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特殊累犯制度隨著刑法修正案八的實施,由原來的危害國家安全罪擴大到包括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這一擴大表明了我國政府打擊恐怖犯罪以及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的決心,同樣隨著這一擴大,種種問題也隨之而來。本文基于此原因,對于刑法 修正案八中關于特殊累犯認定的相關問題予以簡單論述。
關鍵詞:特殊累犯;刑罰執(zhí)行完畢;假釋;緩刑
作者簡介:陸張輝,西北政法大學刑法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刑法。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5-0246-02
累犯是指被判處一定刑罰的犯罪人,在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者赦免之后,在法定期限內又犯一定之罪的情況。特殊累犯作為累犯的一種,由于其對所犯罪行有特別的要求,因而被稱之為特殊累犯。故對于特殊累犯的定義應當如此界定:特殊累犯是指行為人實施了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在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時候再犯上述任一類罪的情形。
一、特殊累犯成立條件。
特殊累犯成立的條件:首先,構成特殊累犯的三種犯罪只有:危害國家安全犯罪、黑社會組織性質的組織犯罪、恐怖活動犯罪。因而,前罪與后罪必須是這三種罪行之一;其次,后罪必須在前罪的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者被赦免之后,才能構成特殊累犯。
刑法修正案八中,對一般累犯中規(guī)定,過失犯罪和未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不構成累犯。這是由于未成年人身心發(fā)育并不十分成熟,辨認控制能力比成年人要差一些,其非難可能性低于犯罪的成年人,其次未成年人可塑性較大,比較容易接受改造,應當給予更多的改造機會,同時這也與我國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相適應。但是對于特殊累犯的規(guī)定中卻沒有這樣的條款,其并不要求行為人年滿十八周歲,只要行為人實施了這三種犯罪,任何時候在實施這三種犯罪的,都以特殊累犯論處。當然這里的行為人的年齡必須達到刑法總則中關于刑事責任年齡的相關規(guī)定。
同理,特殊累犯的構成不要求是被判或應判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即行為人只要實施了上述行為,即使由于情節(jié)較輕,有自首或者立功的減輕情節(jié),行為人最終沒有被判有期徒刑或者其以上的刑罰的犯罪,行為人任何時候實施了這三類犯罪中的相關罪行,都應以特殊累犯論處。
再者,特殊累犯的構成沒有時間的限制,即前后罪之間的時間間隔沒有五年之限,即只要前罪屬于這三種犯罪的一種,行為人任何時候實施這三種犯罪的都構成特殊累犯,這也是特殊累犯之特殊所在。
二、特殊累犯的認定中的相關問題。
首先,談談刑罰執(zhí)行完畢。我國的刑罰體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兩大類,而根據(jù)我國刑法的相關規(guī)定,這里的刑罰執(zhí)行完畢,主要指主刑執(zhí)行完畢,如果主刑執(zhí)行完畢,即使附加刑未執(zhí)行完畢,仍構成特殊累犯。刑法修正案八中,關于黑社會性質組織的犯罪,都增加了罰金刑,對于觸犯這類犯罪的行為人,只要主刑執(zhí)行完畢,即使由于種種原因罰金刑沒有執(zhí)行,只要行為人在任何時候實施了上述犯罪,依然構成特殊累犯。刑法這樣規(guī)定原因主要是:刑罰執(zhí)行完畢之后,行為人又繼續(xù)實施犯罪,這就說明了行為人的主觀惡性、社會危害性比較大,而行為人經(jīng)過了刑罰的處罰是否得到了較好的改造,只有在刑罰執(zhí)行完畢之后才能證明,而附加刑是不剝奪自由的刑罰,因而即使附加刑執(zhí)行完畢也難以衡量行為人的改造效果。故在特殊累犯的認定中,刑罰執(zhí)行完畢只要主刑執(zhí)行完畢就行,而附加刑的執(zhí)行情況在此不予考慮。
其次,假釋問題。假釋是指對于被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部分犯罪人,在執(zhí)行一定刑罰之后。確有悔改表現(xiàn),不致在危害社會,附條件的予以提前釋放的制度。這里的附條件是指被假釋的犯罪人,如果假釋考驗期內遵守法律的相關規(guī)定,就認為原判刑罰執(zhí)行已經(jīng)執(zhí)行完畢。在特殊累犯的認定中,對與該問題應該區(qū)別對待。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如果在假釋考驗期內又犯新罪的,不構成特殊累犯,而應該在撤銷假釋之后,適用數(shù)罪并罰。由假釋的定義可以看出,考驗期未滿,就不能認為刑罰執(zhí)行完畢,即不具有構成特殊累犯的基本條件。同理,如果行為人在假釋考驗期滿后,行為人又實施上述三類犯罪的,則構成特殊累犯,因為考驗期滿就意味著行為人的前罪刑法已經(jīng)執(zhí)行完畢,此時行為人在實施犯罪的話,就應該成立特殊累犯。因此,對于假釋的犯罪分子成立特殊累犯應以假釋期滿之日來認定刑罰執(zhí)行完畢的標準。
