赫金、阿倫特還是科爾,雖然他們對敘事身份的關(guān)注點有所不同,但都共同承認一點:那就是所有的故事都需要他者。而從他者視角來建構(gòu)自我的身份,正是這部《走出非洲》最引人注目之處。
凱倫·布里克森在《走出非洲》中展示了大量的非洲迷人的自然景觀。她常采用象征的手法。從敘事學(xué)的角度,這一手法使得人們對于非洲的常識性認識處于“休眠”狀態(tài),取而代之的是作者描述出來的富有生命、施動于人的非洲形象。因為非洲的一切讓她有著歸屬感,所以這里是她的家,也就打破了自己來自西方白人世界的禁錮,粉碎了自己殖民者的身份,建立了與非洲相融合的一種身份。在書的開篇就講述了一只小瞪羚璐璐的故事,從敘事學(xué)的角度,布里克森避開了自己對璐璐的愛的直接敘述,采用擬人的手法來描寫璐璐美麗的外形和端莊的儀態(tài);運用全知全能視角將璐璐的心理活動描述得淋漓盡致。除了璐璐,布里克森還有多處寫到動物,這表明其目的并不是寫事實,而是在敘述事實在自我中的印跡。這就給了我們許多信號以證明布里克森是將這里視為她的家,她永遠的歸屬,所以她絕不是來自白人社區(qū)的粗暴掠奪者!
在身份的建構(gòu)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建立一種社會身份。保羅·約翰·埃金說過:“所有的身份都是關(guān)系的”【1】。一個人從整個大的社會中尋求一種身份就像從一面別人的鏡子中折射出自己的模樣。布里克森認為土著人有一種特質(zhì),仿佛能感知自然中的一切,或者說他們就是自然與人類的聯(lián)絡(luò)者。另外,對于土著文化,布里克森也是不乏認同的。她在文描寫了土著人的舞會,甚至對于土著人處理紛爭時所采用的方式,布里克森雖認為其片面而缺乏人道主義,但她也認同這在非洲是無可厚非的“習(xí)俗”與“制度”。這些足以看出她完全與這樣的社會融合了。布里克森認為丹尼斯不屬于當(dāng)時的英國社會,不屬于工業(yè)時代。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中講述了人在異性身上尋找自身的理想與完整,將想象的自我投擲在異性身上。由此,她對丹尼斯的愛與丹尼斯和她自己對非洲的認同就交織在一起。透過對土著居民,對土著文化與對愛人丹尼斯的認同,布里克森成功構(gòu)建了自己在非洲土著社區(qū)的社會身份。這使她脫去了西方殖民者的外衣,而穿上了與土著人一樣的外套;也就使自己的非殖民者身份不言而喻了。
凱倫·布里克森在《走出非洲》中講述了幾次當(dāng)?shù)氐臎_突事件。其中,她幫助救助沖突中的傷者,安撫傷者家屬,與當(dāng)?shù)厍蹰L一起商議解決沖突的方法。這些都使得她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有著人道主義關(guān)懷的君主形象。她將自己在西方所接受的文明帶來這里,卻并非以入侵或殖民的方式讓土著人接受;相反,卻以春風(fēng)化雨的姿態(tài)讓文明的種子開始在這里生根、發(fā)芽。這就使她自己不但是領(lǐng)導(dǎo)者,更是具有人道主義關(guān)懷的君主了。這里——非洲的她的莊園,是布里克森夢的家園。她在這里創(chuàng)造與實現(xiàn)自己的夢境,她努力維系這個夢境的平靜,讓自己在這個夢的家園中像個君主一樣統(tǒng)治、關(guān)懷著她的人民,她的咖啡園,她的草原,她的瞪羚,她的一切。
在此書中,凱倫· 布里克森很少講述她在非洲的生活,更多的是講述別人的生活;對于她的婚姻生活以及離婚等事件更是只字不提;她對愛人的描述也是極為保留。但是正是這樣一種態(tài)度為其身份的建構(gòu)與揭示有著特殊的意義。在殖民主義時代,凱倫· 布里克森作為一名西方白人世界的女性,來到非洲土地。但在《走出非洲》中,她卻塑造了其非殖民者的形象。
注釋:
【1】Paul John Eakin, How Our Lives Become Stories: Making Selves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9), P.43.
參考文獻:
[1]、Brantly, Susan C.Understanding Isak Dinesen. 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2002.
[2]、Dinesen, Isak. Out of Afric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9.
[3]、Gunnars, Kristjana. \"Life as Fiction: Narrative Appropriation in Isak Dinesen's Out of Africa.\" Isak Dinesen and Narrativity. Ed. Gurli A. Woods. Carl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25-34.
[4]、Lacan, Jacques. Ecrits: Aselection, trans. Alun Sheridan, London: Tvaristock, 1977
[5]、Thurman, Judith. Isak Dinesen: The Life of a Storyteller, New York: St.Martin’s Press,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