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行過限是在共同犯罪中,部分實行犯在共同犯罪故意的基礎上實行了超出共同犯罪故意的行為。在共同實行犯的場合下,如果部分實行犯實施了過限行為,其他實行犯對該過限行為的認識不同決定了實行過限行為的定性。另外,對于追加故意由于缺乏認識基礎以及意志上的自由選擇權,并且不符合共同故意成立的時間等要求,因而追加故意不成立共同故意。
關鍵詞:實行過限、共同實行犯、追加故意
[中圖分類號]:D9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5-0245-02
在共同故意犯罪之中,某一共同犯罪人實施了超出共同犯罪故意的行為,對實行過限這部分的行為,行為人并沒有和其余共犯產(chǎn)生主觀聯(lián)系,對這部分超出原有共同犯罪故意的行為稱為實行過限行為?!皩嵭羞^限”之“限”的范圍是指共同犯罪行為人通過主觀聯(lián)系形成的共同故意的范圍,如果行為人實施了超過這個范圍的行為,其實質是一種和其余共同犯罪人之間意思聯(lián)絡的不對等。
實行過限在實行犯的場合下表現(xiàn)為,在共同犯罪過程中,一部分共同犯罪人實施了某種刑罰分則規(guī)定的犯罪,并且符合該犯罪的構成要件,而另一部分共犯實施了超出共同犯罪故意的行為。大部分實行犯的實行過限主要是因為部分共同犯罪人在實施共同犯罪行為的過程中改變了其犯罪故意的內(nèi)容,臨時產(chǎn)生新的犯罪故意。包括了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部分共同實行犯實行過限,其他共犯始終不知情。如甲、乙共謀入室盜竊,甲在房內(nèi)實施盜竊行為時又強奸了屋主,在門外望風的乙始終不知情。在這種情況下,甲的強奸行為是超出共同犯罪故意的過限行為,乙對此不應承擔刑事責任,而只在共同犯罪故意的范圍內(nèi)承擔責任,即甲和乙要共同承擔盜竊罪的刑事責任,甲還應當對個人的強奸行為單獨承擔刑責。
第二,部分共同實行犯實行過限,其他共犯知情后積極參與。如前案中,在門外望風的乙進入屋內(nèi)看見甲的強奸行為后積極參與,對屋主也實施了強奸行為,此時,甲、乙的行為該如何定性?甲實施強奸行為是產(chǎn)生了新的犯罪故意,乙積極參與強奸行為即是在犯罪行為的實施過程中用行為的方式與甲進行意思聯(lián)絡,從而形成了新的共同犯罪故意。這種情況下,甲的強奸行為就不是實行過限了,而是與乙的共同犯罪行為。甲和乙不僅對盜竊行為承擔共同責任,還對強奸行為承擔共同責任。
第三,部分共同實行犯實行過限,其他共同犯罪人雖然在場在場,但袖手旁觀并不制止。如甲、乙兩人商量好實施強奸行為,在強奸行為實施完畢后,甲因怕被害人報案,起了殺人滅口的犯意。甲在沒有與乙進行商量的情況下,當著乙的面用刀不斷刺向被害人,乙看見甲的行為沒有任何反應,最終丙死亡。對于本案于甲超出強奸故意的殺人行為如何認定,有學者認為甲的殺人行為雖然是臨時起意,但乙對甲殺人行為的危害結果并不是一點不知情,而是明知甲會將丙殺死,卻采取了一種默許的態(tài)度,由此可以看出甲的行為并不違背乙的意志,甲的殺人行為不是實行過限。另有觀點認為,該情況下乙僅有強奸的故意并沒有殺人的故意,客觀上也只實施了強奸行為而沒有實施殺人行為,如果乙成立故意殺人罪,顯然于法于理不符。
筆者認為,乙對甲殺死被害人的行為并未阻止,是通過默許的方式與甲形成了共同殺人的犯罪故意,放任被害人死亡結果的發(fā)生,是雙方對原有共同強奸故意的改變。事實上乙對甲的殺人行為的不作為,會對實行犯甲的精神上產(chǎn)生被支持的感覺,并且會堅定甲的犯意,對法益的侵害有一定的因果性。另外,如果行為人先前的犯罪行為導致另一法益處于危險狀態(tài),則應當認為實施先前犯罪行為的行為人具有防止另一法益受侵害的義務。筆者認為,此時甲、乙先前的共同強奸行為,可以看做是一種先行行為,乙具有因強奸這一先前行為引起的義務。如果乙不阻止甲的殺人行為,其實是乙不作為的故意殺人。因此,有了共同的殺人故意并且共同實施了殺人行為,應該認為甲、乙之間就殺害丙的行為成立共同犯罪。