最后,緩刑問題。緩刑是指人民法院對于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符合法定緩刑條件的犯罪分子,規(guī)定一定的考驗期,暫緩起刑罰的執(zhí)行,實行社區(qū)矯正,若犯罪人在考驗期內沒有出現(xiàn)法定撤銷緩刑的情形,原判刑罰就不再執(zhí)行的制度?!?】上述三類犯罪完全有可能被判處緩刑,因而前罪可能被執(zhí)行緩刑。對實施緩刑的犯罪分子,同樣存在兩種情況:一是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內又犯新罪,對于此種情形,適用數(shù)罪并罰。二是考驗期滿后,行為人又實施犯罪的情形,對此不應以特殊累犯論處。原因如下:一方面,我國刑法規(guī)定特殊累犯的制度,主要是前罪與后罪的社會危害性比較大,行為人的主觀惡性較大;而緩刑主要是因為行為人的犯罪情節(jié)比較輕,有一定的悔罪表現(xiàn),不致再危害社會,若對其以特殊累犯論處的話,與國家設置特殊累犯初衷相矛盾;另一方面,特殊累犯的成立,要求刑罰執(zhí)行完畢,但是對于緩刑考驗期滿,根據(jù)刑法的相關規(guī)定,如果犯罪分子在考驗期內沒有實施新罪,緩刑考驗期滿,原判刑罰就不再執(zhí)行,而非原判刑罰已經(jīng)執(zhí)行完畢。既然前罪刑罰沒有執(zhí)行,那就缺少構成特殊累犯的一個必要條件,故不能以特殊累犯論處。當然對此雖不能以特殊累犯論處,但司法機關應根據(jù)罪刑相適應的原則對行為人的后罪進行評價,盡量對犯罪分子給予應有的懲罰。
三、特殊累犯的刑罰執(zhí)行問題。
近些年來,隨著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和恐怖活動犯罪的猖獗,其對國家的安全穩(wěn)定以及社會公眾的安全感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或危害。刑法修正案(八) 適時地將成立特殊累犯的犯罪種類從一種增加為三種,同時規(guī)定了較為嚴厲的刑罰措施。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從重處罰。特殊累犯的主觀惡性和可譴責性程度遠勝于初犯,且前次刑罰未起到教育改造的作用,無論從報應還是預防的角度來看,均應處以較重的刑罰。故國家對此規(guī)定了較為嚴厲的刑罰措施,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處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規(guī)定,被告人構成特殊累犯,同時具有自首、立功情節(jié)的,也可以不從寬處罰。
二是不適用緩刑。緩刑只適用于被判處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犯罪人,適用緩刑的犯罪人必須不是累犯。行為人一旦被認定構成特殊累犯,其就不能適用緩刑。
三是不得假釋。特殊累犯的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比較大,難以認定為“確有悔改表現(xiàn),假釋后不致再危害社會”,因而不得假釋。
四是限制減刑。根據(jù)《刑法修正案(八)》之規(guī)定,對被判處死刑緩期執(zhí)行的特殊累犯,人民法院根據(jù)犯罪情節(jié)等情況可以同時決定對其限制減刑。此外,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見》、《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對特殊累犯減刑時應當從嚴掌握。
當然,這里也不是一味地追求對特殊累犯從重處罰,我國目前貫徹的是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這就要求我們司法機關在處理這類案件,一定要注意刑法個別化。這就要求我們司法機關應當根據(jù)案件情況,綜合考慮行為人的社會危害性、人身危險性、對社會造成的影響等因素,結合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的犯罪和治安形勢,具體加以分析,依法作出從嚴或者從寬的處理。
注釋:
【1】高銘暄、陳璐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解讀與思考》第68頁。
參考文獻:
[1]、高銘暄、陳璐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解讀與思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周光權主編:《刑法歷次修正案權威解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3]、趙秉志, 杜邈著《關于刑法修正案(八)特殊累犯規(guī)定的解讀》,載于《法制日報》2011年5月4日第012版。
[4]、陳偉著《特殊累犯適用范圍需審慎判定》,載于《人民法院報》2011年9月29日第0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