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張鴻聲教授及其學術團隊近期出版的《北京文學地圖》一書,為近年來城市文學的研究無疑是開辟了一方新的領域。該書以文學敘說、地理景致為基點,融政治變革、歷史文物、民俗風情、文化流變?yōu)橐惑w,講述了北京城的前世今生。語言行云流水、而不失深沉厚重,俚俗通透,而不失典雅凝練,可謂雅俗共賞,實用性、知識性、趣味性兼?zhèn)洹!侗本┪膶W地圖》既是北京城里的文學故事,也是文學故事里的北京城。讀者在文學閱讀的同時也在進行一次深度旅游。
關鍵詞: 北京;文學地圖
[中圖分類號]:G25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5-0231-02
一、開創(chuàng)了“文學中的北京”全新的書寫范式
將深度旅游和文學閱讀結合,論及城市文化的著作最開始出現(xiàn)在西方。比如,Richard Lehan的《文學中的城市》,Karl Suss的《世紀末的維也納》,Ian Cunningham的《作家的倫敦》,以及Malcolm Bradbury的《文學地圖》。西方學者筆下的城市形象,自然帶有濃重的異域色彩和西方文化內涵。然而這種研究范式,卻為近年來中國城市文學的研究提供了借鑒。1999年,日本學者木之內誠的《上海歷史導游地圖》,2008年中國學者陳平原的《北京記憶與記憶北京》,這些都市書寫,都是新鮮而卓有成效的學術探索。其實,對北京的書寫早在明清時期就已開始,從《帝京景物略》、《國朝宮史》、《日下舊聞考》、《燕京歲時記》到侯仁之的《北京城市歷史地理》,林語堂的《輝煌的北京》,齊如山的《北平懷舊》,周汝昌的《北斗京華》,不可勝數(shù)。歷史風云變幻,文人筆下的北京城也在不斷展現(xiàn)其歷盡滄桑的面貌。然而,上述對北京城的敘寫,要么屬于史學、民俗學、地理學、建筑學或是旅游考察的范疇,要么只是特定時期文人對北京城的都市想象和歷史觀照。人們似乎忘記了,學術記錄和文學表現(xiàn)并非完全對立,文學訴說所呈現(xiàn)的城市印象更能體現(xiàn)精神的深度和歷史的厚度。
可以說,《北京文學地圖》開創(chuàng)了“文學中的北京”一種新的書寫范式,即打破了過去純學術層面的討論。在本書中,“永遠的中軸線與消失的城垣”,“北京的水系與園林”,“平民的南城”,“北京的近郊”這樣的城市地理名詞,由于滲入了像朱光潛的《后門大街——北平雜寫之二》,冰心的《北平之戀》,劉震云的小說《單位》等文人書寫,由于投入了文人特有的“文本性”觀照,才會超越純客觀的城市歷史記錄和城市狀貌描繪。正是這種以城市格局為坐標系,以文學書寫為線索的點、線、面的全面結合,使得該書與以往從歷史、民俗、政治視角的著述截然不同,給“文學中的北京”賦予了煥然一新的城市概念。
二、雅俗共賞:學術性與民間性,史詩化與通俗化的完美融合
城市文學本身是一個學術命題,但《北京文學地圖》卻并沒有固定在學術研究的單一模式中。蔡元培一手創(chuàng)立的孔德學校,盡管如此令人眷念,但終究抵擋不住歲月滄桑。唯有一對曾經的門墩和一口破鐘還能依稀證明,戰(zhàn)亂中的孔德也有過山花爛漫般的笑聲和瑯瑯讀書聲。畫棟雕梁、綠琉璃瓦的燕園,因為政治變革歸入北京大學的名下,風華依舊,卻已伊人不在。無論是風光旖旎的未名湖,還是雄視一方的紅樓,抑或是鐘靈毓秀的清華園,無論風云如何變幻,這里依舊從然淡定、依舊自由散漫、依舊質樸凝重?!皩W府夢憶”恰恰是最能體現(xiàn)北京的城市性格和文化內奧的。胡同里的俚巷之語,廠甸的風車空竹,信遠齋的桂花酸梅湯,因為源自民間,才會產生民俗失落的切膚之痛;因為文學記錄,才會重新喚醒靈魂深處的溫熱之流。學術研究和民間話語融合,深邃、謹嚴而不失活潑生趣。
北京,這座歷史古城,在朝代更迭中,已經承載了太多心酸而沉痛的歷史情節(jié)。正陽門明清歷經三次大火重修,又因庚子之亂,遭到列強炮轟。“國門”受辱,本不忍言說,更令人遺憾的是,解放后被拆遷修繕的前門城樓已風干為一座孤獨的標本,殘存一絲“思古之幽情”的慰藉。昔日陶然亭附近的荒冢也早已不見了蹤影,唯有靜靜的高石墓還能給鶯歌燕舞的陶然亭帶來些許的沉思。繁華落盡,終于惘然。著名的音樂人陳升高歌一曲《北京一夜》,滄桑的男聲與幽怨的花腔交相輝映,不知那追逐流行的人們,是否會想到:如今的地安門,已是物是人非!九十年代,現(xiàn)代民謠《鐘鼓樓》,在吶喊般的放歌中,歌者似乎也在追問:鐘樓、鼓樓啊,您為何沉默了這么多年!鐘鼓樓前的人們,生生不息,重復著瑣碎而庸常的人生。這就是《北京文學地圖》所闡釋的北京城,在沉重得讓人有點窒息的歷史潛流下,涌動著川流不息的凡塵俗世。
三、文理兼?zhèn)洌喝趯嵱眯?、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