第四,部分共同實行犯實行過限,其他共犯當時不在場也不知情,但事后對過限行為予以追認,即所謂“追加故意”。如,甲、乙共謀入戶盜竊,乙在屋外望風,甲在屋內(nèi)實施盜竊時被屋主發(fā)現(xiàn),甲見勢遂將屋主打昏,在屋主昏后拿走財物。事后乙知道了甲打昏屋主的行為但未表示異議,并且與甲分了盜竊所得財物。在本案中,甲與乙原本共謀實施盜竊行為,而甲在實施盜竊的過程中被屋主發(fā)現(xiàn),甲為了實現(xiàn)犯罪目的,對屋主實施了故意傷害的行為。很明顯甲已經(jīng)不僅僅是原來的盜竊故意了,而是搶劫的故意,并甲在搶劫故意的支配下客觀上實施的也是搶劫行為。乙則仍然持原有的盜竊的犯罪故意,只是事后對甲的搶劫行為表示了默許。此時,我們將甲打昏屋主這一超出共同故意的行為稱為實行過限或者是共犯過限,將乙對甲行為事后的默許稱為“追加故意”。
對于“追加故意”的定性,理論界有不同的觀點。有學者認為追加故意屬于共同故意,過限行為人實施過限行為時,如果其他實行犯當時不在場,但事后對這種行為給予認可,如表示同意、贊賞、共同參與分贓等,說明這種行為不違背他們的主觀意志,那么該種行為不屬于共犯過限,應當與實行犯一起承擔責任。共同犯罪人在最初共同犯罪故意的基礎上,經(jīng)過修正可能達成最終的一致,比如默許或追加故意,這種事后追認的行為應認為是修正了自己的犯罪故意,形成了新的共同犯罪故意,應屬于一種共同犯罪行為。還有學者認為“追加故意”不屬于共同故意,如果行為人對某一超出其犯罪故意的行為沒有表示明確反對即認為是對該行為的認可,進而應當承擔該行為的刑事責任的話,那么就會大大擴張刑法打擊的范圍,導致矯枉過正,勢必罰及無辜。
筆者認為,上述第二種觀點是正確的,追加故意不屬于共同故意。從刑法理論來看,犯罪故意就是行為人對自己行為性質及危害結果有準確認識的基礎上,意志上自覺選擇實施該種行為,對行為人追究故意的責任,必須要求行為人是在對自身行為有準確的認識的基礎上自由選擇的結果。而行為人對實行行為的主觀認識應當是在犯罪行為實施前或者至少在犯罪行為實施中應當具備的,因此才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在實行行為完全結束之后才對實行行為有主觀認識,表明了行為人對實行行為并沒有自由選擇的機會。因此,應當認為其他共犯與過限犯在過限行為的范圍內(nèi)不具有共同犯罪故意,不成立共同犯罪。另外,有的學者認為既然最后共同犯罪的目的已實現(xiàn),并且所有的共同犯罪行為人也都認可了犯罪的結果,即可認為行為人之間存在著共同犯罪故意。筆者認為,這是沒有正確認識共同故意與共同犯罪目的之間的本質區(qū)別。犯罪目的與共同故意同屬于共同犯罪的主觀方面,但犯罪目的并不是共同犯罪主觀方面的必要要件。而且犯罪目的只存在于共同直接故意犯罪中,在涉及到間接故意的犯罪主觀要件則不包含犯罪目的。在有間接故意的共同犯罪中,如果出現(xiàn)了追加故意則不能因為犯罪目已經(jīng)實現(xiàn)而認定共同故意的存在。并且,相同的犯罪目的可以產(chǎn)生不同的犯罪故意,犯罪目的相同并不必然導致犯罪故意相同。共同犯罪行為人雖然可能實現(xiàn)了相同的犯罪目的,但其犯罪故意可能完全不同,不能因為相同的犯罪目的的實現(xiàn)就認為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綜上,由于行為人之間缺乏必要的主觀上的意思聯(lián)絡,因而缺少了共同故意的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所以應當認為追加故意不屬共同故意。
參考文獻:
[1]、陳興良著:《刑法適用總論》(上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03-504頁
[2]、趙豐琳、史寶倫:《共犯過限的司法認定》,載《法律適用》2000年第8期,第38-39頁
[3]、 馬松建、王立志:《實行過限問題研究》,載《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第61頁
[4]、 張明楷著:《刑法學》(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頁
[5]、 趙豐琳、史寶倫:《共犯過限的司法認定》,載《法律適用》2000年第8期,第39頁
[6]、 馬松建、王立志:《實行過限問題研究》,載《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第61頁
[7]、 周光權:《刑法諸問題的新表述》,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第1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