從《北京文學地圖》這一書名,即可知,這既是一部文學史書,也是一冊文學地圖。與以往那些以交通要道、山川形勝和地理風物為基點的地圖不同,在這本別致的地圖里,地理景致因文學表現(xiàn)的參與,承載著更多人道情懷的力量。文學表現(xiàn)也因地理景致的布局,強化了文學本身的“文本性”功能。換言之,手執(zhí)這本地圖冊,你完全可以以文學的線索,來暢游北京的人文景觀,也可以以城市為據(jù)點,去重溫古城的前世今生。無論何者先入為主,都不會失望,因為總能體會到古都北京的城市內奧和歷史神韻,只是方式不同罷了。無論是介紹北京的帝王景觀、水系園林,還是重述早已面目全非的南城舊事,或者還原琉璃廠、報館當年的繁華景致,這些文學故事串聯(lián)成的城市歷史,本身就是一種知識體系。在傳播和接受的良性互動中,實現(xiàn)了文學的價值。
只要你對北京這座城感興趣,只要你對關于這座城的文學書寫感興趣,那么豐富的文學故事和濃厚的歷史積淀必定給閱讀此書的讀者以啟迪心智的力量。報館的起源,報館的結構,報人的生活,排版工的工作,這些原本枯燥的學術考察,因文人筆墨的雕琢,在還原歷史情景和生活細節(jié)的真實性中,增添了不少趣味性,可謂趣味盎然、姿態(tài)橫生。齊如山對紫禁城的舊時記憶,給原本威嚴的帝都形象,也增添了不少大廈將傾、氣數(shù)將盡的孤獨落寞和不為人知的平民諧趣。再如西四磚塔胡同,因老舍、魯迅、張恨水等現(xiàn)代作家在這里留下過或深或淺的足印,才在雜亂黑暗的貧民窟小巷里,滌蕩起一股文人雅士的風流。筆之所即,皆有雅趣?!侗本┪膶W地圖》在一目了然的城市地圖上內嵌深沉跌宕的文化歷史,在彼此的交融對話中,文學的功用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三位一體,和諧統(tǒng)一。
四、隨筆體的語言:行云流水 深沉灑脫
與其說《北京文學地圖》是一部研究城市文學的學術專著,毋寧說這是一部筆之所觸、心之所及的隨筆集。北京,這座千年古城獨有的帝都風情、文化遺跡、前情往事和文化軼聞,無不在作者的筆下流轉涌動,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凝望改造過的前門大街,消失了的城墻,被迫失語的鐘鼓樓,作者在感性體驗和理性思索間徘徊:太過理性的改革是否從一開始就已經有悖理性本身?那無法視而不見的凡塵俗世或許才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本真?嚴謹?shù)膶W術著作看上去也頗像是自由體的文化漫談,信筆展開的文字間,滲透著學者兼作家出自本能的文化良知和人道關懷。作者因觀照歷史,撫摸傷痕,而涌動起的深沉凝重的思想潛力,從容不迫地幻化在行云流水的筆致之間,這種巨大的情感張力,最終得以歸于世事洞明者的超然度外,豁達通脫。既然是北京文學的地圖,那么考慮到作者本人的能動性參與,又不妨把這地圖看做是游記方式的文學思考。古老的北京城,一磚一瓦都負載著沉重的現(xiàn)代問題,在無聲地言說著歷史文明的興衰沉浮和知識分子的時代使命。歷史曾經大開大合,作者的情感也因之大起大落,面對現(xiàn)代文明的異軍突起和步步緊逼,作者的情感基調始終是淡定、從容而深沉、厚重的。他始終站在文化的立場上,反思文學歷史,觀照現(xiàn)實人生,用沉著冷靜的聲音,進行深入骨髓的文明批判。張鴻聲教授的《北京文學地圖》,從文體上考察,可謂是一部“文化散文”或稱“哲理散文”,實踐著“散文創(chuàng)作的‘理論干預’”[1]。情感雖泛漫,但理智最終使之歸之于平靜。散文化的語言文字,絲毫沒有弱化深沉內斂的文化內涵和精美絕倫的藝術效果,這正是精英文化所特有的高雅格調——深沉而不失灑脫。
因為愛北京,因為愛得太深沉,所以要將這發(fā)自肺腑的愛戀,化作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呼吁更多的人去愛這座城。當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國家,正在大踏步地進行國際化建設時,這座曾經古老輝煌、歷經劫難的帝都,雖然繁華依舊,但風干的歷史遺跡也還是阻擋不了文明失落的命運。張鴻聲教授的這本《北京文學地圖》,在城市圖解文學,文學闡釋城市的雙向互動中,實現(xiàn)了城市建構與人文關懷的合一。無論手執(zhí)這文字的是在高校里潛心鉆研學術的學究,還是胡同盡頭賣糖葫蘆的老叟,抑或是高樓林立的寫字間里敲擊鍵盤的白領,或者是初來乍到,即將游覽北京的旅人,總免不了會心一笑:原來,北京,我們腳下的這片熱土,故事還有如此之多!
參考文獻:
[1]、佘樹森《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